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躜雯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 广东 广州 510640)
素质要素结构视域下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的创新
李躜雯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辅导员的素质培养是辅导员培训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各高校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本文就我国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要求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然后结合《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模型进行了整理,并结合模型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的创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校本培训;创新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了规范与要求,亦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辅导员培训工作尤其是校本培训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本文就我国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要求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然后结合《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模型进行了整理,并结合模型对新时期创新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的创新进行了分析。
在不同时期,国家根据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变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特点,对辅导员提出了不同的素质要求。可以从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要求不断细化和深化的过程,来管窥国家对这支队伍的素质要求演变,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培训,提高“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①
第二阶段是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中加入“职业能力培养”板块,将辅导员培训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业素养提升”和“职业能力培养”三个部分,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部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专业素养提升”部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学文化和职业道德等三方面素质的提升,“职业能力培养”部分是指辅导员业务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建、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运用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六方面的培训。②
第三阶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专业素养”纳入职业能力培养的大范畴里。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标准》分为“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三部分,其中“职业概况”部分主要对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名称、定义、等级、能力特征、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要求、培训要求进行了界定,“基本要求”部分则是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守则(即第二阶段的“职业道德素质”部分)、职业知识(内含第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部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职业能力标准”部分(即第二阶段的“职业能力培养”部分)则是从初、中、高三个职业能力等级,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日常事务管理等九个方面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界定,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③。
从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国家在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在不断地细化和深化。
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涵与关系,结合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的最新要求,以《标准》为导向,可以将当前高校辅导员素质分为“职业素养”、“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大方面,如图1所示。
其一,“职业素养”包括身心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身体素质主要是指辅导员的体质和健康(主要指生理)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是指辅导员的智力、性格品质、心理适应能力、心态、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素质,思想素质是指辅导员的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政治素质是指辅导员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信仰等方面的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指辅导员这一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其二,“职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是指辅导员岗位所需的基础学科知识和原理,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技术知识是指辅导员这一职业所需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主要是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规定。
其三,“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学业指导、党团和班级建设、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辅导员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行政管理能力既不同于专业能力,又不同于职业核心能力,是辅导员作为高校管理干部必备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
厘清新时期尤其是《新标准》背景下的辅导员素质要素结构,对高校构建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辅导员培训机制,创新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建立健全辅导员校本培训机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虽然有辅导员组织校本培训,但没有对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导致辅导员培训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厘清辅导员素质要素结构,有助于高校设计本校辅导员队伍的校本培训体系,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等,不断建立健全辅导员校本培训机制。
(二)增强辅导员校本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校本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缺啥补啥”或者“有啥补啥”等问题,没有系统地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科学设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课程体系。构建辅导员素质要素结构,有助于高校厘清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路,科学设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教材和内容。可将辅导员校本培训课程分为理论课程、经验课程、教学课程和实践课程。根据辅导员素质要素结构和课程分类,高校可进一步细化辅导员校本培训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课程体系
在理顺辅导员校本培训的课程体系后,可结合辅导员的成长需求,编辑针对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培训教材。
(三)完善辅导员校本培训的质量评估机制
质量评估是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这个环节在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培训工作中都是处于缺失或流于形式的状态。由于对质量评估的不重视,这些高校在开展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的时候,没有及时对培训的组织工作、课程设计、讲师授课质量、辅导员受训效果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导致所在学校的辅导员培训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改良。对此,高校可结合辅导员的素质要素结构,进一步清晰辅导员校本培训的内容、形式和目标,结合这些要素,建立本校的辅导员校本培训质量评估机制,通过对培训的组织工作、课程设计、讲师授课质量、辅导员受训效果的评估,及时掌握培训的情况,包括培训质量、成效、亮点及缺点,再根据这些情况,不断地调整不足之处,完善培训机制。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有效构建辅导员校本培训的长效机制。
总之,通过构建辅导员素质要素结构模型,有利于当前各高校进一步明确本校辅导员队伍校本培训的目标,完善校本培训的体系,创新校本培训的工作机制,由此进一步提高辅导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力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进程。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参考文献:
[1]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3]陈华,江鸿波.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8).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6)01-0094-04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项目: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校级青年课题“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体系的构建——基于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2015QN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躜雯(1983-),女,汉族,广东梅州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