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作促研促教促学的探究

2016-06-21 03:29:57何沛莹
北方音乐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造性旋律创作

何沛莹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以创作促研促教促学的探究

何沛莹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创造性思维方式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化、智能化正在成为一种主流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造思维能力是未来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智力,没有独创力的人将随时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社会人才需要的迫切呼唤。音乐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

一、创作的内容形式

创造力有潜在和显现两种状态。潜在状态是指创造力以某些心理、行为能力的静态形式存在,它是从主体角度提供并保证产出创造产品的可能性,但由于它未能产生出创造产品而不能被直接察觉到;当主体产生出创造产品时,其创造力就从潜在状态转化为显现状态,以创造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并被人察知。“歌配画”是由学生自己作词、作曲并配上相应绘画的音乐、文学以及美术结合的综合艺术作品。作品可以由一名学生完成,也可以分别由一人作词、一人作曲和一人配画。学生还可以为浅显易懂的古诗词、童谣等谱曲。因此歌配画创作综合了学生三方面的学科能力:1、歌词创作能力;2、旋律创作能力;3、绘画创作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创作用最直观的形式表现。首先学生创作的歌曲,根据歌曲表现的内容、情感,为歌曲配上适当的插图、色彩并用A3纸以生成歌配画作品的形式呈现。利用这个创作平台,调动各种能力特长的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创作中来。课堂引入歌配画的创作理念,是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音乐课堂以歌曲创作的核心形式作为课堂实施创新教学的切入点,具体操作需要从实际出发逐步融入音乐课堂中。采用渐进式的方法步骤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由外而内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使学生的创作激情由内而外地散发。

二、创作促研促教促学

(一)以创作促研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孩子们一但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去年广州市组织中小学歌配画的创作比赛,有个学生想为自己的歌词配上旋律,但其实这个学生是不怎么懂乐理知识的。后来这个学生把作品上交上来老师发现作品比较完整,只是发现一点点记谱上的小问题。通过了解得知,这学生本来是不会记谱的,为了能把她心目中的歌表达出来,她首先根据自己的歌词哼唱配旋律,然后在电子琴上弹奏、核对,接着记下来是什么乐音。她翻看音乐书自学,照着音乐书的方法记录整理。后来该生的作品《校服》获番禺区一等奖,广州市三等奖的成绩。正是因为创作使得学生的创作激情燃烧,使她克服种种学习上的障碍,以创促研,实现个人创作能力的提升。

(二)以创作促教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著名理学家威廉。因此帮助学生突破创作心理,激发学生的创作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持续发展,形成创作习惯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关键。

其实学生都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尤其是歌唱。只不过受商品经济的影响,现在学生都喜欢追星,爱唱别人的歌,怎样的歌才是自己想唱的,学生不会细究。学生自己的创作能力、创作需要同时被忽略了。

1、创作示范

学生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讲解创作的方法,即时的示范作用效果是明显的。我们可以随时从教材中抽出一个乐句来,分析其节奏特点、旋律特点,老师示范用这种节奏、旋律稍作变化,创作出新的旋律。

例如:这是教材中《伟人孙中山》第一乐句,节奏稍作改变。

X.xx|x--|x.xx|x--|xxx|xxx|x.xx|x--‖

在教学中老师即兴为节奏配旋律

2、创作练习

练习创作是验证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堂鼓励学生创作,老师能够即时点评,同学们可以即时互相分享创作成果,这对学生的促进效果是最好的。

(1)举例:通过引导学生模仿创作,学生为上面的节奏创作出以下旋律

1.23|5--|5.ī6|3--|432|765|3.12|1--‖

(2)鼓励学生为简单旋律重新填词。

以老师即兴创作的旋律为例,老师鼓励学生不断哼唱,然后把感受到的音乐形象与联想到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为旋律谱写歌词。学生的歌词各有妙趣,生活气息浓郁。

学生作品:

(1)月儿光亮,星星闪亮,乖小孩快睡觉乖乖睡觉。

(2)蓝蓝海水,白白天空,小朋友,快来啊,一起玩耍。

(3)鼓励学生为同学们的新词重新配旋律。以下作品就是先由学生根据《渔歌》的旋律重新填词,然后别的同学为新词新配的旋律,相当有生活热情。

3、旋律发展方法

在学生的课本中,很容易就会发现到最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十二五”重点课题,《综合艺术课程及教材可操作性实验研究》子课题。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见缝插针地为学生分析、讲解。

(1)重复

在创作中最常用的发展手法就是重复。合理有效的重复能加深欣赏者的印象,因为重复能够加强音乐形象的记忆性。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幸福快车》等。

(2)模仿

模仿是指以某乐旬为原型,将它的旋律移位到其他音高上,而旋律的音程关系和节奏形态基本一致。模仿只是改变上下旬旋律线的整体音程关系,而旋律线条不变其带有重复的特征。可将其看作是高音移位的重复。模仿既保持了旋律线条的统一,又在音高上和原素材上产生了对比。所以这是既有对比又有统一的素材发展方法,也是歌曲写作中经常使用的手法之一。

(3)音程模进

音程模进是指以一个音或者一组音作为支点进行压缩或者扩张。其实音程模进也是模仿的一种,只是它比模仿更为自由。

(三)以创作促学

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意识入手,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去探索,自觉去实践的良好习惯,为了保证同学们的歌曲创作能够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求同学们每学期上交一份歌配画创作作品,同学同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允许同学们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完成。同学们通过歌词、歌曲、配画的创作行为,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并且从创作的过程中收获喜悦。在连续两个学期收到的作品中,有以下变化:

对比 小组合作 个人完成 歌曲改编 歌曲原创 质量第一学期作品 多 少 多 少 不高第二学期作品 减少 增多 减少 增多 提高

在这过程中,同学们的学习行为也有所变化。上个学期同学们交作品的时候大都是老师不在的情况下交的,好象有点不好意思似,而这个学期同学们上交的作品,几乎都是当着老师面交的,并且很期待老师能够马上看一下他们的作品,当老师指出一些问题的时候,同学们都很乐意很虚心的接受,并且很快改正。

三、创作、研学良性互动

国外有的学者把创造性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者是天才人物如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才的创造性,他们的创造活动,能给社会带来新的价值。而后者则是人人都可以具有的,虽然在社会上不一定能够获得多高的评价,然而对其本人来说是创造了新的价值创造活动。

“歌配画”活动为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学会合作、学会欣赏,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为学生创作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撒播种子,在创作动力的驱使下,同学们的求知欲望特别旺盛,他们虚心学习、耐心钻研充分享受创作带来的自我满足、追逐创作还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龚克,教育的目的在于人[j]中国教育报,2014.3.14.

[2]靳玉乐,新课程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丛书[J]合作学习,2015.11.

[3]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J]新世界出版社,2011,6,1.

[4]张明正,创造力培养与激发,博客,2006.7.8.

作者简介:何沛莹(1972—) ,女,广东广州番禺,音乐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探讨在音乐教学中切入歌曲创作的元素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产生的影响。

猜你喜欢
创造性旋律创作
春天的旋律
广西农学报(2023年2期)2023-07-13 23:55:30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防爆电机(2021年5期)2021-11-04 08:16:36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5:02
《一墙之隔》创作谈
7月,盛夏的旋律
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11:34:21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大地的旋律
文化交流(2015年1期)2015-01-22 18:03:33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视野(2014年17期)2014-08-25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