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周
【摘 要】本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希望能够缓解当前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压力,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稳定就业。
【关键词】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对策建议
受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制度等政策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城乡转移和跨区域流动。正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转移就业虽然为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家庭收入,却没有明显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不稳定就业因素依然存在。
一、城乡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体现
1.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
据调查,大部分城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者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其中,超过50%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就业者只有初中及小学文化水平,而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相对较少。受观念和家庭等因素影響,农村劳动力对教育投资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素质和对工作的适应及接受能力,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收入水平。
2.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前的就业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劳动力原来从事的都是农业方面的工作,文化水平又普遍偏低,大多缺乏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一些专业岗位对求职人员的技术及能力要求,只能选择一些单纯靠体力劳动就能胜任的工作岗位。由此一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
3.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少
城乡经济结构的不同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就业范围明显不同,城市的就业岗位虽然各种各样,但适合农村劳动者的岗位却很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岗位的选择性较小,只能是有什么能做的工作就做什么,而不是想做什么工作就能做什么。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受到了限制。
二、城乡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解决建议
1.强化农村农民教育工作
要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就要先加强对农村的各项教育工作。首先,要落实农村的义务教育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让农村的教育环境不断得到提升。其次,重视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对有进城务工打算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刚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少年,鼓励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学习,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就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再者,要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固有观念,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能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将很难在城市立足扎根,难以形成稳定的就业局面。因此,只有在思想观念、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上下功夫,才能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就业环境,胜任工作岗位。
2.协调好农村劳动力资源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缓解当前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就业的稳定性。具体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进行整合,打破分割局面,保证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第二,实现信息互通,促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的网络化。对农村劳动者的就业经历、就业技能等基本情况实现网络共享,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降低他们在外求职的成本和风险;第三,增强农民工进城就业意识,壮大农村劳动力市场规模,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统一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性和组织化程度。
3.统筹规划城乡就业平台
对城乡就业进行统筹规划,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提高其竞争力。因此,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取消歧视性规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在政策上,要给农村劳动者同等的就业机会;在服务上,成立专门的农村劳动者就业指导组织,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咨询和指导;在培训上,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综合运用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非农就业技能,尤其是能够适应新兴产业岗位的应用性技能。
4.做好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
现阶段,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境况存在很多尴尬。就业环境差、就业风险大、户籍限制制约住房及子女教育问题等,都非常不利于农村劳动者就业的稳定性。为此,政府应该从各方面出发,解决农村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要建立相对平等的户籍制度,解决农村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让他们的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基本保险参保率;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强劳动保护,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待遇等从各个方面保障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我国经济的进步和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农村劳动者的勤劳付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对我国整体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就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群体的特点,从观念、技能、制度、人文等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关怀,争取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爱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
[2]刘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3]方运战.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