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下土地经营模式探析

2016-07-04 07:15王新江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经营模式土地流转

摘 要:在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本文就目前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进行探析,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经营的的建议与思考,探索未来土地经营的方向。

关键词:土地流转 土地经营 经营模式

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步转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兴起。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实际上,自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来,各地在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发育和政策制度方面就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加快,各地纷纷出台扶持流转措施,并作为基层政府的考核指标,这对稳定和完善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土地流转后的主要经营模式

2010年我国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14.7%,到2014年提高到30.4%。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也在加快,个别发达地区流转面积已达到80%以上。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经营模式也不尽相同。

1.种植大户经营模式。即农村中种粮高手、养殖大户等专业能人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对农村土地实行集中连片承包,对承包土地进行科学管理,统一经营,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这种模式突破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实现了量的扩张,方便了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效率,在农业产量和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2.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家庭农场是2012年前后才兴起的新型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是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经营实体,对外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与种田大户比较,家庭农场以自有土地为基础,并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面积。在经营内容上不单靠种植业为主,还实行农、林、鱼等多种经营,体现生态性与经济性的结合,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直接与市场对接,成为市场的独立主体。近年来尽管家庭农场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生产实践经验,但由于缺少资金,对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长期性投入能力不足,加上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的隐忧,使家庭农场主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为了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办法,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融资,帮助家庭农场解决资金难题。

3.专业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以其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为会员(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这种模式突破了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模式,形成土地经营联合体,通过创办科技示范点(户)、示范园,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及时地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传送给农民,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事实上,从国内外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例子来看,农民参加的目的不仅因为民主化管理和利润返还,或入股分红,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还包括服务。尤其是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具体生产经营难题,把农民从生产者角色转为土地的经营管理者,同时对一些不愿意从事农业的农民土地实行土地流转,扩大经营面积。

4.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企业通过合约接受土地流转后的经营权,但仍然交由农户或部分农户种植,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服务的方式,建立“公司+农户+订单”的生产模式,保障了企业加工原料供给,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对加工原料实行统一定价收购,通过定价保障农民利益;部分企业对加工原料实行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低迷时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加工原料稳定供给。

5.休闲观光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现代农业形态,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实现了农业企业化经营。观光农业游览基地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不仅可以获得农产品的收获价值,还可以带来旅游、餐饮、娱乐等消费,增加了农业的收益。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流转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保证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1.土地流转期限较短。土地流转指的是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土地承包权仍然归农民所有,土地的产权性质属于集体经济。因此在土地流转中,期限一般为5年左右。而农业的投资具有投资大,收益期长,并受到季节性影响等因素。5年的流转期,使得取得流转后经营权的一方不敢加大投入,防止自己在下一轮流转中无法取得经营权,这就阻碍了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利于农业经营模式的持久性。同时由于一些农户缺乏契约精神,流转后的纠纷不经常发生,导致双方的关系紧张,共赢的局面难以形成。

2.土地经营缺乏市场引导。农产品的周期性比较长,使得经营者对未来的市场预期判断不准确,可能会导致亏损,甚至破产,严重的直接不履行协议放弃经营权。近年多地出现了卖粮难、卖菜难,一旦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一些经营者甚至作物不予收割,当肥料使用。虽然在粮食作物上政府会出台保护价收购,但一遇到丰收年景,国家收购压力也大,会直接导致土地收益锐减。同时气候的变化更加剧了农业经营的风险。

3.土地经营人才匮乏。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小农思维已经很难適用农业经营的需要。在信息化的今天,需要懂得农业技术、了解农产品市场、熟悉农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但在长期跳出农门的固有思维下,很多人读书就不愿意回到农村,学校也缺乏类似的专业。农业经营依然以经验为主,在量的扩张上实现了飞跃,但其本质依然未跳出传统思维。同时季节性用工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三、土地经营的建议与思考

要增加农村土地经营的竞争力,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结合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引导土地经营向市场化过渡,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地位。

1.合理引导经营结构。在WTO的范围内,农产品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要引导农业经营者关注国内外市场波动,了解市场的走势。可以采用期货市场的方式来降低种植的风险。根据产品的消费市场来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盲目性,形成结构合理的农场品格局,提高农产品的效益。

2.培育多层次农产品市场。市场是农产品的集散地,连接消费的纽带,应该培育多种农产品市场,调节农产品的供求。特别是信息化的今天,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引导农民在线下根据走势进行生产,完善经营者的市场信息通道,实现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对接,减少盲目性,提高生产的有效性。同时培育农产品深加工市场,减少农产品的损耗率。

3.培养农业人才。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农业更需要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者。目前一些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农业人才的重要性,市场也急需这样的人才,一些地区已经开设了面向现代农业的农业经营管理等方向的专业,需要结合实践,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可以根据农业跨区域耕作的时间差,培育农业劳动力市场,满足用工需求,例如河南农民进入新疆摘棉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结语

农村土地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经营模式,创造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市场环境,引导土地经营向市场化的转变,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正模.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土地集中与流转机制构建 [J]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3.6.

[2]邱水清.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J] 南方农村2008.1.

[3]李才云.城乡问题研究[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2.

[4]杨旺生.江苏休闲农业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 2013.2.

作者简介: 王新江( 1976.7—)男,安徽天长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师,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经营管理。

猜你喜欢
经营模式土地流转
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分析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根据、障碍和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贵阳市民营养老院经营模式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