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成效

2016-06-15 10:07郑若玲刘盾谭蔚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郑若玲 刘盾 谭蔚

摘 要:近年来,我国逐渐兴起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种试验,大中学衔接培养是主要形式之一。此研究选取厦大附属科中作为“麻雀”,详解其以创新班为核心的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试验模式,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其试验成效。科中已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富有特色的“三创”理念与“三微”形式。运用《中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施测,发现高一、高二、高三创新班学生的创造力均值依次递增,且都高于普通班学生。创新班推动了学生多元的发展与进步,并带给教师、家长、学校多样的心得与收获。从实实在在的高考业绩,也可明显看出创新班的培养成效。尽管目前面临一些困难、遭遇种种挑战,只要中学与大学齐心协力、政府与社会共同借力、政策与观念配合跟进,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改革定能走上康庄大道。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学衔接;高中创新班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2-0056-08

一、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缘起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教育不断进步,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各类计划,倡导大学与中学相互衔接、携手培养创新人才。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教育协会便精心挑选了30所实验中学和横贯全国各地的300所学院与大学,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 Relation of School and College),进行一项名为“八年研究”的改革实验,旨在探索中学与大学、学院进行良好合作的可能性 [1 ]。此后,美国高中的教育教学延续“八年研究”的理念,并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方式,如开设“高中—大学双学分课程”、实施大中学衔接培养专项计划、立法专门保障大中学衔接的措施等。2001年,英国政府在华威大学建立全国天才青少年学院,旨在为11岁至19岁有天赋的资优生提供精英式的特殊教育机会。目前,该学院已经与十余所大学联手,共同在假期为资优生提供理工、人文、社会学科的高等教育,已有近4万名青少年从该项目中受益 [2 ]。

培养创新人才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考量。“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晚年提出的这一关于中国教育的振聋发聩的艰深命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深刻省思与广泛讨论。近年来,我国逐渐兴起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种试验,大中学衔接培养是主要形式之一。其实,大中学衔接培养人才在我国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有相关试验。1964年,“中央学制问题研究小组”进行学制改革试验,提出大学试办预科、加强小学中学大学衔接培养的意见。此后,又有少数高校进行了招收少年班的尝试。

一直以来,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心都放在高等教育阶段,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利”,不是一个孤立的阶段性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合力进行,特别需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期”,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龙头”,正是这样一个“关键期”。创新人才必备的许多基本素质和核心特征,如兴趣、思维方式、动手能力、创造力等,都是在高中阶段重点培养和迅速发展起来的 [3 ]。倘若学生在高中阶段创新素质没有得到“发育”,进入大学后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与平台也难以成长为创新人才。所以,进入21世纪后,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探索的重心由大学逐渐下移至中学。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提出,“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与高等学校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2008年,上海中学首开高中创新班,与若干一流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4 ]。同年,北京市开展“翱翔计划”,以大中学联合培养的方式,让学生在大学导师带领下走进实验基地、感受科研过程、树立科研兴趣、发展科研能力 [5 ]。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等纷纷开办高中创新班。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同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分别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验”①、“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②、“朝阳计划”③等,此后,全国各地20余所中学开设高中创新班,如南京中学、南开中学、北师大附中、南师大附中、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以下简称“科中”),等等。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4月,全国共有55所学校设立了创新班。如今,创新班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已有一批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与培养走出校门、升入大学。

为了解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更好地把握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本文特别选取科中作为“麻雀”,详解其以创新班为核心的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试验模式,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其试验成效。

二、科中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后,福建省教育厅根据《规划纲要》的精神,出台了《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闽政办[2011]83号),提出“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的部署,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推进教育改革”,并要求“厦大附属科技中学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由厦门大学在学校举办科技创新实验班,指导入学招生选拔测试、课程设置规划与开设、教育教学指导与评价等工作。创新实验班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聘请厦大教授、专家开设特设课程”。随后,《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1年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高中创新实验班招生工作的通知》、《厦门大学关于在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举办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科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由此拉开序幕。

科中创建于1994年6月,是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联合创办的一所旨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为高校输送高质量生源的特色中学。学校秉承“科技引领、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笃学敏行、止于至善”的品格特质,社会声誉逐年提高。2009年4月6日,学校更名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11年5月7日,和厦门大学联合举办“厦大创新实验班”(又名“启瑞班”),标志着科中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改革试验正式启动。自2011年开始招生,科中创新班已培养出首届毕业生。创新班的生源主要来自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以及周边的漳州、泉州等地。学生来源既有城市也有乡镇,家庭经济状况总体属于中等水平,少数较高或较低;在师资配备上,无论文科或理科课程,学校皆选取本校较为优秀的教师授课。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创新班已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富有特色的“三创”理念与“三微”形式。

1. “三创”理念:创知、创意、创行

创知指知识的创新。科中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为创新班学生开设通识类、科普类课程,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而健康发展:在人文学科方面,开设国学入门、科学哲学等课程;在自然科学方面,开设物理科学、海洋科学等课程;设置大学先修课程和数理化生计算机五大竞赛课程,举办英语口语、作文等比赛及各式各样的讲座,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亲身莅临与讲授。

创意指意识的创新,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思维及意识品质。科中通过开设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活化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素养、锻炼学生品质、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落实创意理念的具体形式包括生涯规划课程、心理学课程、素质拓展活动、学生才艺表演、创新式班会、远足、学生辩论赛、创新义卖等一系列项目。

创行指行为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做”中学、深入体会探索的奥秘,从而实现自我成长。体现创行理念的具体形式包括科技创新大赛、航模、空模、机器人制作活动、各种社区服务等,同时包含一些科研实践课程,如前往厦大实验室参观、实习、进行野外考察等。此外,科中组织专门的答辩会,让他们讲解、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三微”形式:微课程、微课题、微研究

微课程是以某一主题知识为线索、聘请不同专家共同开设的短学时课程。微课程突破传统的、以整个学期为单位的课程形式,构建短课时、围绕各类小话题组织设计的新方式。目前已经开设的微课程包括“能源研究的科普知识”、“科技创新通识教育”、“测量与实践”等,授课教师包括厦大教师、科中教师以及社会专业人士等。这样的做法既不同于长学期整个学科体系的课堂讲授,也不同于“各自为政”、过于分散的学科讲座,课程与学分由此变得更加灵活、多元。

微课题是学生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科研学习与实验训练。微课题的重点在“导”而不在“教”,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探究,提升他们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目前,科中已与厦门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能源研究院、海洋与地球学院等建成良好合作关系。创新班学生多次前往各院不同的实验基地参观、学习,并亲身参与了部分实验课题。

微研究是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科中邀请厦大课程与教学专家组成教师指导团队,为创新班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并指导他们进行独立研究。科中已经组织了新型教学培训、课堂学习研究培训、课堂观察学习培训、创新班教师申报子课题研讨会等。教师们通过理论学习,提升了课堂效率;通过课堂观察研究,诊断了自身教学现状。微研究密切关注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促进了教学的整体协同进步。

“三创”旨在理念的引导,“三微”意在实践的尝试,“三创”与“三微”关联互动、协同作用,为创新班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系列课程、讲座、实验项目等,帮助学生活化了思维、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兴趣、发展了能力,促进其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三、科中创新班学生创造力实证调查概况

为了解科中创新班的试验成效,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对科中高中生的创造力进行测量。此次测量以数百名高中学生为对象,难以采用涉及单独言语对话、互动提问的量表,同时,较大规模的施测使得每个个体的测量时间不宜过长。鉴于此,课题组采用了张国锋编制的《中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④。该量表设计维度较广、施测时间适中、逻辑方式适合我国学生,而且具备相当的信效度。

1. 调查的维度、信度与效度

《中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共设八大维度,分别是(1)想象力:以已有形象为基础,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能力;(2)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可以实现预期、达成目的;(3)思考未来和他人: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思考自己、他人的发展以及世界、社会的未来;(4)内驱力:求新、创新的内部动力;(5)精力充沛: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可长时间保持积极状态;(6)兴趣广泛:对各种事物、学科、知识、活动等产生喜好与热爱;(7)聪慧:聪明、机智、思维能力强;(8)灵感:瞬间产生的创造性突发思维状态 [6 ]。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首先,本文采用 Cronbach 's alpha 信度系数法对问卷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经检验,《中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整体信度系数为0.88,分维度信度系数在0.71~0.80,数值较高,具备良好的一致性及稳定性,从而保证了量表的可靠性。其次,采用结构效度因子分析方法对问卷进行效度分析。首先进行“取样足够度的KMO度量”(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以及“Bartlett球形度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以判断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根据相关原理,KMO值须大于或等于0.5,Bartlett球形度检验须呈显著性效果。结果显示,问卷的整体KMO度量值为0.874,大于0.5,符合要求;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8 421.554,显著性为0.000,呈非常显著。问卷分维度的KMO度量值在0.637~0.890,均大于0.5,符合要求;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在363.824~1 034.567之间,显著性为0.000,呈非常显著。因而,问卷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接下来,对问卷结构效度的因子进行分析。按照主成分抽取标准,从整体设计中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共提取了17个,累积贡献率达到63.304%,说明问卷效度良好。最后,对问卷的八大维度进行结构效度的因子分析。按照主成分抽取标准,从八个维度中分别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分别提取了2个、1个、2个、2个、2个、2个、1个、2个,其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45.590%、48.049%、46.920%、44.390%、53.184%、52.247%、49.141%、50.619%,说明问卷效度良好。

2. 施测对象与测量内容

本次调查的施测对象为科中三届创新班学生及作为对照组的同届普通班学生,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得到348份,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为96.3%。其中,高一120人、高二126人、高三89人;男生206人,占总数61%;女生129人,占总数39%(具体分布见表1)。

本研究采用的《中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共计60道题,从八大维度对中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测量。要求学生判断每个语句与他(她)实际情况的相符程度,并在最适合的选项里打钩(只可单选)。其中,1为完全不符合,2为比较不符合,3为略微不符合,4为不确定,5为略微符合,6为比较符合,7为完全符合(默认符合程度依次递升)。各个维度包含的具体题目如下:

(1)想象力:1、12、17、29、35、46、49、53;(2)自信:2、18、30、34、40、48、52;(3)投射未来和他人:3、6、13、24、39、45、56、59;(4)内驱力:7、19、23、25、38、44、57:(5)精神充沛:5、9、21、27、33、42、51;(6)兴趣广泛:4、8、14、20、26、37、43、55;(7)聪慧:10、15、22、32、36、47、50、54;(8)激情、灵感:11、16、28、31、41、58、60。

四、测量结果与分析

为较全面掌握创新班学生创造力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不同年级创新班、普通班学生的纵向比较;各个年级创新班、普通班学生间的横向比较。

1. 高一、高二、高三创新班学生的纵向比较

各年级创新班学生创造力数据比照,可以反映出创新班学生创造力的升沉变易情况。表2显示,高一、高二、高三创新班学生的创造力均值依次递增,且高一至高二增幅较大,由287.16升到317.89;高二至高三增幅较小,由317.89升到321.05。分析认为,由高一至高二,随着创新班各类项目的广泛开展与实施,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大幅提高;升入高三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创新班项目开展频率降低,学生创造力仅小有提升。此外,高一和高二创新班学生在总分值及八个维度的分值均为显著性差异;高二和高三创新班学生总分值虽有上升,但不呈显著性差异,在维度二、三(“自信力”、“投射未来与他人能力”)的表现甚至有所下降,笔者推断学生可能受学习压力、考试压力、生活焦虑等影响,自信心有所降低,思考、投射未来与他人的倾向也随之降低。

与创新班学生情况相反,普通班学生的创造力随着年段的上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总分值由高一时的281.32降到高二时的276.75,再降到高三时的272.95,但并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3)。笔者认为这可能与高中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以及紧张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常规的培养模式下,需要不断大量做题,掌握各类题型的标准式答题思路,这样的培养方式固然增强了他们的总结、归纳、记忆能力,但缺乏个人探索、创新发散式的培养,创造力下降也就在意料之中。

由表2和表3可知,高一的创新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创造力相差不大,总分值分别为287.16、281.32,差异不显著。高一创新班学生得分略高,因为他们是经过科中创新式测验选拔而得,其创造力原本就比同龄学生强,具备更好的创新素养和潜质。普通班学生通过中考进入科中,其以往的学习、训练缺乏创新式的培养,故而得分较低。相较于高一,高二的创新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创造力相差很大,总分值分别为317.88、276.75,差异显著。说明经过一年的培养,创新班学生的创造力在总分值以及各个维度分值都比普通班学生高出很多,成效显著。与高二类似,高三的创新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创造力相差很大,总分值分别为321.05、272.95,差异显著,各维度上得分也都高出一筹。尽管进入高三后,创新班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次数减少、频率降低,但创造力仍维持在较高水准,并比高二略有上升,难能可贵,说明创新班学生的创新潜质得到开发、创新素养得到提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性别来看,无论是创新班还是普通班,男生、女生间的创造力差异均不显著,但男生得分略高。限于篇幅,具体表格不一一呈现。

五、科中创新人才培养成效

通过以上量化研究,可以明显看出科中创新班学生的创造力无论从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提升上均有令人惊喜的结果。当然,创造力的培养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的范畴很广,还应包括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各种因素以及能力、品格的培养与提升。为进一步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各方在创新班开办过程中的体验与思考、成长与认识,课题组还运用访谈法对各个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创新班推动了学生多元的发展与进步,并带给教师、家长、学校多样的心得与收获。从实实在在的高考业绩,也可明显看出创新班的培养成效。

1. 学生多元的发展与进步

科中以“创知、创意、创行”为指导理念、以“微课程、微课题、微研究”为实践形式,改革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讲座、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科研实验等;同时,进行制度创新,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导师制、“小班化教学”等。这些项目对学生很有帮助,带给他们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第一,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创新人才培养将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既不牢靠也无法持久。创新班学生在知识增长上显然收获颇丰。“在我们的微课程里,既有文理科内容,也有关于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等其他主题的内容。老师会把这个主题的内涵、现状、问题、前沿等,一一展现给我们;还会结合生活、实践等具体分析,教给我们很多东西。”⑤“在国学课程中,老师将很多经典的古代思想与现代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提升;物理、化学的很多讲座,让我们了解了前沿的科技、知识,感觉视野被大大拓宽了。对于其中感兴趣的知识点,我还会在课后查阅,丰富自己的知识。”⑤由于科中创新班是以理工科为特色的实验班,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借助于厦大的便利条件,创新班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造了良机:“假期我们去厦大的实验室实习,跟那里的学长、学姐一同开展实验课题。刚开始以观察为主,多看、多问,而且比较紧张、害怕做错。但过些天就好了,逐渐就敢自己动手、操作了。”⑤“做实验时,我觉得首先要弄懂规律,然后熟悉实验的方法,接下来一步步地操作。经过这样的训练,我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啦。”⑤

第二,激发了兴趣,增强了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创新班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而且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探索兴趣。“记得有一堂关于物理学未知奥秘的课程,我对它很感兴趣。我发现原来物理学也有那么多的未解之谜,而且不仅涉及天体的演化,也包括物质的基本粒子、微观作用等。我想好好积累知识,等长大以后说不定可以解决这些问题。”⑤“小的时候,我看到汽车、飞机的模型就很想玩一玩、试一试。通过在学校学习航模制作,我觉得非常有趣,而且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尽管有时培训挺忙、时间挺晚,但我很有成就感,很开心。”⑤信心是对个人或集体的理想或行为实现或成功所抱定的信念,直接关系到行动的内驱力与积极性,也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心理要素。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创新班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锻炼舞台,自信心得到增强。“我们学习的各类课程、参与的讲座及特色项目、亲手操作的科研实验等,不仅种类多,而且新颖、独特。我从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感觉经过这样的学习,进步挺大、收获挺多,自信心也变强了。”⑤“学校举办的英语口语比赛帮助我提高了公开演讲能力,让我不怯场、更自信了。”⑤“学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教给我很多有用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让我学会化解困惑与烦恼,变得更加积极、自信。”⑤

第三,强化了学习动力,提升了学习自主性。动力是力量的来源,学习动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进步。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创新班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得动力十足。“虽然创新活动占用了我们的学习时间,但我们不甘落后。我们会保证把当天的课堂内容、科目作业做好。尽管有时要比其他班学生多学一些时间、晚睡一些时间,但我们并不在意这些。”⑤“创新的精神和理念让我们有更充足的动力前进。而且,我们正值年少青春,理当拼搏奋斗。这种态度无论是对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好处。”⑥自主性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石,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可以为人才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科中创新班注重学习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转换,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很大提升。“学校开设了学分制,我们可以更灵活地选择课程、教师等。这适应了我们的个体差异,给予我们更多的选课权利。我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⑥“我们采取小班化教学,一个班只有30人。如此一来,我们在课堂上的平均占有的时间增加、发言机会变多、互动性变强。老师和我们之间、我们同学之间都有更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⑥

第四,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全面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渠道多元,是科中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生涯规划课、实验课等一些课程、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给他们带来了额外收获。“在生涯规划课上,老师讲的内容既有意思,又很实用。她结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规划不同的专业发展道路。尽管对于未来,我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但提早了解这些东西、提前做准备,是很不错的。”⑤“通过做实验,我感觉课堂上的东西变简单了。它比起我们做的实验而言,是更容易掌握的。而且科学道理之间相互联系,我们逐步掌握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⑥“和其他班级只懂学习、复习、考试的常规模式相比,我们的生活更为多姿多彩、眼界也被大大拓宽。这样的三年是很有意义的三年。多层次、跨越式的学习让我们每天都有很多新东西去期待,学习的枯燥与乏味感减少了。”⑥传统的培养模式形式单一、注重知识的灌输与训练的强化,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造性与个性,这是创新人才培养之大忌。科中创新班特别注意促使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重、身心协调全面发展。“老师注重我们德育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组织能力、责任感、奉献心以及整体班级的凝聚力等。此外,我们彼此的经验共享、共同进步等,也是一直追求的东西。”⑤“我们团结、进取,全面发展,不仅学习、创新比别的班强,各类项目也都要做好。我们力争给其他班同学留下这样的印象:创新班学生不单单理科强、实验强,其他各个方面都不错。”⑤

2. 教师、家长、学校多样的心得与收获

作为创新班项目的重要成员,教师在此过程中付出了辛勤汗水、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也收获颇丰,并逐步发展了自己的职业能力、完善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与超越。

首先,教师获得教学理论与方法上的进步。以往教师受教学工作的牵制,除了专门的外出培训,鲜有教学理论与方法上进步的机会,但创新班给了他们这样的平台。“在厦大教授、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很多微研究,例如创新班的评价研究、创新班的管理研究、导师制研究、班级发展叙事研究、学生创新式培养研究、家校联合探索研究等等,这带给了我们提高和收获。”⑦“通过跟厦大教授学习‘变异理论,我知道了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内容,还要掌握每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里的位置、与其他学科概念的关系。我们要从学生的不同理解出发,找到学生的学习难点,并做针对性处理。”⑦

“通过课堂观察的培训,我懂得了更为科学的方法。课堂观察涉及的内容很全面、很细致,帮助我从一些以前没有试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锻炼,我的教学水平提高了不少。”⑧“课堂观察让我学会如何更准确地传授课堂知识、把握课堂节奏,并不断深入琢磨、改善自己的教学技能。这样一来,我们为学生的知识学习、理解记忆、吸收消化等带来了便利。”⑨

其次,制度创新与改革促进了教师成长。创新班的新意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模式上,也体现在制度创新上,这些制度给教师提供了自我了解与成长的机会。“导师制帮助我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可以更深入地知道他们的性格特点、个性爱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业情况,从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⑧“小班化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我们要学会更好地驾驭课堂,否则课堂会索然无趣。”⑨“学校开办的学分制涉及大量高水平的选修课。这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而且要讲得生动、有趣。因而促进了我们自身的发展。”⑧

创新班的诸多平台与活动,给予家长很多帮助。“家校联合这一平台发挥了桥梁作用,促进我们与学校共同交流。在家校委员会的QQ群里,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等问题进行讨论,借鉴每个人不同的方法,吸收集体的力量,纠正了以前许多不当的想法,提升了自己的认识。”⑩通过与老师沟通,家长收获也很大。“这个班的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很关心,对他们不同的情况都很了解。通过与老师的沟通,我们及时了解了孩子当前的学习状况,我们可相应做出调整,帮助孩子进步。”⑩

科中通过举办创新班,大胆迈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对学校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改革方向、确立发展模式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亮点,打造了自己的办学品牌。“在与厦门大学形成联合关系后,各种各样的机会、活动、平台变多,资源变丰富。这吸引周边更多学生前来报考、学习,于是学校步入了良性发展之中。”11“在创新班开办的三年里,我们的特色办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报社、杂志的记者前往我校探查情况,创新班很多特色活动也被刊登在报纸封面上。”11“媒体的关注既让外界的人士了解了这个创新项目,也让学校的创新品牌、特色做法深入人们心里。由此一来,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11

3. 创新班学生的高考业绩

2014年6月,科中首届创新班学生参加高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4届创新班学生共计50人,一本率为100%;同级毕业的普通班学生共计449人,一本率为57.9%;同级毕业的全年级学生共计499人,一本率为62.1%。可见,创新班不仅在高考成绩上表现出色,而且带动了整个年级一本率的提升。

从2014届创新班与上届毕业班(当时尚未设立创新班,年段中设有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高考一本率的比较看:2014届创新班学生的一本率为100%,2013届重点班学生的一本率为93.4%,前者比后者高出6.6%;2014届全年级学生一本率为62.1%,比2013届的59.3%高出2.8%,可见,创新班不仅比上届同样具有选优性质的重点班一本率更高,而且使学校整体的一本率有所上升。

六、结 语

由上文可知,科中创新班依托厦门大学的雄厚实力,邀请大学的专家、教授前来指导、讲课,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实验室、信息网络等资源,构建“三创”理念、践行“三微”形式,并配套进行各种教育、教学及管理制度改革尝试,打破了以往程式化教育模式的沉闷,大大激发了各方的创新热情与潜质,不仅学生的创造力、各方面素质能力均显著提升,而且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水平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家校合作氛围更加浓厚,学校办学特色与品牌正在形成。科中的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试验可谓成效初现。

然而,这一试验在开展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创新班学生面临创新培养与现实高考的矛盾。他们将大量时间精力与聪明才智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但假如考试成绩欠佳、考试分数不够,依然无法进入理想大学。因而,当学生升入高三、面临最终考验时,创新班的很多项目被迫停止,师生集中力量转向备考复习,从而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此外,创新班的学生既要学习高中额定课程,又要参与创新实验项目,其精力体力消耗以及心理压力都非常大,常常使他们在两难面前选择放弃创新培养机会。其次,在中学教师方面,由于他们普遍缺乏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正规指导,大多凭自身感性认识与经验摸索进行,假如培养方法不科学、指导思路不正确,不但难以促进学生有效成长,反而可能“浇灭”其创新火花。最后,在制度改革方面,部分制度虽然形式较好但实效不佳,譬如,在践行导师制的过程中,部分导师尤其是大学方面的导师工作较忙、鲜有时间与学生交流,学生也不愿积极主动去拜访导师,因而离预期效果有一定差距。

整体而言,作为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载体,高中创新班秉承先进理念、引入雄厚资源、践行独特方法,有效突破了原有的、“凝固的”中学教育传统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尽管目前面临一些困难、遭遇种种挑战,但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条已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其“丰满”的理想不能也不应在“骨感”的现实面前“缴械投降”。创新人才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其培养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要中学与大学齐心协力、政府与社会共同借力、政策与观念配合跟进,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改革定能走上康庄大道。

注 释:

①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验”:北京市开展的旨在进一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克服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趋同、办学特色缺失等问题的改革试验,包括进行新型综合高中建设试验、特色高中建设试验,建立普通高中与普通本科教育、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立交桥等。

② “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上海市开展的旨在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学校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机制、课程设置、教学途径、学习管理、综合评价方法等的改革试验,高中学校在申报时需达到一定的资格条件,申报成功后,会得到一系列政策和经费保障。

③ “朝阳计划”:又称为“科技创新实验班”,是天津市开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活动,包括组织中学生进入高校、科研院所接触科学知识,参与春令营、夏令营等活动。

④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对原有量表的部分问题做了加工与调整,使其语言表述更加清晰、易懂,八大维度涵盖的问题数目更加均衡、让量表更易于研究对象的作答。

⑤ 访谈创新班学生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3月23日.访谈地点:科中教室.

⑥ 访谈创新班学生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11月16日.访谈地点:科中教室.

⑦ 访谈创新班教师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10月15日.访谈地点:科中办公室.

⑧ 访谈创新班教师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10月26日.访谈地点:科中办公室.

⑨ 访谈创新班教师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10月30日.访谈地点:科中办公室.

⑩ 访谈创新班家长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3年11月23日.访谈地点:科中教室.

11 访谈创新班教师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4年1月5日.访谈地点:科中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吴 艳.基于“八年研究”的大学与中学关系述评——谈美国的一项教育改革实验[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2):36-39.

[2]英国天才是这样“炼成”的[EB/OL].http://news.sohu.com /20050418/n225236185.shtml,2005-04-18.

[3]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2(1):44-48.

[4]郑若玲,谭 蔚,万 圆.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21):70-75.

[5]罗 洁.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北京市“翱翔计划”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7):54-60.

[6]张国锋.中学生创造力的结构、发展特点研究及其教育启示——兼《中学生创造力评价表》的研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17.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echnology,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has been attempted in several places. One type that no one could ignore is high school connect with university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ogether. In this passage,we take Xiamen University Affiliated Keji High School as an illustration and analyze its innovation classes specifically. Meanwhile,we use professional scales to test students and interview relative staffs. After research,we find the innovation classes in this school hold the idea of“Three Innovations”and“Three Mini-types”. We apply the“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scale”and find the students who receive the innovation training perform much better than the ones not. Students here get diverse-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several fields. Not mention that they get high scores in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addition,students' parents,teachers also achieve a lot and get enhancement. Although this project meet some difficulties and troubles,high schools will finally overcome these and succeed with efforts,cooperation and indispensable supports.

Key words: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cohesion between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the innovation classes in high school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教学相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点滴思考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纤维材料类专业教学改革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