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占卜在西域少数民族中的流传和应用
——从清代志锐诗《鸡卜》谈起

2016-06-06 06:06张金杰
昌吉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张金杰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古代占卜在西域少数民族中的流传和应用
——从清代志锐诗《鸡卜》谈起

张金杰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63)

摘要:清代伊犁将军志锐存有一首杂诗《鸡卜》,其中涉及到我国古代的四种占卜方式,即蓍草卜、龟甲卜、鸡卜和羊骨卜。通过这首诗歌,可以看出这些占卜方式在西域流传与应用情况。同时,可确定此诗歌的内容是写西域少数民族进行占卜的诗歌,而不是一首简单描述少数民族娱乐的诗歌。

关键词:志锐;鸡卜;蓍草卜;龟甲卜;羊骨卜

一、前言

《鸡卜》是清代西域诗人志锐的一首杂咏诗歌,其与《抢羊》、《咏冰床》、《金银顶寺》、《贡马》、《哈萨部落甚多,今在中国伊犁者只克宰一种。有千户长、百户长、五十长为之管辖,分给三、四、五、六品顶戴以縻之》五首诗歌,星汉先生在其《清代西域诗辑注》中加之以总名称为“伊犁杂咏”。此六首诗歌主要是吟咏当时新疆伊犁地区的奇风异俗。

《鸡卜》一诗是志锐在任伊犁将军时所作,《清代西域诗辑注》定其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作于伊犁”。[1]全诗如下:

古人蓍策全龟问,缠俗居然卜到鸡。

羊胛绕红类蒙俗,谁言朽骨竟无知。[2]

此首诗歌是以《鸡卜》命名,应是以讲鸡占卜为中心,但是却提到了四种占卜方法,即蓍草卜、龟甲卜、鸡卜和羊骨卜。中国古代的占卜历史源远流长,而此首诗歌却几乎总括了上述四种占卜形式。

二、蓍龟卜考证

蓍草卜和龟甲卜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占卜方式,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大约产生于先秦时期。虽然两者占卜的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但两者使用最为普遍,因此两者的名称通常皆一起出现,此现象可以从一些存世文献中得到印证。如《周易·系辞上》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3]汉代王符《潜夫论·叙录》则曰:“蓍龟卜筮,以定嫌疑”[4]两者的异同略述如下表:

表一 蓍草卜和龟甲卜的异同

此外,还要区分“蓍”、“筮”、“卜”三个不同的含义。蓍是占卜的工具,即蓍草,筮是用蓍草占卜,是一种行为。用蓍草占卜,称作“筮草”、“筮占”。卜是用灼烧龟甲来预测吉凶。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为:“筮,揲筮也;卜,灼剥龟也。”[5]可见,古人所说的“卜筮”是指两种不同的占卜方式,即蓍草卜和龟甲卜,而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种蓍草卜。因此,此进一步证明了,在古代蓍草卜和龟甲卜是两种使用最为普遍,且是同样重要的两种占卜方式。

东汉王充《论衡》亦有:“卜者问天,筮者问地,蓍神龟灵,兆数报应。”[7]也就是说,龟甲卜是问天上之事,蓍草卜是问人间之事,天上之事通常是天子、帝皇所问的国家大事,而地上之事则是人民百姓之事。两者经常交叉使用,因而成为相互补充的占卜方式。龟甲卜的占卜方式文献中记载的最为丰富,也最为明晰,但是蓍草卜的占卜方式多样,且其自身的这种占卜材料一直都存在疑问和争论。如下是各代对蓍草的文献记载及对其认识的发展过程。

表二 历代对蓍草的文献记载

虽然古代占卜所用的蓍草被神化,但是其肯定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事物。其能与龟甲同时用作占卜之事,是因为两者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即生命长久。龟可存活百岁、千岁,被古人奉为神物。而蓍草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艺文类聚·逸礼》曰:“蓍千岁,三百茎者,先知也。”[23]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蓍,蒿属,千岁,三百茎。”[24]可见,正是此特性,蓍草和龟甲才被选用成占卜的最佳材料。

蓍草究竟为何物,近代人根据文献中的记载将其解释为一种药材,但究竟是否是古人所说的蓍草,在此还是值得商榷。但是由于作为一种古人所使用的占卜材料,其和龟甲一样就具有了一种文化内涵,两者的价值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反映了古人对神秘自然界的崇拜。蓍草占卜和龟甲占卜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古人对未知事物的崇拜,相信天地间有神的存在,神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占卜就是为了得到神的旨意。其次,其是一种维护国家政权统治的工具。古代的君王皆相信“君权神授”,神的旨意不能违背,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而得到神的旨意的唯一方法即是通过占卜,由此古代的占卜中关于国家战争的占卜辞数量最多。再者,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一种预知未来的社会大众心理的反映。人类是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非常强烈的动物,总是想知道未来事件产生的结果,借此来给自己增加前进的勇气或作出有利于自身的决定。最后,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题材,如晋人傅玄的《蓍赋》,唐代敬括的《神蓍赋》等。除此之外,尤其是刻写在龟甲上的甲骨卜辞,成为了研究我国古代文字起源以及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

志锐诗歌中“古人蓍策全龟问”,则说明古人在无法作出决定时,通常就会进行占卜。蓍草卜和龟甲卜已经成为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君王决策都会进行占卜,而上行下效,自然占卜会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鸡卜考证

鸡卜作为一种占卜方式,在我国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某些学者考证,根据最早的文献司马迁的《史记·孝武本纪》:“是时既灭两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龟,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25]从而断定鸡卜最先产生于西汉。但此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西汉是借用了越人的鸡卜,而越人的鸡卜产生于何时,才应是鸡卜产生的最早时间。

据《吴越春秋》记载,越国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那么鸡卜行为最早可以推源于越国的建立,那么鸡卜产生的时间很可能早于西汉。鸡卜产生于越国,越国当时的国都是会稽,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属于南方地区。因而鸡卜从越国逐渐向周围地区扩散,最先流散于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如彝族、苗族、傣族、佤族、壮族等鸡卜,都是沿袭越国的鸡卜,并对其有所继承和发展。经过长久的发展,鸡卜的占卜方式种类繁多,归纳如下:

表三 各民族的鸡卜类型

?

在以上的鸡卜中,其中最为流行和常见的是鸡骨卜,因此其占卜方式多样。此可从大量的存世文献中得到印证。张守节《史记·正义》:“煮熟又祭,独取鸡两眼骨,上自有孔……”[27]此则为鸡头卜的最早记录。

而鸡股(骨)卜的最早记录则是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曰:

“南人以鸡卜,其法以小雄鸡未孳尾者,执其两足,焚香祈所占而捕杀之;取腿骨洗净,以麻线束两骨之中,以竹梃插所束之处,俾两腿骨相背于竹梃之端,执梃再祷告,左骨为依,依者我也,右骨为人,人者所占之事也;乃视两骨之侧所有细窍,以细竹挺长寸余者遍插之,或斜或直,或正或偏,各随其斜直正偏定吉凶。其法一十八变,大抵直而正或跗骨者多吉,曲而斜或远骨者多凶。”[28]

其后,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清人金鉷《广西通志》和黄世发《越巫鸡卜》序文中都继承了此说,可见此鸡股(骨)卜是最为流行且被大家所接受的。

在星汉先生的《西域诗辑注》中,其“鸡卜”注曰:“古代占卜之法。以生鸡生狗各一,祝愿,然后杀之又祭。‘独取鸡双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足则凶。'(《史记正义》)此指维吾尔男子的‘碰鸡蛋'的游戏,亦有以此赌博者。即以熟鸡蛋相击,皮裂则输。”[29]在此星汉先生将其解释成为了一种新疆维吾尔族的娱乐游戏,当误解其意。

诗歌中“缠俗”即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缠”即17世纪中期清朝统治全国后,对新疆维吾尔民族的称呼。其主要因为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其又称为“回教”。为了与同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相区别,有的文献中便根据维吾尔族宗教人士头上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这一特点,称为“缠回”,此称呼一直沿用到民国。后因为此称呼有贬义成份,因而在1934年改为“维吾尔”(维吾尔来源,可以参见魏长洪《维吾尔族名汉译名称新考》)。此名称在《和阗直隶州乡土志》中有记载,称维吾尔学童为“缠童”。可见,此处的“缠”是维吾尔族的意思,作者在这里明确指出了鸡卜在维吾尔族中的流传现象。

通过前文的论述,不难发现,鸡骨卜在清代仍然非常盛行。而此首诗歌正是印证了鸡卜这一占卜方式在清代已经流传到了西域,并被新疆维吾尔族所接受。因为连作者自己都感到惊讶,说道“缠俗居然卜到鸡”,“居然”一词,形象地体现出了作者的惊讶程度。但仔细思考,鸡卜这一占卜方式流传到西域,是具有很多便利条件的,也是有可能的。西汉时中原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已经开通,到清朝时西域作为沟通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原与西域的沟通也异常频繁。并且为了管理西域,清朝在西域建立了管理机构,派遣和流放了较多的政治官员,此都是鸡卜流传到西域的有利条件。但是鸡卜的方式非常之多,而作者所见到的是哪一种类的鸡卜,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羊胛骨考证

羊胛骨卜的起源与蓍草卜、甲骨卜大致相同,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中有众多的羊胛骨和牛胛骨卜辞可作其证。此种占卜也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但与鸡股(骨)卜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其使用分布更加广泛,在北方和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史料中都可以发现其踪迹。

表四 各民族的羊胛卜类型

上表可以看出,羊胛骨的占卜方式通常为两种,一种是观察,另一种是灼烧后再观察。志锐诗歌中有“羊胛绕红类蒙俗”句,作者认为维吾尔族的羊胛卜有点类似于蒙古族的羊胛卜,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从上表可得知,羊胛卜并不是蒙古族独有的一种占卜方式,南方少数民族也同样有羊胛卜。那么羊胛卜最先产生于西域地区,还是中原地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

此诗歌说明在清代时,西域地区仍然有羊胛卜这种占卜形式存在。而从相关存世文献中亦可以得知羊胛卜在西域是长久存在和使用的。郑炳林,黄维忠编著的《敦煌吐蕃文献选辑》(文化卷)中收录了一份《羊胛骨卜》文书(P.T.1047),是敦煌文书中最长的一件藏文占卜文书,时间较早,也是惟一明确涉及吐蕃官方卜辞的敦煌藏文文献,存402行,所记皆为占卜事件。所用卜具是羊胛骨,烧灼以验其纹或听其声,来判断吉凶。占卜之事大多是国王命运和军国大事,其中也包括问出行、患病、进财、魔害、畜瘟、牦牛伤人等个人生活之事。此外,张福慧、陈于柱《敦煌藏文本P.T.1047V〈羊胛骨卜抄〉的再研究》对此文书的时间定性、内容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其文中亦说道:“新疆米兰地区唐代戍堡遗址曾出土相当多数量的卜骨,大部分是在羊胛骨上烧灼凿洞,呈规则排列,其旁记录卜辞。”[30]还有项欠多杰《敦煌吐蕃占卜文书研究》对藏族的羊胛卜进行了详细研究。

公元1038—1065年吐蕃在其赞普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崛起,唐朝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在西域的大片土地,并在西域地区设立管辖的军事制度进行统治。那么吐蕃藏族的羊骨卜应该在西域流行并存在。且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道:“西戎用羊卜,谓之‘跋焦'。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31]此再次证明西域在宋代之前即有羊骨卜的存在。

到了元代,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1218年蒙古统一西域,然后继续西征,势力扩张到中亚地区。蒙古统一西域后,即在高昌、别失八里(即北庭,在今吉木萨尔县境内)、阿力麻里(今霍尔果斯附近)、哈实哈尔(喀什)、叶尔羌(今莎车)、斡端(今和田)等地设达鲁花赤(地方最高长官),监治西域各地。而此时的蒙古族最流行的占卜仍是羊胛卜,并著有《胛骨卜卜辞》等著作,那么蒙古族的羊胛卜亦有可能在西域境内流传散布。

到了清代,志锐的这篇诗歌再次证明了羊胛卜仍在西域少数民族之间流传。且说明了此时的羊胛卜是第二种形式,即灼烧后而占卜。诗歌中有“绕红”一词,星汉先生将其解释为“烧红”,且诗后注曰:“烧红,应为作者误记,羊肩胛不能烧红,红即成灰。亦未见维吾尔人以羊胛占卜者。当时指烧熟(熟,仄声,为用平声而改‘红')羊腿,取其跗骨掷地相击。”[32]此其亦理解为一种少数民族的娱乐活动。然而从整篇诗歌来看,整首诗歌都在讲述占卜习俗,作者从古代的蓍草卜、龟甲卜,又讲到他亲眼所见的鸡卜和羊胛卜,最后以“谁言朽骨竟无知”的反问作结,告知人们朽骨通过占卜是可以告知人们未知之事的。而将诗歌中的占卜理解为维吾尔族的娱乐游戏,显然脱离了诗歌主题。由此,“绕红”之意则迎刃而解,“红”指火红的火苗,即在灼烧羊胛骨时,羊胛骨被火红的火苗包围环绕。本应为“红绕”,因迁就平仄而改作“绕红”。

可见,鸡骨卜和羊胛卜在西域地区是长久地流传和存在的,只是新疆维吾尔族的鸡骨卜和羊胛卜是否与其他民族的相同,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变化,其最先是由中原地区流传到西域,还是由西域流传到中原的?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五、小结

总之,志锐的《鸡卜》一诗,是清代西域诗歌中比较特殊的一首。它的出现不仅仅印证了西域地区鸡卜、羊骨卜的存在和流传情况,更是反映了西域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33]占卜是由一种古老的巫术文化进化而来,其与国家的政治、宗教等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各民族占卜方式的不同,也体现出这个民族习惯和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而西域作为沟通中西方、沟通中国中原和西部边境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对占卜方式的接受和流传,反映出了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和碰撞的地

参考文献:

[1][2][29][32]星汉.清代西域诗辑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446.

[3][5][10][11][魏]王弼、[晋]韩康伯等(注).周易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1.

[6][14][24][汉]许慎(撰),崔枢华、何宗慧(校).说文解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5.

[7][汉]王充、刘盼遂(集解).论衡[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482.

[8][宋]邢昺.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52.

[9][唐]孔颖达等(注).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76.

[12][唐]孔颖达等(注).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86.

[13][25][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9:5225.

[15][23][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465.

[16]周绍良(编).全唐文新编[M].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4408.

[17][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电子扫描版:2456.

[18][宋]郑樵.通志略[M].眀注刻本.电子扫描版:326.

[19][宋]苏颂(著),胡乃长、王至谱(注).图经本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0.

[20][明]李时珍(著),陈贵廷(校).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407.

[21]刘振铎(主编).现代汉语辞海[Z].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858.

[22]王松茂(主编).中华古汉语大辞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990.

[26]硕果.鸡与彝族的传统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4:67.

[27][宋]司马光(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2:543.

[28][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注).岭外代答[M].北京:中华书局,1999:356.

[30]张福慧、陈于柱.敦煌藏文本P.T.1047V<羊胛骨卜抄>的再研究[J].敦煌研究,2013:85.

[31][北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梦溪笔谈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2.

[33]张金杰.新疆维吾尔族占卜方式及源流探讨[J].昌吉学院学报,2015,(5).区。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各种占卜方式,在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散,经过各族人民的继承和发展,逐渐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象征着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共同的文化组成了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69(2016)01-0058-07

收稿日期:2015-12-28

基金项目:2015-2016年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XSY201501016)。

作者简介:张金杰(1989—),女,河南项城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