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确巴
【摘 要】学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突破,是对传统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素质化的趋势和学校层面改革深化的需要,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的自身要求。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 素质教育尊重教师
一、“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价值观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新的管理理念正以其强大的力量挑战着我们。学校人本管理是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当代素质教育应当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学校管理模式。传统管理理论在观念上表现为,以物为中心,把人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控制与约束,压抑甚至是扼杀了人的发展。在管理制度上,强调管理的模式化、制度化、组织化,注重秩序的稳定与保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与创新。在管理方法上,强调命令与服从,缺乏民主与参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忽视人的价值,不利于人的发展和教育创新。人本管理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从而实现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人本管理是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是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学校管理。它是把人作为管理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服务于学校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为实现学校目标和学校成员个人目标而进行的学校管理。就学校管理而言,“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讲就是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学生,还有家长和社区群众等,这些人对学校管理的质量都有重要影响。而其中最重要的人则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学校教学管理时时处处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必须以尊重师生为前提,创设一种尊重师生、相信师生的民主氛围。管理学告诉我们:对人的管理,不同于对物的管理。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尤其是对师生的管理,要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上,体现在依靠上。
二、“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的实践探索
学校民主管理中切实确立以教师为本、以法制校的管理观,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工作、尊重教师合理要求。认真做好校务公开工作,注重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教师,全面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长足发展。
(一)知人善任,大胆启用青年教师,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用人,是校长的主要职责,作为一个成熟的校长如何履行好这一职责,除了要有举才之德,还要有容才之量。针对我校青年教师较多的实际,还要大胆的启用青年教师,促进教师的快速、健康成长。
1.用人要用其所长
作为校长,要懂得教师中的人才都是专才,用人不能求全责备,不能用一种特长去代替或否定另一种特长。要给确有特长的教师一个能发挥自己所长的空间、时间和身心状态,以确保其所长能形成长远效应。
2.用人要用其所愛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作为一个成功的校长,在用人上不能只满足于教师听话和埋头苦干,而要善于注意并发挥其兴趣爱好。
(二)以人为本,善于沟通,注重调适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基本力量,校长平时要以普通教师的身份置身于教师之中,与教师平等相处。利用课余时间与教师倾心交谈,了解教师的思想、工作、家庭、兴趣,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具体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1.尊重教师的心理需求
人的行为是在需求引起的动机支配下,指向一定目标。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应尊重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尽量给予满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对此,校长要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为此,我在工作中,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知识、能力、爱好、情感、个性特长等方面的特点,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2.建立校长与教师间的心理协调
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重视言传身教;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规定教师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令行禁止,形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三)抓好学校的制度建设,以制度管理学校
制度建设是个不断更新的动态的管理体系,学校的制度建立不是要打破校长一人说了算的窠臼,要由全体师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不违反国家法令法规的前提下,自已制定的管理制度,对每一样全体老师所关心的,大家认为有必要做出规定的,我们都制定出制度,使学校的每一个人切身地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管理者。并定期开会,按照新出现的问题定新规定,把一些认为没有必要存在的制度消除。最后形成的局面是:校长只是学校制度执行者,是大家集中意志的体现者。是大家的工作在推着我向前走。
学校管理是一项“凝聚力工程”,学校管理者只有建设好这个工程,“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才能把教师凝聚在自己学校这块育人的园地里,形成强有力的教师集体,才能适应现代学校管理变革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校长管理大全》: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
[2]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杜威教育名篇》:赵祥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