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驰
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间隙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分析
李驰
目的 分析腰-硬联合麻醉所选穿刺间隙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120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按照不同穿刺间隙分为2组,各60例,行L2~3椎间隙麻醉穿刺患者作为A组,行L3~4椎间隙麻醉穿刺患者作为B组。对比2组患者麻醉效果并测定其麻醉期间不同阶段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统计2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结果 A组麻醉优良率96.7%,B组优良率98.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麻醉不同阶段下MAP分别为:T0(113±15)mmHg,T1(109±16)mmHg,T2(104±10)mmHg,T3(99±11)mmHg,对比显示B组麻醉中血压较A组稳定。同时不良反应对比中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8.3%)较B组低(18.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时,以L3-4椎间隙作为麻醉穿刺点,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间隙;泌尿外科;手术
现今,腰-硬联合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日渐广泛,麻醉效果显著,起效迅速,阻滞及镇痛效果完善,肌肉松弛良好,在泌尿外科手术中取得显著效果。而在腰-硬联合麻醉实施期间,适应证选择不当,操作不合理等情况都会导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1]。因此对患者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时,需选择更为安全的麻醉方式。本文以120例患者为例,分析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间隙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120例研究对象在
2014年1月~2015年8月期间于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同济医院接受泌尿外科手术;患者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排除合并心、脑、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及凝血机制障碍、全身感染者。随机分为2组后,A组患者(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0~65岁,平均(48.1±10.2)岁;肾结石26例,肾囊肿21例,输尿管结石13例;B组患者(60例)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0~66岁,平均(48.5±10.4)岁;肾结石25例,肾囊肿22例,输尿管结石
13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2组患者术前30 min取0.3 mg东莨菪碱、0.1 g苯巴比妥钠常规肌肉注射,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道,常规心电图监测,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患者取侧卧位,A组患者麻醉穿刺点位于L2~3椎间隙,于患者L2~3椎间隙常规硬膜外穿刺,B组患者麻醉穿刺点为
L3~4椎间隙,于患者L3~4椎间隙常规硬膜外穿刺。取6号腰椎穿刺针穿刺并确认成功后,回抽见脑脊液后,取2.0~2.5 mL/kg布比卡因比重液(0.7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1 mL)缓慢注入,拔出腰穿刺针后,于头端置入导管约4 cm。患者待拔除腰麻针后,转为平卧位,5 min后观察患者麻醉阻滞平面,注入2%利多卡因2~6 mL调整麻醉平面低于T8。术中注意追加2%利多卡因5~8 mL,若血压低于基础值30%时,可推注麻黄碱;若心率低于55次/min时,静注阿托品。术中根据出血量输注血细胞,并及时补液。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5 min(T1)、麻醉后10 min(T2)、麻醉后30 min(T3)血压(MAP)变化,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麻醉效果评估标准[2]麻醉效果,优:患者无不适出现;良:术中牵拉出现疼痛,存在恶心呕吐,需镇痛等药物辅助;差:术中呻吟不断,疼痛难忍,需转为其他麻醉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中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麻醉效果评价比较 A组麻醉优良率96.7%(58/60),即优34例,良24例,差2例;B组麻醉优良率98.3%(59/60),即优36例,良23例,差1例;2组麻醉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n)
2.2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MAP比较 对比结果可见2组患者麻醉后MAP较麻醉前明显降低,而B组患者麻醉后各时间点血压较A组高,血压较为稳定(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MAP对比(s,mmHg)
表2 2组患者不同时间段MAP对比(s,mmHg)
组别T0T1T2T3A组112±14100±15 97±1493±13 B组113±15109±16104±1099±11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组患者术中未出现低血压、呼吸抑制等并发症,A组23例恶心呕吐,占38.3%;B组11例恶心呕吐,占18.3%,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泌尿外科手术实施时,手术路径多通过尿道和膀胱,若麻醉松弛不充分,则会导致术后膀胱痉挛、出血等并发症发生[3]。因此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需采取更为有效的麻醉方式,确保患者松弛充分,镇痛完善。腰-硬联合麻醉具备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阻滞的双重优势,麻醉起效快,肌肉松弛充分,阻滞完全,可完善骶尾神经阻滞,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轻,麻醉期间可适当减少辅助用药[4-5],减轻了腰麻后疼痛情况,其麻醉效果显著。
而在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药物的选择、给药速度及不同穿刺间隙等,都会影响手术麻醉效果[6-7]。在此次研究中,A组患者将L2~3椎间隙作为麻醉穿刺点,B组患者将L3~4椎间隙作为麻醉穿刺点,A组麻醉优良率96.7%与B组优良率98.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不管是L2~3还是L3~4椎间隙作为麻醉穿刺点,均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对患者麻醉效果无较大影响。但B组麻醉中血压较A组稳定,不良反应较B组低,而B组初始麻醉平面较A组高。可见,采用L3~4椎间隙作为麻醉穿刺点,其安全性明显高于L2~3椎间隙,可保持患者术中较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因麻醉导致的不良反应。而在研究中L3~4椎间隙作为穿刺点,会升高患者初始麻醉平面,达到理想麻醉平面所需较长时间,但并不影响患者的麻醉效果,也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人体仰卧位时,人体脊髓下端约平第二腰椎下缘会受到人体脊柱生理曲度影响,第三腰椎位置较高,第5胸椎和腰椎维持较低,在选择L2~3椎间隙作为穿刺点时,注入麻醉药物后,麻醉药物更容易流向于胸椎,且会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神经[8],麻醉起效快,阻滞迅速,自主神经代偿能力降低,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总而言之,对泌尿外科手术患者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时,以L3~4椎间隙作为麻醉穿刺点,麻醉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高。
[1] 张锦明.一点法硬腰联合阻滞3 592例麻醉临床总结[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531-532.
[2] 李杏花,王时华.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麻醉安全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9):82-83.
[3] 宋芬,顾小萍,马正良.腰一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3):227-228.
[4] 王淑伟,迟迪.蛛网膜下腔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泌尿科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21):65-66.
[5] 向雪峰.腰一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腔内泌尿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2):77-78.
[6] 王昌合,王成元,张传骧.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前列腺电切术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6):45-46.
[7] 吴慰芳,李新伟,张海平,等.腰硬联合麻醉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3):51-53.
[8] 胡洪.硬膜外联合腰麻在泌尿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2,7(21):25-2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6.042
辽宁 115007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同济医院(李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