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特征与被动句的生成机制

2016-06-24 08:10司罗红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关键词:生成机制话题

司罗红(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话题特征与被动句的生成机制

司罗红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被动句的生成机制是转换生成语法关注的热点,经典格位理论背景下构拟的被动句生成机制,认为被动句的生成是由于动词发生了吸收格位和题元角色的形态变化,受事成分为得到格位指派移位至句首形成被动句。这种构拟与语言事实有出入,不能对儿童被动句的生成、中英被动句的差异等一些列问题做出合理解释。从话题特征和扩充格位理论可以看出,被动句的形成是话题特征在句子线性结构上实例化的结果,被动句本质上是非自然话题发生移位和扩充的格过滤器促使动词发生形态变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中英被动句的差异等问题都可以通过被动句生成机制得到解释。

关键词:话题;格位理论;被动句;生成机制

一、引言

被动句在语法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乔姆斯基(N.Chomsky)从被动句和主动句之间的联系出发,认为被动句是由主动句转化而来的,两者存在一种转换关系。乔姆斯基之后的生成语法学者根据模组化的格位理论构拟出了被动句生成的过程,认为由于动词发生了“被动化”形态变化,使得动词失去了给之后的受事名词指派格位的能力,受事名词为了得到格位指派必须移位到主语位置上,从而形成了受事在前做主语的被动结构。这种构拟结束了只对被动句进行详尽描写的局限,将被动句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解释平面,在语法研究领域是一次质的飞跃。但是用格位理论构拟被动句的生成机制有一定的局限,与语言事实有出入,解释力有限。我们认为被动句的形成是话题这一语用特征在句子线性结构上实例化的结果,被动句本质上是非自然话题发生移位和扩充的格过滤器促使动词发生形态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经典格位理论下被动句的生成机制

(一)格位理论

格位理论是模组化了的生成语法理论系统中多个模块之一,也是理论中研究成果最丰富,理论概括最成熟的模块之一。生成语法中的格是一种纯粹的语法概念,与词的形态和语义没有关系,是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名词能够占据的一套位置的规定和解释。格位由格的赋予者提供给名词成分,如果名词没有得到格,则句子不合法。主要的格位指派者是:1.及物动词和介词给后面的名词成分赋予宾格;2.曲折范畴“I”给之前的名词赋予主格;3.中心名词给名词赋予所有格。生成语法用经典格过滤器(Case fi1ter)来概括语言事实。

如果一个名词有词汇形式,但是没有得到格位指派,句子就不合法。要使句子合法就必须将名词移到有格的位置,下列句子不合法都是由于违反了格位理论。例如:

(1)李先生出生河南。(河南没得到格位)

(2)很高兴这群孩子。(这群孩子没得到格位)

(3)Miss Lee very smart.(Miss Lee没得到格位)

例句中的名词没有出现在有格的位置所以句子不合法,必须通过添加虚词或者移位等手段改变名词的位置,使句子合法。

(二)经典格位理论下被动句的生成机制

生成语法认为,被动句的产生首先是由于D-结构中被动句的动词发生了变化,使动词丧失了分派外题元角色的能力,或者说把动词指派施事题元角色的能力给吸收了,根据Jaegg1i(1986),Roberts(1987)的分析,这被称为题元角色的吸收。我们用下面的例句进行分析:

(4)The man was murdered the woman.

(5)[IP e was murdered the woman]

由于(4)中的动词“murdered”发生了被动的形态变化“be murdered”,其指派施事题元角色的能力被吸收,主语位置的施事成分“the man”得不到题元指派,本应该在主语位置上出现的名词“the man”不能在句子出现,使原来的位置上留下了空闲的主语位置,一般用字母“e”来表示,而形成了(5)这样的D-结构。如果该施事名词要出现就必须通过“by”这个具有“引入施事”属性的介词分派题元和格位。

汉语中同样是由于动词被动化,加上了被动标记“被”,使动词失去了给主语“小王”指派题元角色的能力而形成了(8)这样的D-结构。汉语中:

(6)小王打了小明。

(7)小王被打了小明。

(8)[e被打了小明]。

动词在被动化时不但吸收了给主语指派题元的能力,同时也吸收了动词给补足语(宾语)授予结构格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格吸收”,也就是说,这时的动词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动词,它没有了指派外题元角色的能力,同时也没有了给补足语赋格的能力。补足语得不到格位的指派,句子不合法,因此补足语名词要千方百计的为格而努力,这时主语位置上由句子中心“I”指派的主格格位正好空闲,于是迫不及待的跑到了主语位置上,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格,从而形成了被动句。我们用下面的图示说明。

例句中D-结构中的动词发生了被动化的形态变化(be murdered、被打),不能指派外题元角色也不能给其补足成分指派格位,处于补足语位置的受事(the women、小明)只能通过移位到主语位置得到格位指派,形成受事在前的被动句。

(三)经典格位理论下被动句生成机制的不足

生成语法学者根据经典格位理论构拟了被动句的生成机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得到了语言学界的充分关注和认同,同时也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发现,经典格位理论下的被动句生成机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经典构拟缺乏动词发生被动语态的原因。生成语法经典构拟的被动句形成的前提是动词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动词发生变化的原因却没有说明,我们不得不对这一构拟的前提产生怀疑。动词选择过去式、将来式是由于动作发生的时间为过去、将来,由句子时态决定,但被动句的经典构拟却没有介绍动词发生被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儿童语言发展不支持被动句的经典构拟。儿童思维和语言产生发展被认为是人类思维和语言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从儿童语言习得中对人类语言略窥一斑。儿童被动句的使用证明被动句的形成不是由于动词的被动化促使名词进行移位的,相反是先出现了名词的移位。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发现,儿童两岁出现无标记的被动句,两岁半左右出现“叫、让”作标记的被动句,在三岁才出现“被”字标记的被动句。可见儿童运用被动句不是“首先由于动词发生了形态变化”。

3.经典构拟忽视了被动句的使用环境。表达同一目的可以用主动句,也可以用被动句,主动句和被动句为何没有出现“既生瑜,何生亮”的冲突。主动和被动不单单由句法层面决定,肯定还有其它因素,不然被动句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会加重儿童语言学习的负担。叶斯柏森Jespersen(1922)就曾经说过,主动句和被动句他们表达的事情“从本质上说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一切方面都相等的,因此,语言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句式并非是多余的。”其实在实际交际中,我们选择被动句常常是由于受到了话题选择的限制的。

4.经典构拟无法解释小句形成的被动句。经典格位理论下构拟的被动句生成机制可以解释受事是名词的被动句,但小句移位也能形成被动句,这显然不是受“格驱动”。因为格过滤器只对名词NP提出了要求,对小句CP没有任何限制,小句根本就不需要格,有格无格都合法。即使动词发生了形态变化,失去了指派格的能力,这对小句也没有影响,小句不需要移位,也就不会形成被动句。但是我们看下面的例句,例如:

英语中:

(9)e was firm1y be1ieved[cp that Marry married him happi1y]

A It was firm1y be1ieved[cp that Marry married him happi1y]

B[That Marry married him happi1y]was firm1ybe1ieved。

例(9)中动词发生了被动的形态变化,失去了指派格位的能力,但小句CP不需要格,不用移位。句子可以加形式主语“It”形成被动句如(9A),也可以通过将小句移位到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如(9B)。

汉语中小句做受事更是对经典构拟提出了挑战,汉语中“被+动词+CP”的结构不合法,如例(10)所示,小句“小王杀人”位于动词的补足语位置,虽然小句不需要得到格位指派,汉语是准许无主句存在的语言,但是句子却不合法。通过移位形成被动句时,可以将不需要格位的小句移到句首形成句子A;也可以将已经得到格位的名词“小王”移位到句首形成句子B。例如:

(10)e被看见小王杀人

A.小王杀人被看见

B.小王被看见杀人

这说明用格位理论解释的“为得到格位指派而进行了移位”是不可靠的。上面的例子说明不需要格位指派的小句也能进行移位,得到格位指派的成分也可以发生移位。

5.经典构拟无法解释汉语没有“被”的被动句。与英语被动句中动词必须发生被动形态变化不同,汉语被动句有时加“被”,有时不加“被”,汉语中无“被”被动句不是有“被”被动句的省略,因为无“被”被动句比有“被”被动句产生的要早。例如:

(11)汽车他撞坏了。汽车被撞坏了。

汉语中的动词还没发生形态变化,但是句子的受事成分已经移位到句首,整个句子已经变为了被动句,这与“首先是动词发生了形态变化”这一被动句的生成基础明显矛盾,因为我们这里看到的是由于动词的位置移到了句首,动词还是原来的形态。

三、话题特征和扩充格位理论

(一)话题和话题特征

话题是现代语言学的热点问题,更是汉语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我们认为话题应该是语用层面的问题,但是它能够投射到句法层面形成非线性的话题特征[+TOP],话题特征必须通过句法手段在句子的线性结构得到体现,造成一系列的句法变化。语用层面的话题选择和句法层面没有任何的关系,只跟表达者的喜好和语言交际的环境有关。话题被选中以后要在句法层面有所显限,这样就会产生诸如添加话题标记、话题移位等语法问题,这一部分是也应该是句法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话题化。

我们用下面的图来表示两者的关系:

简单说来,话题的选择是语用层面的问题,由语言环境决定,但是一旦选定了本来不处于句首的非自然话题,就要将其移位到更突出的位置这就是话题化,这是句法学层面的问题。如果非自然话题得不到体现则句子不合法。话题在大部分的语言中都要进行移位至句首,这是人们听觉和语言的线条性决定的,人们习惯以先听到的成分作为话题。

(二)扩充的格位理论

经典格位理论只对句中的名词提出要求,而对格位的赋予者没有规定,最简方案认为格位核查不但对名词有效,对格位的赋予者也提出了要求。在句法中我们不但要求格的接受者,要求它得到格,还要求格的授予者,要求它把授格能量释放出来。对句子格的授予者和格的接受者提出双向要求,可以对经典格位理论加以改造形成扩充的格位理论。

(15)扩充的格位理论包涵的内容有:名词得不到格位指派;必选性语言指派格位的能量没有得到释放,其中名词和小句是格位的吸收者。

如果名词得不到格位指派句子就不合法,同时如果格位的指派者没有将授格的能量释放出来句子也会不合法。经典格位理论只对格的接受者提出了要求,扩充的格过滤器不但对格位的接受者提出了要求,还对格位的授予者提出了要求。经典的格过滤器没有对小句提出要求,小句不需要得到格位的指派,但在扩充的格位理论中小句却可以接受格能量,是一个格位能量的接受者。

扩充的格位理论对各个授格成分的要求不一样,比如几乎所有的语言都要求介词的授格能力必须释放出来,所以所有的语言的介词都不能省略后面的宾语,也就是说所有的语言都不能介词悬空。几乎所有的语言对中心名词的要求都是可选性的。同时对一种授格成分不同的语言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对句子中心“I”和及物动词有的语言要求必须释放出他们的授格能力,比如英语;有的就不要求授格能力得到释放,比如汉语、韩语、日语,这种差别是呈参数变化的。

四、被动句的生成机制

被动句的形成不应当是“动词由于被动化而被吸收题元角色和指派格的能力”,而是由于表达者处于对表达环境和上下文关系的需要(语用学研究的对象),首先选定了一个不是句首的成分作为非自然话题,并且将这一成分话题化移位至句首,动词为了满足扩充的格位理论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表达者为了表达对受事“The women”的关注,而不是对施事“The man”的关注,先用了“The women”作为非自然话题,就形成了下面的深层结构。

(12)The man ki11ed the women[+Top]

根据主语在VP内假设,主语的题元角色不是由句子中心分派的,而是由[V’,VP]负责指派,主语在深层结构中应受到VP的管辖,其题元角色由动词和宾语联合分派。受事成分“The women”话题化变为“the woman[+Top]The man ki11ed e”的D-层结构如图:

由于非自然话题要转向话题更为突出的位置,同时还不能违反其它语法原则(同时必须得到格位指派)所以NP2移位到了[spec,I]的位置充当了全句的主语,汉语和英语在这一点是相同的,形成了“the woman[+Top]The man ki11ed e”“鱼[+Top]猫吃了”的D-结构。

进行了话题移位后的深层结构要合法,还必须通过扩充的格过滤器。扩充的格过滤器不但要求名词得到格位指派,而且要求授格成分将授格的能量释放出来。这时我们发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

(一)英语被动句的生成

英语中的动词补足语由于话题化移位至句首,在动词之后形成了空位。动词的格位指派能力不能指派给空成分,英语作为格位指派必选型语言,动词的赋格能力必须得到释放,不然句子就不合法,英语中采用让动词变形的方式,取消动词指派宾格的能力。动词发生被动形态变化的同时,它分派外位题元角色的能力也被吸收。作为句子的施事成分得不到格位指派也没有题元角色,只能退出句子。整个句子形成为了合法的被动句。我们用下面的图示表示。

例句中得受事名词“the woman”由于说话者受到语用环境的影响,被选取为非自然话题,通过移位进行话题化,出现在主语位置;名词移位造成动词“ki11”的赋格能力得不到释放,英语中采用发生形态变化的方法使“ki11”变为被动形式“be ki11ed”,被动形式的“be ki11ed”失去了给后面补足成分指派格位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给外主目语提供题元角色的功能,“the man”不能得到题元角色,不能在句子中出现,最终形成被动句。要使施事者出现在句子中,只有借助“by”来引入施事者,给施事者提供题元角色,并且给施事提供格位指派。

The woman was ki11ed.(被动句)

(二)汉语被动句的生成机制

汉语被动句的形成过程与英语相似,首先由于交际的原因,表达者选择了受事者作为非自然话题,在句法层面进行了话题移位,这和英语没有区别;但是汉语是动词格能量释放可选型语言,汉语的动词的赋格能量可以释放出来,也可以自己保留能量,由表达者自己决定,而且不论释放与否都不违反扩充的格过滤器。这样汉语的被动句就有了两种格式。

1.汉语有标被动句的生成机制。汉语中的受事成分被选择成为非自然话题,在话题化的作用下发生移位,出现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词由于失去了补足成分,其赋格能力得不到释放,可以发生被动的形态变化,“被+V”吸收赋格能力,同时动词也失去了指派施事题元角色的能力,和英语中相同,施事名词不能在句中出现,形成有标记的被动句,我们用下面的树形图表示:

鱼被吃了

例句中受事名词“鱼”由于表达的需要被选为话题,通过话题化移位至句首作主语,动词“吃”失去了格的接受者,通过被动化变为“被吃”吸收其赋格能力,同时吸收了“吃”分派题元角色的能力,施事成分“猫”由于得不到题元角色和格位指派,不能在句中出现,句子在线性结构上成为被动句“鱼被吃了”。

2.汉语无标被动句的生成。汉语动词的赋格能力可以释放也可以保留,当受事成分移位之后,汉语的动词可以保留其授格能力,动词不发生形态变化,这与英语不同。由于动词没有发生被动的形式变化,所以动词的授格能力还在,那么动词就能给施事名词指派题元角色,施事名词就要出现在句子中,不然就违反了题元角色的要求。这时的施事名词却没有得到格位的指派,我们只能假设受事名词移到了更高一级的位置[spec,IP],由它来作全句的主语;施事名词为了得到格也移位到[spec,IP2]的位置,作小主语。

鱼被吃了。

不难发现这种情况和“这棵树叶子大”有同样的树形结构,只不过“这棵树叶子大”中选用了自然话题“这棵树”直接由深层结构到了表层结构;而“鱼猫吃了”中的话题“鱼”是非自然话题是经过移位移到句首得来的。但是“鱼”和“这棵树”都在语用层面做话题在语法层面作主语,两者的结构完全相同。这里要说明,被动句是由主动句转化而来的,并不是说所有的主动句都可以转化成被动句,同样也不是说被动句和主动句能够自由的转化,同一个意义的表达可以用主动句也可以用被动句,两者由表达中选用的话题决定。

汉英两种语言对扩充格过滤器的参数差异造成了两者被动句的差异,英语要求每个授格成分都要将授格能量释放出来,不然就不合法。受事名词移位至句首后,动词的能量必须通过被动化吸收掉,所以英语中只有显性标记的被动句而没有无标记的被动句。汉语是动词赋格能量可选型语言,受事话题移位后动词可以保有授格能量,因此汉语的被动句就可以不用使用标记“被”。这种不带标记的被动句在转化成英语时就必须加上英语的标记才合乎语法。

五、话题特征下被动句生成机制的旁证

(一)少数民族被动句的主语可以带有话题标记

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和格标记的语言,英语虽然有词形变化但是也缺乏格标记,作为和汉语同一语族的藏缅语支却有着丰富的标记成分,我们考察藏缅语的被动句,发现许多被动句的主语都带有话题标记。例如:

(13)羌语:(引自:孙宏开1981)

Sɑ31u33ti33ŋɑ55i33sɿ31qə te sa.

羊话题标记 我施事格助词打死

羊被我打死了。

被动句的主语都被打上了明确的话题标记,不能不承认他们是由于话题化而形成的非自然话题并且通过移位而到了句首的,这和我们的分析正好相吻合。

(二)被动句在科技文体中的运用

根据Svartvik(1966)的统计,英语的科技论文由于话题一定,每83个单词就会出现一个被动句,但是在日常的会话和小说中由于话题可以自由选择,所以出现被动句的机会就小的多,平均每240个单词出现一个被动句。汉语中的统计结果和英语中的基本相似:

150000 新闻20000 科技50000 文论30000 总计250000小说无施事无标记 51 14 101 10 175无施事有标记 26 13 24 9 73有施事有标记 37 10 23 11 82合计 114 37 146 34 330频率词/句 1315.8 555.6 342.5 882.4 757.6

汉语和英语的统计结果的相似,进一步说明:科技论文中由于话题确定而大量使用被动句,被动句的使用有共同的限制,它的形成与话题有关;科技论文和官方文件要求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所以话题已经为所述事件决定,而此时事件常常是非自然话题需要移位,这就形成了被动句。

我们再来看一段科技论文中的引文:

Antibacteria1s are now most common1y described as agents used to disinfect surfaces and e1iminate potentia11y harmfu1 bacteria.Un1ike antibiotics,they are not used as medicines for humans or anima1s,but are found in products such as soaps,detergents,hea1th and skincare products and househo1d c1eaners.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技论文语段,在这一段话中,由于被作为论述的对象而成为话题,这样就形成了被动句,而后由于保持连贯和科技论文的客观性的论文特点,一再选用“antibiotics”作为非自然话题,一再的出现被动句。话题化是被动句形成的原因,也是被动句使用的基本条件,邓守信《汉语被动句的三个句法问题》中提到话题对述题的控制:“由于话题控制着一个话题链,在话题链中的每一个后续句都要在话题上保持一致,因此话题可以控制述题,即决定着后续句的结构形式。”如果不是科技论文,第二句可以选有其它成分作为话题,这样起码有以下三种表达方式:

①Un1ike antibiotics,we don’t use them as medicines for humans or anima1s,but we found them in products such as soaps,detergents,hea1th and skincare products and househo1d c1eaners.

②Un1ike antibiotics,we don’t use them as medicines for humans or anima1s,but they are found in products such as soaps,detergents,hea1th and skincare products and househo1d c1eaners.

③Un1ike antibiotics,they are not used as medicines for humans or anima1s,but are found in products such as soaps,detergents,hea1th and skincare products and househo1d c1eaners.

由于在科技论文中遵循信息的发展原则,第二句是从更加具体的层次上讲“antibiotics”的作用和分布,话题只能是“antibiotics”,这样就形成了非自然话题,形成了被动句。从科技论文的非人格化和客观化的角度来看,“we”不适合作话题。因此③就形成了唯一的恰当选则。

(三)小句做主语的被动句

动词的被动语态直接加名词不合法,传统观点认为是由于后面的名词没有得到格位指派,这时的动词已经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不再具有给补足语指派格位的能力,这种说法在解释被动句时,有很深厚的渊源,但是它面对下面的句子时则显得左支右绌不能自圆其说。

(14)被看见小王杀人。

被发现小偷偷东西。

因为小句是不需要得到格的,小句中的名词也已经得到了格位的指派,汉语中允许无主句的存在,但是句子却不合法。按照格位理论完全合法的句子却不合法,要变为被动句才合法。

“被杀了小王”不合法,不是因为名词的不到格位指派,而是因为动词本身不该发生形态的变化,只有受事成分“小王”被移走,动词的授格位的能力得不到释放,才能发生形态变化。如果“小王”还没有移走,小王就必须得到格位的指派,动词就不能发生形态的变化,句首就必须出现外主目语,形成主动句。同样“被看见小王杀人”也不合法也是因为句子中的受事没有发生移位,句子没有“被”出现的前提,当受事的小句“小王杀人”作为话题被移位到句首时,句子中的动词才能发生被动的形态变化,形成被动句。

六、结论

被动句是语言研究关注的热点,形式语言通过经典格位理论构拟出被动句的生成机制,认为被动句的形成是由于动词发生了形态变化,失去了分派施事题元角色的能力和指派格位的能力,受事动词为了获得格移位至句首形成了被动句。从话题结构和扩充的格位理论看,被动句的生成本质是受语用环境的影响,选择了非自然话题,并通过移位的方法将话题实例化;动词的格位得不到释放,必须通过变形的方式吸收,从而形成了表层结构的被动句。

参考文献:

[1]陈静,高远.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2]程工.语言共性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社,1999.

[3]冯胜利.“管约”理论与汉语的被动句[J].语言研究,1998(2).

[4]邓守信.汉语被动句的三个句法问题[C].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欧阳觉亚:珞巴族语言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6]孙宏开.羌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7]王炳炎.英汉被动结构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8]王淑花.英语被动语态的定义模糊与中动语态[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王志军,杨小茜.以语料为基础的英汉被动句对比及其认知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2(5).

[10]吴中伟.现代汉语句子的主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雄前莉,梦志刚.当代英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J].宁波大学学报,2005(1).

[12]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周国光,王葆华.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1.

[1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5]Chomsky Lecture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1981.

[16]Jaegg1i,O.Passive[J].1inguistic inquiry,1986(17).

[17]Roberts.The representation of Imp1icit and Dethematized Subjects [M].Dordrecht:Foris,1987.

[18]Svartvik,Jan.On voice in the Eng1ish verb[M].Mouton &Co.:The Hague Paris,1966.

责任编辑:毕 曼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16)01-0174-06

收稿日期:2015-11-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用特征对句子生成机制的影响”(项目编号:12CYY051);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祈使特征对副词的选择性研究”(项目编号:2014CYY022)。

作者简介:司罗红(1981-),男,河南新密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话题
话题与主语研究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浅谈品德课堂探究学习话题的设计
口语交际需多点支撑
神奇婚姻故事深层叙事程式探析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
青年信仰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与危机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