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句法学视角下汉黎量词短语对比研究

2016-06-20 03:19蔡激浪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

蔡激浪

(海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形式句法学视角下汉黎量词短语对比研究

蔡激浪

(海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从形式句法学研究视角对汉黎量词短语句法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考察数量词短语线性语序、周遍性量词短语、量名一致等几个方面句法问题,以期从理论上对汉黎量词短语句法差异提出一些解释。研究发现,黎语量词短语线性顺序有别于汉语乃是句法移位操作所致;黎语量词重叠式CC缺乏是因为黎语量词语类CL不能在限定词中心语D位置基础生成;黎语量名一致揭示了黎语量词语类CL或许还携带印欧语言意义上性别范畴语义特征。

关键词:形式句法学;汉语量词短语;黎语量词短语; 对比分析

引言

量词是汉藏语系语言一个重要语法范畴,海南黎语(以下简称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的黎语支,同样具有非常丰富的量词系统。近年来,学界逐渐关注汉语与黎语对比研究。但是,汉黎量词短语对比研究还不常见,难得一见的文献有吴艳(2007)[1],冯青(2012)[2]。吴艳文章主要从量词分类、短语结构形式和句法功能3个方面对黎汉量词进行对比,对两者差异进行描写与说明。冯青文章研究除了对比汉黎量词在量词分类和语法特征方面异同外,还探讨了两者在表义功能方面异同。蔡激浪、彭明珠(2015)[3]分别从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角度探讨了海南黎语量词研究一些新的可能论题,为今后海南黎语量词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基于形式句法学研究视角,分别从数量词短语线性顺序,周遍性量词短语和量名一致等3个主要方面考察汉黎量词短语不同句法表现。本文把黎语纳入形式句法学研究,乃是一次全新尝试,为黎语后续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一、数量词短语线性语序

Greenberg[4]总结出的共性第20条(Universal 20)讨论的是名词词组内部数词、形容词、指示词语序排列问题,并没有讨论量词在名词短语内部线性顺序。戴庆厦、朱艳华[5]认为量词进入后一定会引起句法结构一系列变化。因此,考察汉黎数量词短语线性语序具有很重要语言类型学意义。数量词短语线性语序主要涉及指示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和名词语序排列。

(一)指示代词

就数量名词语序而言,汉黎两种语言没有太大差异,基本语序都是数+量+名,见例1。

例1:a. 一块肉

b. ts33thun53ak24

一块肉

但是,黎语指示代词在名词短语位置却不同于汉语,具体语序是数+量+名+指示代词。见例2。

例2:a. 这五只狗

b. Pa53la53pa53nei55

五个狗这

从以上黎语例2b中可以看出指示代词nei55(这)置于数量词短语右端。那么,在句法上如何解释汉黎两种语言这种句法差异?根据Simpson(2005)[6]对东南亚语言研究,泰语名词短语中指示代词也位于数量词短语右端。按照他的解释,泰语属于中心语在前(head initial)的语言,因此应该存在名词短语NP向左移位现象。沿用Simpson(2005)观点,可以对黎语名词短语做同样分析。在例2b中,数量词短语向左移位到限定词中心语D标志语位置,故而形成指示代词在右语序。见例3、例4。

例3:

例4:

例3中,圆形内数量词短语CLP沿着箭头方向移位到限定词中心语左边标志语(specifier)位置。例4是移位后产生结构,其中t表示移位后所留下语迹,CLP和t上的下标i表示语迹t乃是CLP移位留下。

按照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汉黎两种语言关于指示代词句法位置的差异表现为:黎语指示代词位置不是基础生成,乃是CLP移位到其标志语位置使然;汉语指示代词在数量词短语左边缘位置则是基础生成。值得注意的是,文明英、文京(2009)[7]指出当前黎语的指示代词也可前置,即位于数量词短语左边缘,他们认为这是受汉语影响所致。笔者认为,移位必然有动因。当前黎语指示代词句法位置受到汉语影响,除了从语言接触角度寻找原因外,也可以认为是因为CLP移位动因变弱,CLP因此表现出可移可不移特点。因此,当前黎语指示代词同时存在居左、居右2种不同句法位置。

(二)形容词修饰

数量词短语中另一个较为活跃的语类是形容词。关于形容词和名词语序问题,学界有许多讨论。但笔者关注的不是形容词和名词关系,而是形容词和量词关系。汉语形容词不光可以修饰名词,还可以出现在量词左侧起修饰量词作用,表现为数-形-量-名结构,见例5a;这种结构不同于最为常见的数-量-形-名结构,见例5b。

例5:a.一大篮苹果

b.一篮大苹果

汉语中这两种结构语义解读是不一样的。例5a强调的是“篮子”比较大,凸显苹果数量较多;例5b重点是凸显苹果大小。但是,黎语中没有对应于汉语的数-形-量-名结构,只有数-量-名-形结构。见例6。

例 6:ts33thun53ak24lo53

一块肉大

“一大块肉”*根据本文作者与黎族母语者的交流,此例中loη53强调的是thun53比较大,也就是说其修饰的是thun53,这跟吴艳文章的解读完全一致。

例6黎语例子只有一种解读,指一块比较大的肉,也就是说lo53(大)修饰的是量词thun53(块)。笔者认为数量词短语是一个右分支(right-branching)结构,即量词CL是中心语(head),CL选择名词词组NP作为其补语(complement),数词Nume位于CL标志语(specifier)位置,如例7所示。

例7:

汉语数-形-量-名和数-量-形-名2种结构例8a和例8b。见例8a、8b所示。

例8:

例8a中形容词“大”基础生成在量词语类CL标志语位置,在句法位置上统制(dominate)中心语CL,因此在语义上得到修饰量词“篮”的解读;例8b中形容词“大”基础生成在NP标志语位置,因此得到修饰名词“苹果”的语义解读。在黎语数量词短语例6中,形容词在语义上修饰的是量词,为何却出现在名词右边缘,处在很低句法位置?因此,有理由设想在该结构中发生了句法移位。这种移位较为复杂,目前还无法提出比较明确的解决方案,今后将对此深入研究。

(三)光杆量词

光杆量词短语指的是量词前不带任何数词或指示代词成分,由量词和名词构成的短语。Cheng & Sybesma(1999)[8]对广州话的研究发现光杆量词短语有定指的语义解读,如下例所示:

例9:zek gaugamjatdakbittengwaa.(广州话)

只 狗今日特别听话

‘这条狗今天特别听话’

上例中光杆量词短语Zek gau(只狗)在语义上是定指的,指特定的某一条狗。对于这样的结构,蔡激浪(2015)[9]认为其中涉及量词CL向限定词D的中心语移位。冯青(2012)发现黎语数量词短语在数词为“一”,且整个短语做定指*冯青(2012)用术语“特指”。语义解情况下,数词“一”往往可以省略。这与广州话光杆量词短语是一样的。如下例所示:

只鸡要死

“这一只鸡要死了。”

例11:

二、周遍性量词短语

周遍性成分是指句子中那些借助一定形式来强调其所指具有周遍意义成分(李金满 2006)[10],主要有3类,分别是含有任指疑问代词名词性成分,含有数词“一”的数量短语,量词重叠形式。如下例所示:

例12a. 任何人都怕蛇。(疑问代词)

b. 一个人都不许进去那个房间。(带‘一’数量短语)

c. 个个学生都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量词重叠)

本节不涉及疑问代词周遍性名词成分,只探讨周遍性数量词短语,也就是后两类周遍性成分。

(一)汉语周遍性量词短语

汉语周遍性量词短语主要有3种形式,分别是量词重叠式“量+量”(CC),“每+(一)量”和“一+量”短语结构。如下例所示:

例13:a.班上的孩子,个个都很精神。

b.班上的孩子,每一个都很精神。

c.一个人都不许进去那个房间。

需要注意的是例13c中量词短语“一+量”需要否定词来允准,否则就无法成立。因此,不能说“一个人都允许进去那个房间”这样的句子。通常认为,这些周遍性成分需要“都”来配合方能实现周遍性语义解读。上例中,若把“都”去掉,就会导致句子变得不合语法或者意思发生了变化。

例14:*a. 班上的孩子,个个很精神。

*b. 班上的孩子,每一个很精神。

c. 一个人不许进去那个房间。

其中例14a、b完全不合语法,例14c的意思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黎语周遍性量词短语

黎语周遍性成分主要有含有任指疑问代词的名词性成分以及“每+(一)量”的数量短语结构。不同于汉语,黎语缺乏量词重叠“量+量”语法形式,若要表周遍义,只能采取“每+(一)量”短语形式,如例15所示:

例15:ran55pha11baěi11ja53mun53

每个已得官

“每个人都得了官位。”

(三)句法解释

关于汉黎周遍性量词短语差异,具体来说,汉语量词短语实现周遍义的形式比较多样,黎语量词短语周遍性语义实现手段显得比较单一。其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汉语可以通过量词重叠量+量(CC)表示周遍义,而黎语只能用依赖“ran55”(每),即用“每+(一)量”结构形式来实现周遍义。汉黎量词短语为何有此差异?这需要在形式句法学框架下对此进行解释。

学界一般认为量词语类CL具有个体化句法功能(Iljic 1994[11],Cheng & Sybesma 1999,郭艳瑜 2013[12]等)。从句法分析角度来说,CL携带一个[个体化]语义特征,对名词进行计数(COUNT)操作,实现名词可数性(蔡激浪,2015;何晓炜、蔡激浪 2015[13])。郭艳瑜(2013)认为量词重叠是一个词法上“复量个体化”(multiple-individualize)操作,实现语法意义上的“复量”,即通过多次个体化来确定整个集合,得到全量解读。词法上产生的量词重叠式CC同时携带[复数]、[量化]和[定指]3个语义特征,从而确定“周遍义”。

在蔡激浪(2012),何晓炜、蔡激浪(2015)二文中,提出量词特征分解法,对英汉量词短语进行细致讨论。认为,英汉量词区别表现为量词语类CL携带语义特征不同,即英语CL携带[数]特征,汉语CL携带[分类]特征。因此,认为汉语量词重叠式不该带有[复数]特征。另外,把量词重叠式CC分析为词法上操作值得商榷,因为量词重叠式有很多种形式,如“一CC”,“一C一C”,“一C又一C”等形式,难道这些重叠式都是词法上的操作?若想证明唯独CC重叠式是词法上操作,以此区分于其他重叠式似乎存在很大困难。鉴于此,笔者仍然认为汉语量词重叠式CC乃是句法上操作。另外,汉语量词重叠式CC中,其中一个CL基础生成于限定词中心语D句法位置,如例16所示:

例16:

如例16所示,第1个量词“个”生成于D位置,自然带有[定指]特征,这能解释为何重叠式CC具有定指解读。然而,如何解释重叠式CC的周遍义?笔者认为,重叠式CC周遍义乃全称量化词“都”所赐。采纳Cheng(1995)分析方法后,认为“都”通过移位嫁接到D上,对DP进行全称量化,得到周遍义语义解读。这能解释为何量词重叠CC需要“都”的允准,如例17所示:

例17 a. 班上的孩子,个个都很精神。

b. *班上的孩子,个个很精神。

例17b中“都”不出现导致该表达式不合法。那么,黎语为何不允许量词重叠式CC来实现全称量化?问题在于黎语量词不能在D位置基础生成,因此无法得到量词重叠式CC。但是,“ran55”(每)可以基础生成于D位置,获得定指语义解读,在全称量化词作用下得到全称量化语义解读。

三、量名一致

汉语量词和名词间有很强语义选择关系,即通常某一类事物只能带某一特定量词,若随意搭配将导致表达式不合法。如例18所示:

例18a. 一只鸡

b. 一张桌子

c. 一条鱼

d. *一条桌子/鸡

何晓炜、蔡激浪(2015)通过对比分析,指出英语同样是量词类型语言,所不同的是,英汉量词在句法特征上表现出极大不同。他们认为英语量词带有[数]特征,汉语量词带有[分类]特征,如例所示:

例19:

例20:

例19是英语量词短语结构,中心语是量词语类CL,带有[数]的特征,该特征为英语单复数形态变化提供解释;例20是汉语量词短语结构,量词语类CL带有[分类]特征,该特征为汉语量词与名词语义选择关系提供解释。特征一致才能使表达式成立,如例18c中,量词“条”带有的[分类]特征跟名词“鱼”一致,因此该短语语义成立。若特征不一致,表达式就不合法(见例18d)。英语量词[数]特征不是与名词一致,而是和数词一致,如例21a,b所示:

例21:a. two pieces of bread

b. two piece of bread

例21a数词two和量词pieces的[数]特征一致,表达式完全合法;例21b则相反,数词two和量词piece(单数)不一致,因此导致该表达式不合法。

然而,黎语量词在选择名词方面涉及到另一种特征,即表性别的特征,如例22所示:

例22:lau11“个”——用于男孩

ha11“个”——用于女儿

这么看来,在黎语中,量词[分类]可能存在[+MA LE](男性)和[-MALE](女性)次特征。也就是说lau11(个)具有[+MA LE]特征,ha11(个)具有[-MALE]特征。黎语量词这种性范畴体现是否有系统性?这需要大量收集语料去证实,在后续研究中,将对此进行详尽田野调查。

结语

汉黎对比研究近年来逐渐得到学界关注,但是,目前研究主要还限于基本语言事实描写。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有3个层次,分别是观察充分性、描写充分性和解释充分性。目前对汉黎语言对比研究还未做到描写充分性,更别提解释的充分性了。鉴于此,尝试从形式句法学研究视角,分别从数量词短语线性顺序、周遍性量词短语、量名一致等3个主要方面考察汉黎量词短语句法差异,以期从理论上提出一些解释。黎语量词短语线性顺序有别于汉语乃是句法移位操作所致;黎语量词重叠式CC结构缺乏是因为黎语量词语类CL不能在限定词中心语D位置基础生成;黎语量名一致揭示了量词语类CL或许还携带印欧语言意义上性别范畴语义特征,但是这种性别范畴特征在黎语中是否具有一定系统性仍需深入语言调查。将黎语纳入形式句法学框架下进行研究,是一次全新尝试,为黎语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乃抛砖引玉之举。

参考文献:

[1] 吴艳.汉语量词和黎语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冯青.海南黎语与汉语量词的异同[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1).

[3] 蔡激浪,彭明珠. 海南黎语量词研究综述[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4] Greenberg, J.H.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A]. In J.Greenberg (ed.) Universals of Language (2ndedition)[C].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6.

[5] 戴庆厦,朱艳华. 20年来汉藏语系的语言类型学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6] Simpson, A. 2005. Classifiers and DP structure in southeast Asia. In Cinque, G., & R. Kayne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Syntax (pp.806-838)[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文明英,文京.黎语长篇话语材料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8] Cheng, L.-S. & R. Sybesma.. Bare and not-so-bare nouns and the structure of NP[J]. Linguistic Inquiry 1999(30).

[9] 蔡激浪.量词的句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 李金满.周遍性成分的句法身份[J].东方语言学,2006(00).

[11] Iljic, R. Quantific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Two markers of plurality[J]. Linguistics ,1994(33).

[12] 郭艳瑜.现代汉语量词重叠式生成语法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2013.

[13] 何晓炜,蔡激浪.量词的特征分解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5(1).

(责任编辑:张玉秀)

Formal Syntactic Approach to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lassifier Phrases in Chinese and Li Language

CAI Ji-lang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lassifier phrases in Chinese and Li language in the framework of formal syntax.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different behaviors of classifier phrases in Chinese and Li, it mainly entertains some syntactic problems concerning linear order of CLP, universal-quantified CLP and Agree between classifier and noun. It is argued that syntactic movements are involved in shaping the different linear orders of CLP in Chinese and Li, that classifiers cannot reduplicate as CC structure in Li since CL cannot base generate in D position in Li, and that gender feature in the sense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 may also be observed via an analysis of Agree between classifier and noun in Li.

Key words:formal syntax;Chinese classifier phrase;classifier phrase in Li;compara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6-02-26

作者简介:蔡激浪,男,汉族,海南万宁人。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句法学、语言哲学。

基金项目:2014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汉语与黎语量词短语对比研究”(编号:HNSK14-128)成果之一;2014年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多位一体’视角下英语语言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研究”(编号:HNJG2014-20)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43(2016)01-0010-06

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1.003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理想液体元流能量方程推导的对比分析式教学模式探索
留学生形容词谓语句的习得研究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