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2017-03-01 13:54孙群杨练王美先王滢吴明珠
上海医药 2017年1期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指标体系

孙群+杨练+王美先+王滢+吴明珠

摘 要 本研究在梳理“治未病”服务绩效评价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参考项目评价经典理论,从“投入-过程-产出-影响-可持续”这5个环节,初步构建了“治未病”科(中心)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资源配置等6个一级指标,物资设备配置等14个二级指标和种类齐全程度等40个三级指标,该体系完善了现有“治未病”服务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有利于落实责任主体,更加符合指标遴选的全面性原则和医院管理的精细化要求。

关键词 中医 治未病 科室建设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1-0059-05

Prelimin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ex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effects of disease prevention depart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SUN Qun1, YANG Lian1, WANG Meixian2, WANG Ying1, WU Mingzhu1(1.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China;

2. Sichuan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An index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effects of “disease prevention” depart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was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based on research statu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disease prevention” service and classical theories of project and from five aspects of “input-process-output-effect-sustainability”and it consisted of six first level indicators including resource allocation, fourteen second level indicators including material and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and forty third level indicators. This index system improved the object and content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isting “disease prevention” service, was helpful to implement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and was more coinciden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principles for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refined management of hospital.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ease prevention; department construction; index system

“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学具有原创性的观点之一,体现了中医治疗与预防学的精髓。早在2007年11月,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需求,延伸医药产业链结构,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便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试行版》),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成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基本形成,但在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如公众“治未病”理念尚未普及,医疗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存在与针灸、康复服务相混淆等现象,人才、学科发展乏力等障碍[1-5],鉴于此,2014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修订版》),对“治未病”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当前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效果如何,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考评,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

1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 . 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心)建设效果评价相关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指标体系构建模式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投入-产出模式,如陈宛媛等[2]构建了广东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筛选出医保统筹资金比例、专科配备人员数、业务用房面积和开展中医特色保健项目数这4个投入指标;患者满意度、患者健康改善状况、中医特色项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和年门诊人次这4个产出指标。方娅贝等[6]制定了上海市区中医医院及二级综合性医院“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背景关联、服务投入、服务利用和服务产出这4个部分。另一类是目标-结果模式,如凌丹丽等[5]参照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从基本情况、服务区域、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提供、业务收入、学术科研等几方面对广东省部分医院“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现况进行了评价。虞先滢等[7]按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地区协作组相关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构建了包含管理效益、保障措施、服务内容、服务效果这4个一级指标在内的区域“治未病”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

1 . 2 存在问题

已有研究在理论和方法学上进行了初步探索,也在指导“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局限:一是评价对象集中在区域、医院,而非“治未病”主要的业务开展部门——医院“治未病”科(中心),导致考评往往无法落实到责任主体,影响“治未病”服务能力改进的时效。二是研究视角多从目的层面展开,仅关注结果端的效果,忽视了对“投入”与“产出”,“目标”与“结果”之间的“过程”层面的评价,以及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评价,难以全面地考评“治未病”科(中心)建设效果,也不利于为优化“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明细的参考信息。三是适应新政策、新法规要求,需要相应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2 本研究指标体系构想

2 . 1 理论模型

2.1.1 逻辑模型

根据卫生经济学理论,来自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卫生资源,投入到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技术质量要求和流程,加工生产出包括“治未病”服务在内的卫生服务产品,在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卫生服务的供需双方,以及政府监管方等利益相关群体产生影响,概括起来,治未病服务的开展,经历了4个环节,即投入-过程-产出-影响。

这4个环节与美国国际开发署在 20世纪70年代开发并得到广泛使用的一种项目开发、计划和评价的工具——逻辑模型的基本思路不谋而合,逻辑模型的投入-过程-产出-影响分析框架,由两个逻辑关系相连接。第一级是计划工作,即如果保证一定的资源投入,并加以科学的管理,预计有怎样的产出。第二级是期望结果,即项目产出带来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贡献[8-9]。

2.1.2 项目后评价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心)作为财政协助出资建设,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已建项目,其建设效果评价可以参照项目后评价理论。目前,国内关于项目后评价的定义存在多种版本,综合多方观点,项目后评价是指项目投资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影响评价和持续性评价,尤为关注项目能否持续运行和发挥成效的持续性评价[10]。

2 . 2 指标体系框架

对比逻辑模型和项目后评价理论可知,两种理论在项目的评价内容上存在交叉,所不同的是逻辑模型还提出了要进行投入评价,而项目后评价则强调了持续性评价的重要性。为全面评价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心)建设效果,拟结合逻辑模型和项目后评价理论,从“投入-过程-产出-影响-可持续”这5个环节,构建“治未病”科(中心)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图1)。其中,投入环节,主要评价医院“治未病”科(中心)是否获得了足够的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过程环节,主要评价“治未病”科(中心)组织管理与运作是否合理;产出环节,主要评价“治未病”科(中心)业务开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影响环节,主要评价“治未病”科(中心)建設对卫生服务的供需双方,以及政府监管方等利益相关群体是否产生期望的影响;可持续环节,主要评价“治未病”科(中心)是否能够持续运营以及发展潜力。具体指标的选取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实用性、全面性等原则[2, 6-8]。

2 . 3 具体指标

2.3.1 投入评价环节

对应一级指标——资源配置。参照《指南(修订版)》相关规定与科室建设实际情况,设立配套资金投入、物资设备配置和人力资源配置这3个二级指标。由于财政投入“治未病”科(中心)建设项目资金有限,医院配套资金投入指标能够反映机构对“治未病”科(中心)建设的重视程度,其下设置资金配套比例和资金到位率这2个三级指标;按照《指南(修订版)》要求,物资设备配置下设种类齐全程度和配置适宜程度这2个三级指标,前者指科室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和健康干预设备及器具等这4类必需设备齐全程度,后者指设备配置与机构“治未病”服务功能、医务人员医技水平、开展的服务项目及工作量相适应程度;人力资源配置下设科室人数、专业类别、中医类医护人员比例、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科室负责人任职资格这6个三级指标。

2.3.2 过程评价环节

对应一级指标——科室运作。基于《指南(修订版)》要求和已有文献研究成果,设置组织架构、功能布局、制度配套这3个二级指标。其中,组织架构包含科室命名规范、科室级别合理和职能定位明确这3个三级指标,功能布局包含医务人员人均业务用房面积、科室区域布局和工作流程这3个三级指标;制度配套包含服务技术规范、人员激励机制以及科室日常管理制度这3个三级指标。

2.3.3 产出评价环节

对应两个一级指标——服务提供和文化宣传。服务提供下设科室业务开展和业务能力这2个二级指标,其中,业务开展指标主要用于评价“治未病”科(中心)服务数量与服务效率,精选服务项目种类、医务人员平均门急诊人次和病床使用率这3个三级指标;业务能力主要用于评价“治未病”科(中心)服务质量,包含中医特色项目收入占科室业务收入比例、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奖综合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这3个三级指标,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奖综合评分是参照原国家卫生部印发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年版)》制定的,评价机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的综合指标。文化宣传用于评价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文化氛围的营造情况,下设形象建设和健康宣教这2个二级指标,其中,形象建设分别由建筑设计和网站专栏这2个三级指标,而健康宣教包括院内(门诊及住院患者)健康宣教,院外(进社区、进单位、进校园)巡回宣讲这2个三级指标。

2.3.4 影响评价环节

对应一级指标——综合效益,下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2个二级指标。经济效益指标主要用于评价科室获利能力,包含科室收支结余率和科室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这2个三级指标,而社会效益指标则用于评价“治未病”科(中心)建设对包括医务人员和患者在内的社会大众“重医轻防”观念的影响,包含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治未病”服务的认同度这2个三级指标[11-12]。

2.3.5 可持续评价环节

对应一级指标——后续发展能力,包含人才梯队培养和财务状况这2个二级指标。《指南(修订版)》要求,“治未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及学历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故人才培养下设职工满意度、人力综合素质指数和学术带头人数量这3个三级指标,其中人力综合素质指数是近年来综合评价机构卫生人力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机构的常用指标[13];财务状况指标主要用于评价科室运营能力、负债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下设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资产负债率、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不含药品收入)、管理费用占业务支出比例这4个三级指标。

3 讨论

本研究拟定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图2)。

该指标体系将“治未病”服务绩效评价对象下移至业务执行科室,有利于落实责任主体,加快“治未病”服务的体系建设。指标体系是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参照相关政策文件要求,结合成熟的逻辑模型和项目后评价理论构建的,进一步细化和延伸了评价内容,新增“过程”和“可持续”这2个重要环节,符合指标遴选的全面性原则和医院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治未病”服务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

当然,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指标条目有待明确内涵,如数据来源和计分标准等,便于评价双方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由于不同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心)建设要求有所不同,需要分类制定上述操作指南;二是入选指标的确定主要基于已有研究和政策法规,是否合理,有待于运用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的再次筛选与修正,也需要综合运用基于专家主观偏好的层次分析法以及基于客观数据的秩和比法等方法赋予指标权重;三是指标体系效度、信度和区分度,有待于开展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四是应动态改进指标体系,以顺应政策新要求和“治未病”科(中心)发展趋势,持续推动“治未病”工作的提质发展[14]。

参考文献

[1] 庄琴. 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J]. 上海医药, 2013, 34(12): 9-11.

[2] 陳宛媛. 广东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建构及实证研究[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3] 方娅贝, 施永兴. 城市“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分析[J]. 中国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9): 802-805.

[4] 孙晓生. 广东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及其政策研究——广东治未病健康工程政策执行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1.

[5] 凌丹丽. 广东部分医院“治未病”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6] 方娅贝, 施永兴. 城市“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4): 322-327.

[7] 虞先滢, 施永兴, 储珏. 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绩效评价指标条目的筛选研究[J]. 上海医药, 2013, 34(12): 3-7.

[8] 施青军, 扈剑晖. 政府投资项目的形成性评价研究——评价维度选择与评价指标设计[J]. 经济研究参考, 2014(45): 18-28.

[9] 祝琳. 基于项目逻辑模型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 2012.

[10] 刘少坤. 润滑油工厂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2014.

[11] 郭丽君, 鲍勇, 戴红勤, 等. 上海市社区医务人员中医“治未病”认知现状及政策建议[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0): 1213-1217.

[12] 周婵, 徐虹霞, 戴红勤, 等.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6, 30(4): 13-14.

[13] 蒋珊, 庹晓莉, 曾伟, 等. 2014年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情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6): 1044-1046.

[14] 刘仁, 卞树檀, 于强.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 2013, 21(1): 34-36, 40.

猜你喜欢
治未病中医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