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医防治

2016-07-04 02:17戎靖枫周耀中徐基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治未病

王 咏,戎靖枫,尹 琴,周耀中,徐基杰,周 华

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医防治

王咏,戎靖枫,尹琴,周耀中,徐基杰,周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

摘要: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近代医家关于四种“未病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论述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疾病的特点,将HFpEF分为潜病态、前病态、显病态及重病态四个阶段,其中潜病态、前病态、显病态为“治未病”阶段,阐述各阶段的特点,探讨防治HFpEF的“治未病”理论。

关键词: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治未病;未病态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既往被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或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不同,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维持在正常范围,临床上可与HFrEF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存在。临床调查显示HFpEF约占心力衰竭总数50%(40%~71%),其预后与HFrEF相仿[1]。目前应用于HFrEF的治疗药物均未证实可以改善HFpEF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因此对于HFpEF的治疗主要是预防其发病[2],针对HFpEF的症状、并存疾病及危险因素,采用综合性治疗。由此可见,对于HFpEF而言,有效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治未病”理论源远流长,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华,探讨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在HFpEF中的应用,对于HFpEF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治未病”理论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逐渐形成“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核心思想[3]。宋为民教授结合现代医学提出了“治未病”的四个时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4]。根据以上理论,结合HFpEF的疾病特点及心衰的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的划分方案,可以将HFpEF分为潜病态、前病态、显病态及重病态四个阶段,便于“治未病”理念应用于临床HFpEF的防治。详见图1。

图1 HFpEF“治未病”的四个阶段

1未病先防——HFpEF潜病态

潜病态主要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阴阳气血逐渐失衡,但尚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潜在时期。此期重在发现疾病的微妙变化,即“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于HFpEF而言,相当于A阶段,此时病人无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但存在导致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临床调查显示HFpEF常合并不同的并发症,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等,都可成为HFpEF的高危因素[5]。 潜病态时虽然机体无外在的症候与体征,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证”。“候”是指外在的症候及体征,“证”作为疾病一个阶段的病理概括,在“候”出现之前“证”就已经存在,可称之为“潜证”。此时无外在的症候及体征,中医的介入,可采用“比类推论法”、体质辨证进行论治。根据中医体质辨识,观察其体质偏颇,并对其进行调整,减少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预防疾病或延缓发病[6]。“比类推论法”则是指针对此类疾病的一般规律,以及常出现的证、常用的治疗法则及方药,进行推论,并确定治疗方案。临床调查显示本病以气虚、痰浊、气滞、血瘀、水停、阳虚、阴虚为常见证候,其中常见二证、三证的组合,以气虚痰浊或兼血瘀为主要表现形式[7],结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本病的治疗方法涉及益气、温阳、养阴、活血、利水、化痰等,其中以补气活血法的研究为最多。

2欲病救萌——HFpEF前病态

欲病救萌主要是指在疾病发作之前,萌芽阶段,把握时机,进行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及“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孙思邈则在《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中首次提出“欲病”的概念,“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并描述了“欲病”的表现及应早期进行治疗,即“凡人有所苦,似不如常人,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冀望自瘥,须臾之间,以成痼疾”[8]。由此提出“前病态”的概念,即疾病开始显露于外的病程阶段,但由于症状较轻,或极其轻微,不注意者极易被忽略。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记未病以前之形状》中详细记载中风的先兆症状,并提出采用补阳还五汤大补气血,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由此可见疾病的先兆阶段也隶属于“前病态”。

那么对于HFpEF而言疾病的“前病态”如何来确定呢?首先来分析一下HFpEF的诊断标准。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提出本病的诊断应该考虑以下方面。

临床表现。①有典型心衰的症状和体征;②LVEF正常或轻度下降(≥45%),且左心室不大;③有相关结构性心脏病存在的证据(如左心室肥厚、左心房扩大)和(或)舒张功能不全;④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心瓣膜病,并可排除心包疾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浸润性)心肌病等。

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①应符合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大多为老年病人、女性,心衰的病因为高血压或既往有长期高血压病史,部分病人可伴糖尿病、肥胖、房颤等。②BNP和(或)NT-proBNP测定有参考价值,但尚有争论。以上所述诊断标准界定了HFpEF的“显病态”。近年来学者提出了“临床前舒张性功能障碍(PDD)”,PDD定义为收缩功能正常、无心力衰竭症状的舒张性功能障碍,可通过心脏超声来诊断,是临床HFpEF形成的前一个阶段,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等)及非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可促进由PDD向临床HFpEF的演变[9]。详见图2。

图2 HFpEF疾病的演变过程

结合HFpEF的诊断标准,认为HFpEF的前病态有以下特点:①高危因素暴露人群,已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尚不典型;②LVEF大于45%;③临床前舒张性功能障碍。临床上前临床心衰阶段(B阶段)可隶属于此。HFpEF前病态是中医干预此疾病的重点,进行积极的中医干预,可以阻断HFpEF于萌芽时期。此时期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如心衰病人可仅出现纳差、腹胀或“心下痞”,虽然其诊断要求较潜病态低,但辨证论治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临床上要注意提高诊疗技术,善于发现其潜在的证候,尤其是疾病的先兆证候。正如《内经》中善于用望色及脉诊[10],《伤寒论》则用小承气汤进行诊断性治疗以证实大承气汤证是否已经形成等。同时中医的微观辨证对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发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利于血瘀证的早期辨证。

3已病防变——HFpEF显病态

HFpEF显病态这里主要指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此时HFpEF的诊断已经成立,但病情尚不危重,临床心衰(C阶段)可隶属于此,此时通过早期诊断及治疗,可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及传变。对HFpEF的晚期可以用HFpEF的“重病态”来表示,相当于D阶段,此时病重难治。HFpEF显病态也是中医“治未病”的优势阶段,此期应“已病防变”。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防其变甚,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言:“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强调早期治疗。其二是防其传变,对此《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阐述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叶天士提出了“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说法,由此可推出疾病“传变未病态”的说法。对于HFpEF“显病态”的治疗,现代医学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这也正是中医药干预HFpEF的优势所在。根据中医的相关知识来分析HFpEF,可将其隶属于“喘证”“水肿”“心水”“痰饮”“心痹”等范畴。根据HFpEF的临床及文献研究,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位涉及到五脏,以心为主。本虚以气虚为主,晚期可出现阳虚,标实则涉及瘀血、痰浊、水饮[11]。临床治疗时应分清本虚标实的主次,辨证施治,同时应注意发现证候传变的预兆,如病人在乏力、自汗等气虚表现上出现口渴、舌红少津,应注意阴虚证候,及时加用养阴之法。

4瘥后防复——HFpEF前病态

HFpEF的疾病进展存在着急性期与缓解期交替的特点,缓解期时病人减轻,心功能改善,病情趋于稳定,临床上可将其列入“前病态”,此时应注意“瘥后防复”。缓解期病人虽然症状减轻,但机体正虚邪恋,阴阳未和,治疗不能戛然而止,应继续给予扶正祛邪,防止复发。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欲令微烦,损谷则愈”。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提出“近日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后邪未全退,又不查病气所伤何处,即用附子……医家病家,犹以为病后大虚所致,而不知乃邪气固结而然也”。强调病后用药要注意辨证论治,否则会带来不良后果。针对HFpEF本虚标实的特点,缓解期病人多以气虚血瘀为主,阳虚或水停并不多见,因此“瘥后防复”应注意补气活血,避免外邪入侵。对于存在并发症的病人,在治疗心衰同时,加强并发症监测及治疗。

5结语

近年来从多个角度对HFpEF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其存在并发疾病较多、缺乏活组织检查及动物模型等原因,至今没有找到治疗HFpEF的有效措施,因此HFpEF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研究者开始逐渐认识到也许HFpEF更多是一种整体性功能障碍疾病,研究及治疗的角度不应该局限到某一个方面[12]。鉴于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先进性、系统性及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HFpEF防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2]Guillaume J,Florence A,Giuseppina C,et al.Practical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Amodest proposal[J].Archiv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2013,106(6-7):345-348.

[3]朱向东,李广远,刘稼,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725-2727.

[4]龚婕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5]Dalane W,Kitaman,Bharathi Upadhya.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4,63(5):457-459.

[6]王永炎,王琦,慈中华.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7]沈晓旭,马苏林,王君,等.舒张性心力衰竭与中医证候分型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9):40-42.

[8]李亚平,魏小维,唐温,等.从“治未病”理论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治疗[J].中医杂志,2014,55(20):1732-1734.

[9]Siu-Hui Wan,Mark W,Vogel,et al.Pre-Clinical diastolic dysfunction[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4,63(5):407-416.

[10]梁爽,鲁明源.《内经》望诊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1):8-9.

[11]赵桂峰,范英昌.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1,28(6):523-525.

[12]Kavita Sharma,David A.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mechanisms,clinical features,and therapies[J].Circulation Research,2014,115(1):79-96.

(本文编辑王雅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81303104);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No.11DZ1971701)

通讯作者:,周华,E-mail:Wangyong 20070501@126.com

中图分类号:R541R2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1.033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1-0096-03

(收稿日期:2015-02-03)

猜你喜欢
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治未病”理念在老年病诊治中的应用体会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运用健康促进策略,推进“治未病”工程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基于“治未病”思想的中医药膳养生探讨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