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

2016-06-30 05:09吴超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5期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反思高效课堂

吴超

【摘 要】 文章以两次到成都学习高效课堂改革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不能走极端,不能将课程改革与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对立起来,应坚持语文的本性——语文味,展现语文之美。

【关键词】 教学改革;高效课堂;语文之美;语文味;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为加强高效课堂建设,学校多次组织老师们“走出去”取经,我有幸两次同行,听课,评课,聆听学术报告,现场提问质疑,真是受益匪浅。

记得那年3月双槐中学之行,龙泉山上桃花未开,假花招摇蒙人,课堂现场也有点假。语文教师以课外选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为范例,现场展示了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教学,课堂气氛热烈,自主学习充分,小组合作积极,老师变身为导演,导出了一节平常而又平淡、真实而又实在的课。整体看来,似有投机取巧之嫌,看不到导学案实施的具体过程和方式,让我这个语文教学的门内汉小组合作学习的门外汉看得不明不白、不痛不痒,大呼不过瘾,倒是学生自信的谈吐、端庄的举止让人印象深刻,倒是教室正前方的那“不管我自己是多么的粗糙,也要让我的学生活出精彩”的宣言让人心生佩服。在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是明显淡化的,看不出她的高明之处;在这样的课堂,语文味是很淡的。

学习归来,借鉴DJP(导讲评)的模式,全面推开小组合作,实施导学案。在语文导学案的使用中,我明显感觉到不适应,我觉得我不会教语文了,同样的,好多人都觉得自己跟不上形势了,都以为自己教不来书了。

精讲、少讲、不讲,对于那些讲惯了的人,怎么可能呢?你能让那大腹便便肥头大耳的人不再吃荤食吗?你能让喝酒成习惯的人不再贪杯吗?你能让抽烟成自然的人不再吞云吐雾吗?那纯粹是折磨,和煎熬。

预习检测、当堂训练、训练反馈,难道就是要把那些家伙练成做题的机器吗?难道就是要让这些环节去冲淡语文味甚至语文之美吗?我们是要培养机械手(技术工人),还是要培养语文之美的学习者和鉴赏者?我在诘问,我在思考,我在探索。

假如方向是对的,我愿做涅槃的凤凰,可我,会有重生的机会吗?

今年春天的龙泉七中之行,似乎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同样的龙泉山,不一样的景色:万朵云霞落山坡,人间仙境在此中;同样的DJP模式,不一样的课堂呈现——七中的两堂语文课,严格地执行导学案的程序,不管是预习导学还是课堂学习都有序推进,稳扎稳打,不急不躁,有条不紊。但是,《浪之歌》并不完整,只得在结尾时匆匆收场。听课结束的时候,我在心中不断地问自己:这两堂课精彩吗?这两堂课轻松有趣吗?这两堂课有味道吗?这两堂课有语文之美吗?

当然,值得借鉴的也有:比如《浪之歌》朗读的变式设计;比如导学案的学生活动指令明确,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比如每个小组课桌上摆放的用于纠错的红黄蓝三色粉笔(他们是多么的注重细节啊)。

当然,令人惊异的也有:在听课现场,我请四人小组的一个男生举手答问,他却说——1、2号举手,3、4号旁听(天啦,连举手的资格也没有)。

当然,这些都不是主流。当然,这也不是问题的中心。因为,我在想:语文味和DJP模式(导讲评)会是一对冤家吗?是有你无我的生死对头吗?

课后现场交流,那位校长的话似乎解除了我的疑惑,似乎让我有拨云见日之感。

“是学生的语文味重要,还是教师的语文味重要呢?”多么震耳发聩的声音啊!

不管老师的语言有多华丽多煽情多么震撼人心,不管老师的体验有多深刻多有创见,不管老师讲得有多精彩多精辟,这些统统都是老师的。你说他听,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语文味,是远离学生的,这样的课堂,是被告知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的新课堂。

学生的语文味,在某些人看来,是浅的,甚至没有价值,但只有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去品味、去体悟、去实践而习得的,才真正是属于学生的。虽然浅,虽然少,但却是学生真正拥有的,这才是语文课堂应当追求的味。

我似乎明白了,我似乎还是有些迷惑。

我们教务处主任好像不以那位校长的话为然。

我们教科室主任似乎也不大赞同那位校长,觉得语文味与DJP模式应该有更好的统一。

试想,如果每节课都是这样的流程,千人一面,千课一面,语文的生机会不会被扼杀?活力四射的课堂会不会重新沉寂了无趣味?会不会有人再次惊呼“误尽苍生是语文”?

路在何方?敢问路在何方?

似乎可以在龙泉七中的徐颖老师的课堂中找到答案,似乎可以在何志琼老师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去觅些端倪。

记得那年下期,龙泉七中的徐颖老师“送教下乡”,在我校现场讲授《老王》。课堂的整体布局颇为巧妙,以小悦悦事件导入,以“不再做第十九个冷漠的路人”的警语结束,让人震撼。无论是学生自行设计板书的环节,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心”形板书;无论是扣住关键词“愧怍”的学生说话练习,还是不大起眼的语句的字斟句酌巧妙点拨,无论是文革期间钱钟书先生家庭景况的适时补充,还是“以善良体察善良”的主题深掘,我们不但可以欣赏徐老师驾轻就熟的从容,更能领略到强烈的语文味。虽然与历史背景有关,虽然与德育的渗透情感的熏陶紧密相联,但它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政治课,而是一堂真真切切的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

昨天的高效课堂展示,何志琼老师为我们现场演绎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从课题关键信息的把握到重点字词的辨析,从课文内容的感知归纳到语言的体味,从罗布泊消逝原因的深层挖掘到主题的拓展,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语文的方式,这是语文的味道。老师“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的呼吁,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在课堂上自然地生成,自然的流动,与学生的情感、心灵共鸣……教师的语言是美的,学生的朗读是美的,课堂的氛围是美的,整个课堂,有一种语文之美在流动!

由此看来,学生的语文味与教师的语文味,并不是割裂对立的关系,是可以鱼和熊掌兼得的。学生的语文味重要,教师的语文味也很重要。语文课堂,当努力追求语文味、语文之美。试想,缺少了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她还能够姓“语”吗?

猜你喜欢
语文味教学反思高效课堂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