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音乐语言与脑》浅谈语言对于声乐的影响

2016-06-21 03:29:58韩雨辰
北方音乐 2016年8期
关键词:音乐情感声乐演唱旋律

韩雨辰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根据《音乐语言与脑》浅谈语言对于声乐的影响

韩雨辰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音乐、语言与脑》阐述了音乐、人类的语言(母语)以及人脑的知觉,结合了人类心理学生理学描述以上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利用研究报告和实例做出最全面的总结,通过语言和音乐在节奏、元素、旋律、句法等方面进行不同层面的比较。声乐是音乐的一种,这种音乐是以人类器官作为基础所产生的,同时是音乐与语言最完美最贴切的结合,也是音乐与语言最接近最深刻的感触。本文主要通过阅读本书,根据语言对于声乐的意义,即旋律、节奏和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行启发性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声乐演唱;语言;音乐情感;旋律

一、声乐语言中的元辅音

“人们早已知道,在一种语言中属于不同范畴的声音对于另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可能是很难区分的。”①在中国,虽然母语都是汉语,但由于南北方地域的差异,对于汉语中的一些辅音,发音是不同的。即有的地区对于某些辅音尤为辨析不清。例如,南方的某些地区将“蓝天”说为“‘nan’ 天”;将“南京”说为“‘lan’京”等“l”和“n”两个辅音字母分辨不清的现象尤为普遍。本来能够清晰分辨二者之间的不同,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那种可以清晰分辨的对比知觉就渐渐消退。即使长大后到北方生活十几年仍然改变不了发音习惯。北方地区对于语言的学习,从小就比较针对这类辅音的练习,能够很好的区分,并且随年龄增长延续了这种能力。语言特异的言语知觉框架早在婴儿掌握母语前就已经形成。①只不过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有些知觉就渐渐消退,有些则保留持续下来。

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中,南北方地区的歌曲,对于语言的要求是不同的。北方歌曲除了风格具有豪放粗犷等特点,语言方面也有相对接近北方特定的方言要求。在作曲上,曲调旋律也都接近普通话的声调。而南方歌曲则旋律悠扬婉转,它们要求的语言对于辅音要求尚可,甚至有些地方,例如江苏歌曲《拔根芦柴花》,要按照地方母语(方言)来歌唱,方显其中的歌曲特色,即“唱什么像什么”。于是就出现了歌曲语言元辅音的差别。

二、声乐中的语言与节奏

人类的语言(母语)中,不仅有音色变化,有音高变化,同时也具有节奏的变化。节奏的产生,与标点、语气、语境、自身的词性等有关。对于有确定重音的文字,每个短句都带有独特的强弱音节模式,当这些语言中的词语嵌入有节奏的音乐中时,就建立了音节重音模式和音乐节拍重音模式之间的关系②。对于这种关系的敏感性是写歌技能的一部分,这种结合有助于歌词的精确感和平衡性。

例如,中国声乐作品中耳熟能详的《在松花江上》:

如果按照中国汉语的朗诵习惯来说,“的”属于结构助词,因此通常发音较轻,时值较短。作曲家考虑这点将以时值较为短促的十六分音符所对应。“我的”在汉语说话习惯中,对应音乐中的节奏,“我”时值通常会长于“的”,因此就会选择使用八附点十六分音符这样的节奏型去对应,第二小节,“在东北松花江”比较接近八分音符,较为均匀。按照重音习惯,重音应落在“松花江上”这几个字。但是由于曲子的旋律线条,以及全曲的故事诉说和语境,重音应落在“在”上。当然,不同的歌唱家对于歌曲有着不同的理解,只要能够尊重汉语的朗诵重音习惯,都可以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节奏特点和风格,因此所产生了许多音乐节奏类型的文化差异。例如,基于三音律(多为6/8拍)的儿歌在英国很常见,但是在日本却鲜为人知。这可能是由于英语和日语的言语节奏差异所造成的,因此,一个文化的语言节奏倾向于接近或者远离某种特定的音乐节奏。

三、音乐旋律与语言

根据语言种类不同,每个汉字的音调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音高序列,将这些音高序列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定的韵律,作曲家将这些韵律对应音高谱写下来,就形成了一段旋律。口语文本的曲线和相关音乐旋律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例如,粤剧的歌手经常需要很快的背下剧本,而且需要一连几天每天歌唱不同的曲目。通常,他们在演出前几天刚拿到剧本,在没有乐谱没有排练的情况下进行演唱。在这种情况下,歌手们经常在演出的时候作曲,使用“依靠语言学声调的一些较为模糊的音高,形成一系列确定的音高来构建音乐的旋律。③

这种旋律和语言的贴切在中国的儿歌里也比较常见,例如儿歌《两只老虎》:

在汉语朗读中,“两只老虎”中的“两”和“虎”在相较于其他两个字,音调略低,“跑得快”中的“快”要比“跑”音调高许多,根据言语曲线来确定高调和低调。因此,在朗读时,旋律线条显而易见,作曲者也因为这种汉语音调所产生的韵律来谱写,朗朗上口,且容易记忆。中国汉语中很多词语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天气”和“家乡”。第一个字的音调比第二个要略高些。如果在作曲中,将“家乡”二字的“乡”音调高于“家”,那么给听众的音响效果就变成在唱“假象”。这是由于汉语的四个不同的声调以及发音习惯所导致的。

同时,为了量化语言语调和歌曲中音乐旋律的对应程度,我们可以使用韵律来确定口语朗诵时歌词的旋律轮廓,如果歌曲旋律与口语音高轮廓一致,那么它在人们学习和记忆方面则占有优势。

四、语言与音乐情感

研究表明,听者擅长解读语音所表现的基本情绪,包括高兴、悲伤、愤怒和恐惧等等。当音乐或语言所变现的情绪局限于高兴,悲伤,愤怒,恐惧等基本情绪范围内,听者判断歌唱者或表演者所表现的情绪正确率非常高。例如,在音乐课上给学生播放民族歌曲《江河水》。提问学生并把答案限制于悲伤和欢快,学生自然会做出正确判断,而这判断源于什么呢?

根据《语言与音乐情感共有的声学线索》不同情绪具有不同表现,例如“愤怒”表现为语速节奏快,语音声音强度高,高频能量大;“恐惧”表现为语速节奏快,基频曲线呈现上升式;“高兴”则语速节奏快,高频能量适中,起始音快等;“悲伤”则是语速节奏慢,语音声音强度低,起始音慢等;“亲切”则是语速节奏慢,语音声音强度低变化少等等。当然,在声乐作品中歌词内容往往也能表现出全曲的情感类型。

还是以《江河水》为例,此歌曲是由接近人声音色的二胡曲所改变创作的歌曲。有些故事叙述性的特点,全曲连贯阴柔婉转,透漏着无奈的哀思。引子部分叙事,旋律平稳节奏缓慢,歌词松散,典型的一字多音。情感表现无奈和哀伤。渐渐带入主题,旋律开始有所起伏,节奏缓慢,表现深情的回忆,抒情委婉。在高潮部分中“这山在水在偏你不在今世永分开”,歌词激昂,些许愤慨。节奏加快,力度加强,从而表现出怨气重重。充分体现了情感和语言的息息相关。也解释了为何在听完乐曲后就算没有歌词大意,也能够听出其中蕴含的情感。音乐的许多元素,成为了表达这些情感的传递纽带,在速度,节奏,强度,力度,音调,旋律等方面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音乐和语言情绪具有相似性。

在许多声乐作品中,尤其歌剧,类似说唱形式的语言很多。它们根据语言的韵律塑造旋律,通过说话的形式演唱出来,表现愤怒时,提高音量,改变音色;表现抒情时,放慢速度,降低强度等等。因此,“音乐表现力部分来源于其声学参数和语音情绪声音的相似性”④,就不难理解了。

五、结语

音乐与语言的意义乍看之下并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但是当事物的事件带给我们的心里感受超出事物或事件本身的时候,就变成了有意义。语言对于音乐尤其是声乐演唱,不仅在于节奏、发音吐字、旋律上有亲密的联系,更是对于音乐情感的抒发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情绪表达与评价,语言和音乐篇章连贯的认知,以及歌曲中语言学和音乐意义的结合等等。音乐和语言序列的联系探索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去深刻体味音乐的思想,使具有国界的普通语言变成无国界的音乐语言。

注释:

①选自《音乐语言与脑》“语言声系统”章节,此书对于此理论举例美国和日本语言的对比,本文针对于中国民族声乐阐述,举例南北方语言差异。

②选自《音乐语言与脑》中“言语中的节奏”章节。

③选自《音乐语言与脑》中旋律章节中的“音乐和语言旋律”。由Yung所提出音乐旋律和语言之间关系的鲜为人知的例子。

④选自《音乐语言与脑》中情感章节段落所提出的《对离散情绪的声学线索的跨通道模式的总结》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AniruddhD.Patel.音乐语言与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音乐情感声乐演唱旋律
春天的旋律
广西农学报(2023年2期)2023-07-13 23:55:30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5:02
快乐学习,提升质量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23:44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00:02:19
浅析元音训练在声乐学习中的特殊意义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13:03
浅谈气息在歌唱中的合理运用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53:52
论琵琶移植作品《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演奏技巧与情感处理(二)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48:20
7月,盛夏的旋律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1:34:21
论钢琴教学中音乐情感的培养
戏剧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