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坊模式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设计

2016-06-06 17:01王文冀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工作坊教学设计

王文冀

[摘要]由于目前大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引入工作坊模式,应放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文以计算机文件基础课中字处理软件部分举例,将教学环节分为四部分,使学生能通过课前完成作业,课上互相讨论、教师提问、点评等方式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关键词]工作坊;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13-03

一、引言

(一)什么是工作坊。工作坊(workshop),最初是指一种学习方式,是基于专题的研讨形式,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一种实践的教学模式。工作坊教学模式来源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它并非全新事物。1919—1937年间,德国魏玛时期有一所培养工程与建筑设计人才的包豪斯学院,它的创建者即是现代建筑设计奠基人格拉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他极力倡导“技术艺术并重”,学习过程“学徒制”,学生身份“学徒工”的教育理念。在1960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rplin)则是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成为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立场、族群的人们思考、探讨、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们很早就开始接触电脑,至少在中学期间就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或在业余时间参加过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培训班,而目前网络非常发达,各种学习资料随处可得,这就使得新人校的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时会有一些轻视和不屑的态度,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的很大的困难。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工作坊课程设计

根据对大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现状分析,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集中灌输、学生练习的传统讲课方式,改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主要考虑的内容有:我能教多少内容?我需多少时间教?我要选哪些教材?我该加强广度还是深度等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主要考虑的内容变成了以学生学习成果为焦点,学生学完课后能做什么以前不会做的工作?学生学完课后会学到什么新的知识、技能、态度?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做什么?与上述学习目标有关的内容是什么等等问题。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讲授会更贴近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比较有针对的选择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也明确了很多。

(一)整体课程设计

将工作坊模式应用到具体的一门课程设计时,应采用实操性强的教材,布置实操任务,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讨论、合作等单元,学生成绩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一门课程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五个关键部分,分别是:

1.教学或学习目标是什么。目标应清晰明确,既符合教学双方期望的学习目标,又能对学习成果进行直观的评价。

2.教学或学习内容是什么。学习内容应以实用为主,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延伸学习相关知识点。

3.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工作坊教学着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分享,只有积极参与活动,学生才能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4.评价方法如何确定。工作坊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反馈,其评价种类可以选择自我评估、同学相互评估、教师评估、专家评估等。

5.学习时间如何分配。工作坊教学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时间和业余自学时间的呼应。

(二)详细课程设计

针对这些问题,下面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Word字处理软件单元为例,具体设计一节工作坊模式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1.教学或学习目标:课程中设计了两个任务分别是“相互设计自我介绍”和“设计求职简历”。这两个任务的选择主要考虑到新入校的大学生实际需求和将来学生毕业时的必然需求。

2.教学或学习内容: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可以增加邻座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文字录入能力和学习字、段落、表格、图片等内容的格式修改。

3.教学方法:“相互设计自我介绍”这个任务选择类似“破冰游戏”类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与同桌进行短暂的讨论,然后将他们的讨论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然后开始互相设计对方的自我介绍,既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主动地学习很多知识。

“设计求职简历”这个任务选择“脑力震荡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道具、场景模拟等方法辅助。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他们学习的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学生水平、学生的准备时间,角色扮演既可以简单又可以复杂。

4.确定评价方法:学生学习结果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一段学习活动之后以学习作品的方式来展示效果。笔者这里采用随堂评价,将学生作品打印传阅,实时反馈的方法。在课程进行中或将要结束时,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比如:“今天你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这种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也是开放性的,非常适合小组学习,答案会在小组讨论中产生。

5.分配学习时间:笔者这里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留给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一般是两节课连堂90分钟,在上一次课最后用10分钟的时间布置下次课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完成作业,然后每个小组提出3个问题,在上课时互相讨论,然后笔者汇总问题集中解答。这样学生会考虑到由于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引入,下次上课时必定会以小组的形式提问或实操,所以会主动地在课前完成课程的预习。在课堂上教师会有大量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自己领悟到这节课要掌握的技能。教学环节具体可以由以下几个时间段组成,如表1所示:

(四)课堂买施情况和反馈

根据工作坊教学实践要求,笔者选择了三个本校不同专业的高职新生班级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实验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工作坊模式教学,参照本文介绍的详细课程设计情况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初期开展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局面较难打开。万事开头难,特别是在多年来学生所接收到的讲授形的教学方式以及中国人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很多学生对此类课程设计很难适应,甚至有些反感。

解决方式:(1)试着用一节课的时间改变学生思路,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课程是全新的、全开放的、交互式的、模块化的教学,与以往不同,不以讲授为主,以互动练习为主,并告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以互动成绩和作业为主。(2)教师应该主动放弃原有的讲授方式,不要怕改革失败,怕将此次上课的时间浪费掉和学生不配合而造成的尴尬局面,不能中途放弃。

2.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先期完成课题作业较困难。虽然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给了其他高考课程让路。只有少数经常操作电脑的同学基本功较好。

解决方式:(1)通过小测试找到班里基本功较好的同学,进行搭配分组教学,以好带差、以点带面。(2)在学生讨论和个人操作的环节,教师应对每位同学逐一进行认真的指导和筛查,并详细记录作业完成情况和操作熟练程度。

3.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环节较为模糊。由于教学评价方式经常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作业没有直观的和易于判断的评分标准,对创意作业、个性作业不好评定。

解决方式:(1)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将评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成表格,让学生自评或互评时套用。(2)勇敢实践,不要担心学生的评价或模糊的评价会带来不确定性,在大一新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中,有一定学习基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非常适合在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在课程结束后,针对学生的评价、考察情况和意见反馈,笔者做了如下统计,表2所示:

根据表2统计所示,在男生较多的班级里,出勤率较低,但课堂气氛较活跃,工作坊模式教学开展很快,作业完成情况却一般,在评价环节上客观真实性较差;在男女生平衡的班级里,出勤率较高,课堂气氛好,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评价也不错;在女生较多的班级里,出勤率高,学生的参与度一般,作业完成情况较好。男生在Windows、Excel等环节课堂作业优于女生,女生在word、ppt等环节课堂作业强于男生。

从三个班级的实验结果来看,总体效果是理想的,让学生们了解了工作坊教学模式,也为高职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三、总结

总之,工作坊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有一定知识积累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理论核心、教师核心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以学生为核心、以实践为核心的理论辅助型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套用现有的教学计划、考核标准与方式。应该重新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确定教师在课堂中的职责、建立辅导教师团队,解决基于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课程体系和子项目标问题,导引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并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目的。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计算机文化基础工作坊教学设计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