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危险地带:小学语文教材中与目标对立的职业观隐性影响

2016-06-15 10:07马君谦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隐性教育

马君谦

摘 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隐性影响,因其具有不可控性,当与教育目标对立时,常把教育推向危险地带。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未被教材编写者意识到的无意识隐性影响,它们与职业观教育目标中的帮助孩子建立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理性和全面认识,以及帮助孩子建立平等职业观相违背。在职业多样性方面,出现的职业类型少且各类职业出现的篇次差距大;在职业层级方面,教材出现的职业多集中在社会精英,特别是国家领导官员,缺乏对普通阶层职业的关注;在职业形象方面,过多涉及对国家领导和官员正面形象的宣扬,对一些原本在教材中就出现较少的普通阶层的职业(如农民和商人)却以反面形象出现。

关键词:职业观教育;隐性教育;无意识隐性影响;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2-0032-07

日常生活中,个体不仅受到来自环境的直接的显性影响,也受到附属于显性影响的隐性影响,而这种隐性影响则以不被知觉的方式改变着个体的行为、观念及价值观。同样,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标、顺应课程标准,通常以明示的显性教育的方式施教于受教育者。但在教材的编写、显性教育的实践或与受教育者直接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者又会基于自身的信念系统无意识地做出相应的行为、决策,并以无意识隐性影响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教育者在教育行为监控方面出现盲点 [1 ]。若代表了教育者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无意识隐性影响与已设定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相对立,则会给受教育者带来消极影响,故将这类无意识隐性影响称为教育危险地带,需要得到教育者的重视。本文就以小学阶段的职业观教育为例,从现行国内外小学语文教材出发,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未被教材编写者意识到的与职业观教育目标相对立的无意识隐性影响,并探讨如何将无意识隐性影响上升为有意识隐性教育,化消极为积极。

一、与目标冲突的无意识隐性影响

Cox提出,道德教育有显性教育(explicit instruction)和隐性影响(implicit influence)两种模式:前者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的直接的行为和道德训练,如老师教导学生“你必须这么做而不能那么做”;后者是个人在生活中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同伴行为的影响,电视媒体的影响,它在发生时虽不被主体直接感知,却在思想、观念、价值、行为、情感、态度及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切切实实表现出所受的影响。众多学者肯定隐性影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认为它就是隐性教育 [2 ]。我们认为,并非所有隐性影响都能称为隐性教育。理由是:(1)隐性教育无论教育方式、教育意图如何隐蔽,都是教育者的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手段,是预期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否则只能是一种被动的,无目的,不可选择的随机的隐性影响。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隐性教育是教育者用隐蔽的教育意图,通过隐蔽性的教育语言和措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过程 [3 ]。美国教育学家Jackson [4 ]和Kohlberg [5 ]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隐性教育的下位概念)是学校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使学生无意识地获得经验的过程。我国学者贾克水等 [6 ]也提出隐性教育具有意图性和预期性。(2)无意识的隐性影响则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另一区间,如表1所示,A是显性教育,B是隐性教育,C是无意识的隐性影响。在C区间,教育者对相应的受教育效果无明确预期。

C区间实际是教育中的“危险地带”,因为:(1)它处于教育者意识和控制范围之外,教育者无从干预其可能存在的消极面;(2)C往往具有依附性,与A、B教育方式复合存在,如AC方式(在显性教育的同时,受教育者获得了与显性教育不同的隐性影响)、BC方式(在隐性教育的同时,受教育者获得了与隐性教育不同的隐性影响)等。此时C的影响效果只有三种可能,与课程标准理念相合,超出但不与课程标准构成对立,与课程标准理念相对立。若是第三种,则教育效果将是极负面的。如教师平时宣扬若不努力学习则会沦为清洁工或农民,在以显性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习态度的同时,却无意识地宣扬了职业不平等观念,与培养小学生正确职业观的教育目标相悖,对受教育者造成消极的职业观隐性影响。(3)隐性影响的上述危害效果可因以下三种因素得到放大:1)教育者个体的权威性;2)受教儿童相对较弱的思维和辨别能力;3)存在于教材中。

教育理论界只注意到隐性教育和隐性影响正面作用的重要性,尚未从理论高度系统关注和研究无意识隐性影响的危险地带。下文以与小学生职业观教育相关的隐性影响为例,对当代教育在该领域的盲点和误区进行分析。

二、小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盲点和误区

职业观(occupational value)即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利于学生增进对不同职业的认识,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感。

国外的职业观教育始于19世纪,在一个多世纪的理论研究中发展出特质因素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兴趣理论、心理动力论、职业锚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7 ]。我国的职业观教育和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而逐渐得到重视,并在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然而无论国内或国外的职业观教育,多针对即将就业或在职的青年和成年人,极少提及儿童的职业观教育。实际上,特定价值观的建立是个长期的、不断渗透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若要建立科学的职业观,只在就业前或就职期间进行短期的职业观培训无异于“临时抱佛脚”,不能真正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的职业观。职业观教育需从小抓起,小学阶段是建立正确职业观的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该阶段儿童较之于青年和成年人并未形成个人系统的价值观,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较之于幼儿又具有更高的语言、思维、辨别的能力,可教育性强。

儿童职业观教育必异于青年或成人时期的职业观教育。这首先取决于它们不同的教育目的。对青年和成年人的职业观教育旨在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和服务于工作实践,因此培养职业兴趣,建立职业道德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等是其职业观教育的重心。儿童职业观教育目的并非直接影响其职业选择和实践,而是帮助孩子建立对不同职业的理性认识(如了解农民的特点,工作过程和工作的艰辛)和尊重态度(如知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引导他们形成基本的职业是非观(如知道在工作中为私利损害他人的行为是错的)和职业使命感(如培养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有尽心尽责的态度)。其次取决于因教育目的不同而导致的教育方式差异。由于青年和成年人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个人价值观,具有较成熟的思维能力及明晰的职业方向,职业观教育大多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侧重显性的思想教育,职业理论教育,职业专业知识和实践的培养。儿童尚未形成明确是非观、价值观,而它们的形成往往是显性的、直接的影响与隐性的、间接的影响相交互的复杂过程。在国内小学教育实践中,职业观的有意识教育只以显性方式体现在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中,而恰恰相对而言更适合此年龄阶段的隐性影响和隐性教育方式却极少得到关注。其次,以往对隐性影响的一般性研究也多集中在探讨教育者自身的言行方面,极少关注现行教材内容中的隐性影响问题,未曾从隐性层面对教材优劣进行评价,更未达到在总体设计和教材编写环节利用教材可能产生的隐性影响进行有意识隐性教育的高度。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当代教育的一大盲点。单独来看,显性教育确能在培养孩子科学职业观上有积极作用,但由于隐性方式尚为职业观教育的盲点,因而在实际教育中常出现与课程标准要求的职业观理念明显相悖的无意识隐性影响,附属于显性教育中的无意识隐性影响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常被无视,这不得不说是职业观教育的一大误区。下文对多套小学语文教材的对比研究将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小学语文教材职业观隐性影响的对比分析

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以及商业中心的上海,其教育在国内具有先驱性,其教材同样具有代表性,以下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国内小学语文教材的代表,此外还选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作为国外教材案例,利用计量研究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教材内容中的职业观隐性影响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存在的问题①。

1. 职种多样性及阶层关注度的对比

无论国内教材还是新加坡教材,各职业类型出现篇次的差距比较大。职业类型数是体现职业多样性的指标,新加坡华文教材的职业多样性远高于国内教材,其职业广泛程度呈“新加坡华文教材>沪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递减序列,苏教版教材比沪教版教材减少4.5个百分点,沪教版教材又比新加坡华文教材减少13.3个百分点(见表2)。

另一方面,国内教材对精英阶层的关注度却均高于世俗观念上的普通阶层,新加坡华文教材则较多关注普通阶层。对精英阶层的关注度呈“苏教版教材>沪教版教材>新加坡华文教材”递减序列,对普通阶层的关注度呈“苏教版教材<沪教版教材<新加坡华文教材”递增序列。对精英阶层的关注度相较于对普通阶层的关注度来说,苏教版教材要高出29.6个百分点,沪教版教材仅高出2个百分点,新加坡华文教材则低出34个百分点(见表3)。

农民和国家领导官员的受关注度差异突出表明国内教材过分关注精英阶层,对普通阶层的关注度相对较低,更缺乏对社会底层职业的关注。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据人口统计报告,2009年底,中国农村人口为71 288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53.41%。可以说一半以上人口是农民。但苏教版教材和沪教版教材中,农民职业的出现篇次仅比中位数略高,新加坡是农业比重极低的城市国家,其教材中农民职业的出现篇次反倒是中位数的一倍。但在高频职业中,国内教材出现篇次最高的是国家领导官员,后者在中国总人口中尚不到1%。新加坡华文教材中出现篇次最高的是教育工作者,国家领导官员是次高频职业。比较同时存在于三部教材且出现篇次高于各自教材中位数的5类高频职业(见表4)。

2. 职业形象对比

就各形象在职业中出现的频率而言,国内教材中职业形象频率最高的为正面形象,其次是中性形象,新加坡教材则相反,它以中性形象为最高,正面形象次之。反面职业的频率在三部教材中均最小,且数值区别不大。就正面职业形象和中性职业形象的频率差而言,沪教版差度最小(相差10个百分点),新加坡教材差度次之(相差15.5个百分点),苏教版差度最大(相差69.6个百分点)(见表5)。

总体上,国家领导官员比世俗观念上的一些普通阶层更偏正面,或者远偏正面。一方面,国家领导官员不仅是国内教材的最高频职业和新加坡华文教材的次高频职业(见表3),而且无论在哪部教材里,国家领导官员正面形象比例均高于各自教材正面形象总比例(见表5),中性形象比例均低于各自教材中性形象总比例:在苏教版教材里以绝对多的比例表现为正面形象,无反面形象;在沪教版教材里,其正面、反面形象比例均较总比例略有提升,但远不及新加坡华文教材的升幅;国家领导官员在新加坡华文教材里的正面、反面形象比例均比总比例高出10个以上百分点。但另一方面,作为世俗观念上普通阶层的农民、商人、猎人在三类教材中不仅出现频率较低(见表3),而且正面形象的比例较总比例(见表5)均低出10~80多个百分点:猎人、商人反面形象比例较总比例均高出10~90多个百分点,商人以狡猾、奸诈、不诚实的形象出现;农民在苏教版教材中的反面形象比例较总比例高出近30个百分点,在沪教版教材和新加坡教材里未表现为反面形象,但其中性形象均出现10个以上百分点的升幅(见表6)。

三类教材中,国家领导官员正面形象对反面形象的比例差,均高于各自教材农民、商人、猎人正反形象的比例差,正差以国内教材中的国家领导官员形象为最,负差以国内教材中的商人和猎人形象为最。国内教材表现出比新加坡华人教材更明显的职业偏见(见表7)。

3. 评价分析

与显性教育目标相对立的无意识的隐性影响不仅使相应的显性教育失去效果,还会起到反面作用。思想品德课以显性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职业,形成职业平等的观念。相应的,语文教材也需要一方面赞颂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职业群体,如科学家、工程师等等,使之成为学生的榜样,让他们从小建立一种比较远大的理想,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把目光投给贴近人们生活的职业,如教师、护士、工人、农民,因为这些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能接触到的职业,比较符合实际。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体现出很大的职业偏见,等于潜在宣扬了职业不平等观念,会潜移默化使学生形成不平等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出现篇次与职业种类的多少并非无关紧要。从隐性影响角度看,出现篇次与种类越多,学生无意识接受其职业信息的机会增多,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越深刻,继而形成对各类职业更多的认识,最终内化为职业观一部分,形成特定的职业观,对今后职业抉择及职业评价产生影响。这符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强化理论。

若对某职业进行积极评价,赞美描写,即作为正面形象进行叙述,有可能无意识地增强学生对此类职业的好感度,从而对学生的职业观产生影响。换句话,若描述的某职业形象是正面形象,学生就会对这类职业产生积极的态度,如果这种正面的职业形象出现的次数越多,这种积极的态度就会越强烈。反之,如果描述的某种职业形象是反面形象,学生就会对这类职业产生消极的态度。一般来说,职业中性形象的出现相对于正面或反面形象来说,不会使学生下意识地对某项职业的态度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但会增加学生对这类职业的关注度,也有利于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职业。中性形象出现的次数越多,对这类职业的印象会越深,也会加深对此类职业的认知和了解。苏教版中性形象出现较少,跟正面职业形象的频率差过大,不能不说是一大欠缺。

国内小学语文教材在关注度和职业形象上,都表现出与社会不良风气合拍的“官本位”现象。同样与世俗观念合拍的是,作为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普通阶层职业不仅缺乏关注,而且更多表现为反面形象。家长和一些教师也经常以“不好好学习只能去当农民”或“只能去扫马路”等话语训导孩子。这体现了很大的职业歧视和偏见。教材不自觉地流露出中国现实社会中严重的职业歧视现象。教材对国家领导官员和农民职业关注度的反差,十分不符合我国职业人口现实,这种“官本位”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健康职业观的养成,容易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产生偏见,从小产生一种职业不平等观念,盲目崇拜官员等职业,歧视农民等普通阶层职业。难怪很多学生从小形成“要当官”的盲目和不切实际的向往。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较新的调查显示,5 440位受访者中66.6%的受访者表示想“当领导”,明确表示不想当领导的人只占4.8%,而受访者以年轻人居多,1970年以后出生者占80.6% [8 ]。作为在职业观塑造和培养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力的小学语文教材,应当看到语文教育对于学生隐性的影响。要是它反而利用教育权威性隐性宣扬一些职业偏见,那么在社会中,何谈真正实现职业平等?在思想品德课上,通过显性教育宣扬“职业是平等的”,岂不显得空洞无力?

在教育实践中,与显性教育目标相对立的无意识的隐性影响并未得到觉察,更谈不上对隐性影响方式的有意识利用,故将职业观教育推向了“危险地带”。无意识的隐性影响需要得到教育者们的重视,研究其内在规律,进行有意识干预,将其转化为教育者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隐性教育。职业观隐性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以潜移默化、暗示的方式,预期让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形成正确职业观的教育过程。教育者从无意识的隐性影响上升为有意识的隐性教育的过程,可以成为化消极为积极的过程。该过程存在一些不可违抗的原则,如隐性影响不能与显性教育目标相对立。同时,也存在一些可以遵循的普适规律。仍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职业观隐性影响为例:(1)在职业形象分布上,无论哪一教材,正面职业形象总是绝对多于反面形象。(2)在年级分布上,无论哪部教材的职业出现篇次及职种数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到五年级才出现分岔。从五年级开始,国内教材的职业出现篇次整体仍呈上升趋势(苏教版六年级在高位上略有下降),新加坡教材却出现拐点,总体呈下降趋势(仅六年级在高位以下略有回升)(详见表8)。

同样从五年级起,苏教版职种数仍整体呈上升趋势(六年级在高位上略有下降),但沪教版、新加坡教材出现下降(新加坡教材六年级在高位以下略有回升)(见表9)。

数据表明,对小学生职业观隐性影响逐年加深,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循序渐进特点。但随小学生年龄增长,语言、思维能力提高,隐性影响会相对减弱。

无意识的隐性影响在深入揭示后,可上升到有意识层面,变为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有意识察觉。在系统研究其规律和效应评估后,可在教育实践上加以利用,经过有效设计,采取相应策略,转化为有意识的职业观隐性教育,追求积极效果,规避或消除其消极影响,与显性教育相配合和呼应,定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比如:(1)建立科学评价指标,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落实职业观隐性教育内容。国内现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价值观培养方面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但有关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太过笼统和含糊,缺乏具体的价值观培养目标,应该把职业观隐性教育目标包含其中,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贯穿于从教材编写到日常教学的过程中。(2)确定具体可行的实施策略,在教材中合理安排各职业的出现比例,促进职业类型多元化,避免职业形象的单一化、固定化,建立与显性教育目标一致的正确的职业认知。

四、结 语

本文通过对苏教版、沪教版、新加坡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职业多样性、职业阶层和职业形象等方面的统计、对比、分析,总结出小学语文教材中可能出现的与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对立的无意识隐性影响(苏教版教材中体现最为明显):(1)在职业多样性方面,出现的职业类型少且各类职业出现的篇次差距大,与职业观教育目标中帮助孩子建立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理性和全面认识相对立,在无意识中使学生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局限在个别行业中。(2)在职业层级方面,教材出现的职业多集中在社会精英,特别是国家领导官员,而缺乏对普通阶层职业的关注,与职业观教育目标中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社会各行各业相对立,在无意识中使学生形成不平等的职业观。(3)在职业形象方面,过多涉及对国家领导和官员正面形象的宣扬,对一些原本在教材中就出现较少的普通阶层的职业(如农民和商人)却以反面形象出现,这无疑与职业观教育目标中培养学生平等职业观、使学生懂得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尊重不同职业的理念相对立,在无意识中使学生形成职业偏见,对领导官员形成盲目崇拜,而对普通阶层职业不屑一顾。

本文贡献有三方面:(1)在理论发展上,将隐性影响和隐性教育相区别,系统论述了无意识隐性教育如何成为教育中的危险地带,开启了隐性教育领域新的理论关注点,在此基础上,今后的研究可针对不同教育领域(除职业观教育外又如行为教育、学科教育)进行无意识隐性影响的深入探讨,避开教育中的盲点与误区。(2)在教育实践上,将语文教材中可能对学生职业观培养上的消极无意识方面上升到有意识层面,而这些无意识的隐性影响一旦被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察觉,就可采取相应的策略有效地避免其消极影响,甚至可加以利用,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转化为积极的、有意识的职业观隐性教育。

注 释:

① 统计材料: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年级至5年级全套)[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4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年级至6年级全套)[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6版。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1年级至6年级全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初版。

参考文献:

[1]王小棉.论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J].教育研究,2003(8):88-90.

[2]Cox,E. Explicit and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88(2):92-97.

[3]刘守旗,丁 勇,俞润生.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

[4]Jackson,Philip W. The students world[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66(7):345-351.

[5]Kohlberg,L. The moral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C]// In N. V. Overly(Ed.),The Unstudied curriculum:its impact on children. Washington: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70:104-128.

[6]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 [J].教育研究,2000(8):37-41.

[7]Moore,C.,Gunz,H.,& Hall,D. T. Tracing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career theory i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C]//In H. P. Gunz & M. Peiperl (Eds.),Handbook of career studies. United Kingdom:Sage Publications,2007:13-38.

[8]胡印斌.青年人的理想何以只剩“当领导”[N].中国青年报,2011-03-02(2).

Abstract:The implicit impact provided by educators,due to its uncontrollability,can lead education to a "dangerous zone" when it conflicts with the educational goals. Implicit impacts are found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conflicting with the goals of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for helping children establish a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and a view of equality on different vocations,which have not been consciously realized by textbook editors and wri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vocational diversity,vocational types are limited,and large gaps are existed between the occurrences of different vocational typ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tatus,the referred vocat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social elites,especially in state leaders and officials,but there lacks attention on ordinary voc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image,too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ositive description of state leaders and officials;however,some ordinary vocations,such as farmers and businessmen,although occur less in textbooks,are usually portrayed in a negative way.

Key words: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implicit education;unconscious implicit impact;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材隐性教育
简析数字在唐诗篇目中的妙用
有效运用小学语文教材的策略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阅读教学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用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