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进午餐与契约精神

2016-06-25 04:24李竹平
湖南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共进午餐班规契约

李竹平



共进午餐与契约精神

李竹平

不管班规包含哪些内容,制订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它来规范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让其合乎我们认为正确合理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当我面对班上孩子们各种“没规矩”和“任性”时,首先想到的也是班规。只是多年积累的经验使我对由教师“颁布”的班规怀有警惕心理,不愿轻易将其外显化并贴到墙上。我希望通过基于相互信任的教室生活中的师生交往,尽快引导孩子们形成一种默契,让教室生活变得井然有序。我的经验里,一般情况下,一个多月的磨合就能使教室生活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但是,这次我不得不承认所有的经验都不值一提,一个多月后那些我行我素的学生依然故我,心目中毫无规则意识。这时我开始反思和“妥协”,决定引导孩子们相互约定一些必要的行动规则。后来,教室的墙上就有了几张由孩子们自己讨论设计的“重点图”,分别围绕“上课”“下课”“排队”“交往”等教室生活所涉及的诸方面,写上了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起初的一两个星期,大概因为新鲜,孩子们能根据“重点图”上的内容进行自我要求或相互提醒;时间稍长,“重点图”就形同虚设了。

我再次陷入沉思:班规是什么?是用来管理班级学生行为的吗?它的意义不是更应该体现为引导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进行契约精神的启蒙吗?

班规分两种,一种是显性的,用文字或图文的方式记录下来,贴在墙上或印在纸上;一种是隐性的,是师与生、生与生在教室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待人处事方式的默契。前一种是从外部约束开始,学生是由外而内地被引导着逐步学会根据规则来进行自我约束,后一种是由内而外的、从学生个体自身需要和相互信任出发自觉形成的自我要求。所以,隐性班规从生成的方向性来看,对学生的自我成长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由此可以得出:如果能将显性的班规转化为学生内心的需要,与隐性班规融为一体,则是最好的境界。

不久,一个难得的契机出现在面前。有一天中午因为教师餐厅人满为患,我决定在学生餐厅吃饭。我刚打好了饭菜,就有几个孩子跑过来,亲热地邀请我和他们坐在一起用餐,我欣然答应。这顿午餐我们边吃边小声聊天,不仅其乐融融,还使我有了难得的收获——了解了孩子们在教室生活中没有表现出来的习惯、想法和态度。吃完午饭,我被一群孩子簇拥着回教室,路上看见有被扔在地上的垃圾,我停下来拾起,放进垃圾桶。马上,再看见垃圾,有几个孩子赶紧抢在我的前面拾了起来……

第二天上午课间,有孩子到我身边,要约我一起共进午餐。第三天,同时过来约我的人多起来,他们争着说自己先约的,不肯让步。我让他们安静下来,与他们达成共识:一,每张桌子人数有限,老师不能同时答应所有人的邀请,所以必须提前预约;二,每个小组每周只能有一次机会,保证大家预约的机会均等;三,老师因为某些原因没能按时赴约,必须给出解释和补偿;四,理由充分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主动取消预约;五,老师可以根据预约小组的表现,通过协商拒绝预约。孩子们高高兴兴地答应了,我因此每天都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贵客”。

孩子们珍惜与我共进午餐的机会,我更加珍惜这个促进相互信任和对他们进行契约精神启蒙的机会。在共进午餐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关心的话题,都是他们在教室生活中相互之间产生的一些小困惑小矛盾,例如谁上课常常打扰身边的同学,谁答应交换玩具又反悔了,谁检查背诵总是找理由推说自己忙,自己不希望与谁合作了……这些小困惑小矛盾,其实与他们预约我共进午餐属于同一类,都可以通过树立规则意识或培养契约精神来解决。以往,“重点图”上的“规则”基本上是单向约束,而共进午餐是协商约定,基于信任、自由和平等。

契约源自相互的不信任,而契约上升为契约精神后,制订契约就源自相互的信任了。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教室生活中进行契约精神的启蒙显得尤为重要。其实,契约精神并不高远,说话算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都是契约精神的体现。从我们通过共进午餐的形式将基于平等、自由和信任的契约精神点滴渗透教室生活开始,班级的面貌就悄然发生了改变,甚至迎来了其他师生羡慕的目光。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共进午餐班规契约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一纸契约保权益
My New Year Wishes
相约海景餐厅
如何进行班规的制订和实施
班规要科学合理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共进午餐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