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误:儿童消极语言转型的“搭桥术”

2016-06-23 00:51顾琴
江苏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

【摘要】从理解语言到会运用语言,是学生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型的重要关卡,多数学生较难跨越。根据“试误”学习理论,在多维语境和多维实践中增加“试误”语言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积极语言,实现语言价值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型。

【关键词】消极语言;积极语言;试误理论;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26-03

【作者简介】顾琴,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江苏淮安,223002),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运用是最好的语文学习。然而在教学中,由于理解不到位,操作有偏差,片面追求单纯的“语用”效益现象时有发生。

一、两种值得深思的场景

场景一: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理解了比喻句的妙处之后,问:“谁能将‘月亮挂在天上改成比喻句?”一个学生说:“月亮像小船挂在天上。”第二个学生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挂在天上。”第三个学生接着说:“月亮像弯弯的小船挂在天上”……那弯弯的月亮,成了学生们心中“永恒的小船”。

场景二:家里,学生埋头完成教师布置的摘抄作业,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段抄得是密密麻麻。可是紧接着写作文时,却依然语言乏味,摘抄的好词佳句沉睡在本子上,成了“茶壶里的饺子”。

学生积累的词句为何不能自觉运用?分析后不难发现,我们对个体言语获得的心理现象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言语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实践证明,多数学生不仅缺少自然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很少有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习惯。他们对学过的词句,往往仅停留在“理解”这一层面,难以自觉转化为可供自己随时运用的积极语言。如何实现从“理解”到“运用”的跨越呢?在其中搭一座桥梁,增加一个“试误”语言的环节,可以有效地实现语言价值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型。

“试误”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试误”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我们却严重忽略了这个过程,总认为学生在“学语言”上可以无师自通,理解以后不通过操练就会运用。严峻的教学现实提醒我们,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语文学习的难点不在理解而在运用,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增加“试误”语言的练习,通过“试误”,引导学生主动地审视、体验和反思,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巧,促进学生积极语言的发展。

二、语用教学中“试误”的实践策略

(一)多维语境:在语言密码的破译中“试误”

语境是语用的基础,要发展学生的积极语言,就要充分认识到语境设置的重要作用,精心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需要的语境,帮助学生通过“试误”破译语言表达的密码,产生运用语言的冲动,使语言运用自然生成,真实有效。

1.语言语境巧“试误”。

【案例一】苏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既然这一课有两部分都是对扫路人的外貌描写,能不能组合在一起变成一段话呢?

生: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一位精瘦的老人,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棕色的运动鞋,正用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她颠倒了一下顺序。你的组合呢?

生:一位精瘦的老人。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棕色的运动鞋,正用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比较一下,哪种组合听了顺耳?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呢?

生:先总后分,显得有条理。

师:“精瘦”与后面哪个词相对应?

生:瘦削。

师:围绕着关键词说话,才能表达得更有条理。

语言语境,即上下文,指语篇内部环境。案例中,教师巧妙利用文本前后出现的外貌描写,引导学生对这两段文字进行重组,在“试误”中感受“先总后分”、围绕“关键词”来表达的知识,润物无声地渗透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和构段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力的提升。

2.情景语境乐“试误”。

【案例二】苏教版二下《欢乐的泼水节》

师:泼水可带劲了,我们除了可以灌,可以泼,还可以——

生:可以淋,可以倒。

生:可以浇和洒。

师:那你们能把这些动作带进句子中吗?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

生:我提桶往你头上洒,你提盆往我脚上浇。

师:这样说合适吗?小组内讨论讨论,可以做做动作说一说。(小组讨论)

生:桶很重,头又很高,不好洒,应该是“我提桶往你头上倒”。

生:(做动作)应该改成“你端盆往我脚上浇”。

师:“提桶倒,端盆浇”,这样说才合适。

生:我提桶往你头上淋,你端盆往我身上倒。

师:“提桶淋,端盆倒”,动作搭配多准确呀!

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实际情景。案例中,积累在学生头脑中的“淋”“倒”“洒”等词语,虽然能理解,但对学生而言还是消极语言。教师借助“泼水节”的情景语境,通过“试误”,引导矫正,不仅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更巧用错误资源,启发学生思维,实现了从“语文知识”到“运用能力”的跃升。

3.文化语境促“试误”。

【案例三】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呢?结合课外阅读,你能不能用上文中的关联词说一说?

生:无论是面对国民党的官职利诱,还是威逼吓唬,宋庆龄一直义正词严。

师:关联词大多成对使用,不能用一半丢一半。

生:无论是面对国民党的官职利诱,还是威逼吓唬,宋庆龄总是义正词严。

师:这样说就准确了。

生:只要宋庆龄在世一天,敌人就怕她一天。

师:“只要……就……”赞颂了宋庆龄的正气。

生:宋庆龄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即使孙中山逝世,她仍然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哪怕敌人用钱收买她,她仍然坚持自己的革命立场。

师:你用两组关联词概括宋庆龄的品质,很好!

文化语境,是指文化背景中的语言环境。案例中教师挖掘了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再以关联词的迁移运用为突破口,通过“试误”,引导学生将理解的关联词借助言语实践得到锻炼,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多维实践:在语言图式的迁移中“试误”

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接受外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图式的同化和顺应,导致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的变化,达到平衡。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要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通过“试误”,丰富语言图式,发展学生的积极语言。

1.类比语言,促进同化。

【案例四】苏教版二下《猴子种果树》

第一步:教师范讲故事的第一部分。

第二步:讲读课文第2、3自然段,运用句式练讲这部分故事。

正当( )的时候,一只( )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 )呢?有句农谚,‘( )。( )要等( )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猴子一想:“对呀,( )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 ),改种( )。

第三步:减少提示语,出示句式继续练讲。

第四步:运用句式续编故事。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课文语言,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获得课文的语言。案例中,教师以讲故事、编故事的形式将理解、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试误”的环节,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又创造了学生与文本语言多次“亲近”的机会,促进了言语能力持续高效地发展。

2.转换形式,有效顺应。

【案例五】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如果有一天,你也去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在那两棵樟树前留了影,回来后,你会怎样向同学们介绍这张照片呢?想一想,写一写。

(学生写话)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拍的照片?

生:同学们,这两棵樟树陪伴宋奶奶整整15年了,和宋奶奶一样有着高贵的品质。宋奶奶虽然过世了,仍然声名远扬。我十分崇敬她!

师:她介绍得怎么样?

生:她由树介绍到了人,不过我觉得应该先介绍一下樟树的样子。

生:还应该介绍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

师:对,介绍照片时一定要把照片上的内容说清楚。谁再来介绍?

生:小伙伴们,这是宋奶奶生前最喜欢的樟树,它虽然不高,但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走近它,你会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气。只要这香气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看到樟树,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宋奶奶,她和樟树一样,有着拒虫的品质。站在樟树身边,就像挨着慈祥的宋奶奶!

在知识和语言的转换中,学生的兴趣、态度和情感等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被激活的因素会为语言和知识的建构提供极大的心理能量。案例中,教师变换语言形式,引导学生以介绍照片的方式尝试运用。“试误”的过程既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对语言图式进行增生调整,学生又经历了一个发现和建构语言图式的过程,在认知结构的更新和拓展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言意贯通,推进平衡。

【案例六】苏教版六下《夹竹桃》

师:作者喜欢夹竹桃,连用了两个双重否定句,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想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想一想,你能用“无……不……”或者“无不”说一句话吗?

生:一年四季,月季花无不没有美丽的姿态。

师:“无不”“没有”,想一想,她用对了吗?

生:双重否定句里有两个否定词,她说的句子里有三个否定词。

师:有三个否定词,句子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应该怎么改呢?

生:一年四季,月季花无日不有美丽的姿态。

师:你把句子改正确了,能改得更通顺吗?

生:一年四季,月季花无日不展现美丽的姿态。

师:你不仅改正确了,还改得很有文采!

当文本的语言被情感唤醒时,语言文字就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案例中教师对“双重否定句”的教学,并没有停留于认识或掌握一个知识概念的层面,而是立足语境,引导学生通过“试误”体味其中表达的情意与效果,推进了认知结构的平衡转化。当静态的文字植入了心田,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也就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积极词汇”了。

综上所述,“试误”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而且可以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为学生今后在其他语言环境中独立运用这些新学语言搭桥铺路。按这样的观念来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改变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讲读课文教学形态,按照年段目标,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过程,给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尝试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真正把语文课教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如叶老所言,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言语表达的熟练技能。

【参考文献】

[1]桑代克.人类的学习[M].李月甫,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吴忠豪.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J].小学语文教学,2002(5):4-6.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困境与实践策略研究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市场导向下汽车维修教学创新发展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