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研究

2016-07-02 08:13:09揭红兰刘海涛福建江夏学院学生工作处福建福州35008滁州学院教育学院安徽滁州39000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揭红兰,刘海涛(.福建江夏学院学生工作处,福建福州35008;.滁州学院教育学院,安徽滁州39000)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研究

揭红兰1,刘海涛2
(1.福建江夏学院学生工作处,福建福州350108;2.滁州学院教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基于接受理论,构建SEM—TAM模型研究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从实证结论来看,大一学生应该以高校主导性和政府支持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为主,大二大三学生应该以高校主导性和企业合作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为主,大四学生应该以政府支持性和企业合作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为主。本文还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分类模式体系制定了最优方案,并进一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主导、政府支持和企业合作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提供了一系列实施路径建议。指出应用型高校应该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政府则应积极引导学生接受各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及时察觉应用型高校的实际需求;企业应积极投入到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之中,让高校及时了解其真实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接受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明确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2015年,国家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高效作为科研基地和人才输出中,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企业通过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可以获得一流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国家借助创新创业生态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国际地位,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关系到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用型高校与学术型高校不同,主要培养为技术型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

建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改革,同时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服务。此外,让更多的年轻人走上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可以有效的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这些创新型人才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依靠日复一日的简单体力劳动换取社会价值,而是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知识技能储备影响企业的发展轨迹,让企业从原有的粗放式加工制造业中解放出来,走向商业利润的高层,赚取更为丰厚的利润,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同时,高校的研究成果也会产生更多的实际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早日实现。所谓生态圈,必然需要构成生态圈的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建设。在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中,最主要的构成主体包括应用型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本项目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文献等研究方法,基于接受理论,研究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分类模式体系。针对获取的样本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建立SEM—TAM模型研究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建设。

二、接受理论

在心理学研究范畴内,将接受定义为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在外界的作用下选择客体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主观能动的心理活动[2]。依据这一定义,我们可知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接受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可以说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应用型高校的在校学生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其接受过程是由内而外,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再到心理接受的过程。具体而言,大学生们一方面会吸收部分符合自身已有的认知的内容,在认同这部分信息内容之后将其用于补充完善自己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结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自己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与自己已有知识储备不相同的信息,在认可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之后,会需要修改已有的创新创业认知结构,使自身的认知与新接收的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匹配得更好,更新自己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结构体系。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接受过程。从整个接受流程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内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施主体分析接受主体的主体需求;第二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实施主体选择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并对接受主体进行信息传播;第三阶段接受主体对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进行识别、整理和消化;第四阶段接受主体将上一阶段里接收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相关信息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第五阶段接受主体通过在实践中接受到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成果的反馈信息对自身的知识架构进行进一步修正,从而在心理上真正接受这些创新创业教育[3]。上述接受步骤将形成一个循环,不断重复于接受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

在应用型高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在校学生是接受主体,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背后隐藏的创新创业知识是接受客体,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营造了接受环境,其接受目标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通过这一作用过程,接受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接受意愿,主动接受的心理倾向。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接受者方面的因素包括其接受能力、接受动机、接受态度以及接受个体自身的差异性。其中,接受能力因素主要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接受动力因素主要考量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接受主体的激励作用;接受态度因素则决定了接受主体对待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看法和接纳程度。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的过程中,如果可以从上述几方面的因素对接受主体加以综合考虑,有针对性地采用分类分层分级模式教育,会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在建设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三、因子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创新创业教育因子选取

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之前,首先需要选取本文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因子,例如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开展科技创新竞赛等等。随后把这些因子放入调研问题中去,反馈回大学生对于这些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接受程度,从而获得样本数据,并按照研究对象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组。

本研究在选取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因子时,参考了相关文献中相同因子定义,并结合了本研究具体情况,修改和增加了部分因子,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因子定义表

(二)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SEM)是基于因子的协方差矩阵生成再生协方差矩阵,并通过二者差异来评估模型拟合水平和因子之间关系的一种计量方法。SEM的主要任务是需求对样本数据拟合度最高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各个因子的因果关系。由此可见,选取适当适量的拟合度评估指标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SEM主要用于研究根据接受理论建立的接受模型的拟合水平,从而识别显著的创新创业教育因子。

在接受理论的研究领域中,技术接受模型(TAM)具有结构简单、结果可信和逻辑严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之中,是目前接受度最高应用最广的接受模型。本文基于TAM模型和选取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因子,结合上述SEM模型,构造SEM-- TAM模型研究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具体如图1所示,本文的SEM-- TAM模型选取了5项高校主导性创新创业教育因子,3项政府支持性创新创业教育因子,4项企业合作性创新创业教育因子。

图1 创新创业教育结构方程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为获取本文实证数据,总共发放调查问卷850份,采取的是随机抽样的方式。此后共回收调查问卷628份,回收率73.8%。其中,整理后有效问卷共计480份。

样本基本统计特征如下表2所示:

表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从上表2可知,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大二、大三学生略多于大一新生和大四学生。无创新创业经历的人数远远大于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人数,可见目前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未将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付诸实践,创新创业经验不足。

(二)信度检验

本文使用SPSS软件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其目的在于测试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的样本数据的可信度,从而确保后续模型的实证分析的质量。信度指标一般分为三种:稳定性指标、等值性指标和内部一致性指标[4]。其中,内部一致性指标最为常用,用以评估样本数据的内部趋同属性、该指标最为常用的定量测试数据是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该系数取值在[0,1]区间内,值越大表示样本数据的可信度越高,越适合于实证分析。一般Cronbach's Alpha >0.6即可。当Cronbach's Alpha系数大于0.7时,意味着样本数据的可信度很高,非常适合于实证研究。

本文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因子样本数据的信度检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样本数据信度检验结果

如表3所示,在本研究所需用的12个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因子量表中,大部分的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值都超过了0.7。少数因子量表,包括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活动、配备创新创业团队指导老师、完善学生实习规范约束机制和提供技术专家跟踪辅导创新创业项目的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值在[0.6,0.7]区域内,因此本文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问卷调查样本数据具备可信度。经过反复检验,发现删除上述12个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中的任何一个因子之后,其样本数据组的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值将低于整体的评估值,这表明在本研究中确定的12个量表数据都可用于实证分析中。

(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通过信度检验反馈样本数据的有效性之后,本文将样本数据用于结构方程模型中以衡量各个因子的与各个阶段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为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设计不同创新创业教育方案。

使用AMOS软件,将样本数据按照受访对象受教育程度所在层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三组分别带入SEM模型内,其实证结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指标实证结果

表4中,无论是哪个层级上的学生组别,其假设模型的拟合度指标实证结果中<3,GFI>0.9,AG⁃FI>0.9,NFI>0.9,CFI>0.9,RMSEA<0.05。由此可以看出,各指标均已达标。由此可见,该SEM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效果颇为理想,可接受该模型。基于此,可进一步得出如下表5所示的实证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表5 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因子 关系路径参数(P值)大一学生 大二、大三学生 大四学生0.150 (0.008)0.461 (0.000)0.561 (0.000)0.013 (0.911)-0.051 (0.522)0.309 (0.000)0.203 (0.000)0.049 (0.207)0.283 (0.311)0.009 (0.803)0.029 (0.000)0.033 (0.018)0.407 (0.000)0.304 (0.000)0.536 (0.000)0.107 (0.000)0.311 (0.000)0.230 (0.000)0.326 (0.000)0.403 (0.000)0.330 (0.000)

根据上表5显示的模型检验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大一学生、大二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都在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接受态度具有显著性。该结论证实了传统技术接受模型有关因子,高校主导性、政府支持性、企业合作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之间的关系。

第二,大一学生和大二大三学生在p<0.05显著性水平下对高校主导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给出了正面回应,但大四学生不显著;大一和大四学生对政府支持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给出了正面回应,但对大二大三学生不显著;企业合作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对大二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但对大一学生不显著。据此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大一学生应该以高校主导性和政府支持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为主,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应该以高校主导性和企业合作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为主,对于大四学生应该以政府支持性和企业合作性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为主。

结论

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给出了如下图2所示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级分类模式体系最优方案。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政府和企业提供如下实施路径建议。从宏观上来看,创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需要各个参与主体,或者说实施主体的共同努力。其中,应用型高校应该为在校学生提供知识储备上的保证,并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开发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潜力。政府则应该利用自身的公信力,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接受各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也要及时察觉应用型高校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满足这些需求。企业作为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接受方,应积极投入到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之中,让高校及时知道其真实需求,确保信息的完全对接,避免人才的流失。

图2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

1.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应突出自身的应用性特色,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5]。由于应用型高校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培养能快速与企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亦或直接为企业提供成型成熟的科研成果。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中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针对大一学生可更多的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活动。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可指定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计划,并配备专业的团队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针对大四的学生则可以开展一些创新创业竞赛,对于在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和项目给予指导老师帮助其推动项目的落地。

2.政府支持实施路径

同样的道理,政府在引导应用型高校和创新型企业接轨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上差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因地制宜[6]。针对在校的高校学生,政府更多的是以积极配合的角色参与其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对于处在启蒙阶段的学员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活动等形式积极引导其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当这些高校新生对创新创业有了良好的认知,参与到一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时,政府可相应的加强完善学生实习规范约束机制。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参与企业实践的学生而言,需要政府相应的出台和实施创业贷款政策,为其提供物质支持。

3.企业合作实施路径

面对国家宏观调控,面对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我国的企业大都步入了转型期,而转变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就是政产学结合。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基地分布于全国各大高校之中,企业如果可以加强和这些高校的联系,相当于可以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专业研发团队为之服务,这无疑将为企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7]。企业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为应用型高校提供实践机会和物质条件。例如,以鲜活的实际案例到校园中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活动,为具备创新创业方案的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提供技术专家跟踪辅导,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从物质上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来。此外,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科技便利,通过远程视频和云技术等方式实现得到全国高校甚至是海外研发团队的技术支持,从而实现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43-46+12.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4]游敏惠,朱方彬,邓安平.类型学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级分类模式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9-143.

[5]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6]王景.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J].经营与管理,2015(6):146-149.

[7]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责任编校秋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3-0147-06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项目:2015年福建省社科青年项目(FJ2015C080);福建江夏学院2015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2015A005);安徽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5jyxm370)

作者简介:揭红兰(1983-),女,江西南丰人,福建江夏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刘海涛(1974-),男,安徽潜山人,滁州学院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我国信托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企业内部知识源R&D搜寻活动对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3:01:46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改进ARMA模型参数估计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 17:39:0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2:50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10:55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