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电动车案例分析
——基于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理论

2016-06-05 14:57吕朋悦杨行康曾凡付许世震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控制者创新型特斯拉

吕朋悦,杨行康,曾凡付,许世震,赵 红

(中国科学院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0)

特斯拉电动车案例分析
——基于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理论

吕朋悦,杨行康,曾凡付,许世震,赵 红

(中国科学院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0)

基于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理论,将企业视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有机构成,这种构成决定了企业在战略、组织和财务上的表现和特征。基于此,揭示了特斯拉公司创新发生与持续的影响因素: 战略控制者对创新过程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是公司创新及知识积累的起点;战略控制与财务保障间的互动关系对公司创新方向与成败起决定性作用;战略控制者依据情境变化超越个人特质的能力对创新持续有重要意义;组织文化开放性对于企业知识积累意义重大。

创新型企业;战略控制;组织控制;财务保障;知识积累

20世纪10年代,Schumpeter提出了经济发展依赖于对现有市场均衡状态的打破,这种打破需要依靠组织“创新”活动来实现。此处创新是指对现有经济资源以新方式加以重新组合,在给定投入条件下获得更高价值产出,并最终反映在新产品、新性能、新工艺、新能力、新供应源或新的组织结构上。企业是上述创新活动发生的重要场所,通过打破“现有的技术与市场条件限制”,使得经济资源得到更为高效的分配与利用,并将创新知识最终体现在其创新型产品上。如苹果公司推出的智能手机突破了当时的技术限制,也打破了当时市场对手机功用与外观的理解,是一种典型的企业创新活动。

基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正外部效应,Lazonick提出了创新型企业的定义[1]: 给定要素条件情况下,创新型企业是指能够通过打破现有技术或市场条件限制,将生产性资源转化为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产品或服务,并成功推向市场的组织。Lazonick提出了“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social condition)理论”,该理论将企业视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有机组合(企业中的人拥有不同的专业能力与工作动机,占据着不同的层级或专业位置),企业在战略、组织与财务上的表现本质上是这种关系组合的互动结果。因此,这种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组合方式和特点会影响企业的战略、组织与财务方面的特征。该理论旨在回答“创新型企业的战略控制、组织控制与财务保障方式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导致其成功创新”(under what conditions do strategy,organization,and finance result in innovation)的问题。

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对创新型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工作[1],从不同的案例研究中提炼可供检验的理论或概念框架,保证理论的普适性与严谨性。本文认为从该理论视角看待企业,即“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组合”,能够更为本质地反映出企业创新如何发生、如何持续的问题。因而本文以该理论框架为基础,针对特斯拉电动汽车公司(Tesla Motors)进行了案例研究,结合理论与实际案例分析企业创新发生以及持续的影响与决定因素。针对此典型案例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提炼特斯拉发展至今的经验;另一方面亦可检验与丰富创新型社会关系的理论内容,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指导。

1 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理论

1.1 理论背景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是经济效率达到最优时的状态,“在给定技术和市场条件下最优化资源分配”则是经济学中的主要分析工具;在此体系下,“最大化股东价值”成为公司治理依循的理念[2]。在这种理论框架下,如果那些掌握着较多资源的大企业生产较低产量产品,却以较高定价推向市场,这种做法是对经济平衡的破坏。然而问题在于: 如果所谓完全竞争的经济平衡状态确实存在,那么这些掌握资源分配权力的大企业又是怎样获得的垄断地位呢?实际上它们恰恰依靠自己有条件以较低成本生产,即通过使经济资源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来打破经济均衡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资源得到更优配置,那么显然以“完全竞争”作为市场效率失调的理想基准是无效的[3]。

创新型企业理论体系关注到企业对现有经济资源的重新分配作用,一个企业如果通过其创新型产品打破了现有的“市场与技术条件限制”,实际上经济体系内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获得更好的福利[4],消费者有机会享受到更好的产品,员工有机会获得更高的薪资福利,政府部门有机会得到更多的税收收入,而市场上的其他企业可以使用这种更新之后的技术改善自己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因此,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发展完善的创新型企业理论有助于理解与解决“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课题,是提升经济效率的关键。

1.2 创新型企业的定义与特征

本文依据以下关键标准要素定义创新型企业: ①打破了现有市场条件或技术条件;②创新型产品相对于同行业的其他产品具有更高质量、更低成本。创新型企业在战略、组织和财务上的独特性可参见表1。

表1 创新型企业的战略、组织与财务特征

资料来源: 笔者依据Lazonick(2013)研究整理。

1.3 创新过程的特征

成功创新依赖于对创新活动本质特征的理解与尊重,依据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理论,创新过程的核心特征包括以下几点[5]:

(1) 不确定性(uncertain)

不确定性实际上可以表现在技术、市场与竞争这三个方面。技术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的创新战略可能会因为企业未能研发出想要的创新型产品而失败。市场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的创新战略可能会因为市场因素而失败,如要素市场价格上升、企业的创新型产品未能成功拓展市场等。竞争的不确定性是指即使企业可能遭遇竞争对手更为成功的创新型产品的冲击,互联网环境下的跨界竞争、不同产品功能的超前替代皆会对现有行业和产品造成毁灭性影响。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在创新时不能像传统企业那样按照利润最大化和边际成本最小化去决策,而是要面对未知的收益率以及各方面不确定的因素。

(2) 集合性(collective)

集合性指的是创新的成功实现不可能依靠一人之力独立完成,而是要依靠组织里不同专业职能、不同层级、不同动机的人有效地相互支持、协调与配合。集合性特征与创新活动本质上具有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

(3) 累积性(cumulative)

累积性的特征,一方面体现在创新的成功实现需要必要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需要持续的生产性资源的投入。创新活动的成功需要在不断的尝试、吸收、学习、交流、竞争等过程中累积知识,需要企业不断地组织各种生产性资源来投入创新活动,形成必要程度的知识积累与转化。

1.4 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分析框架

1.4.1 基础理论框架

战略控制、组织整合与财务保障这三个方面是理解与构建创新型企业理论的切入点,本文作者依据其与创新过程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制作图1。创新型企业的基本理论框架是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建立的,创新型企业的理论体系需要回答“企业的战略控制、组织整合与财务保障在何种条件下能够促成创新的成功发生”的问题。而这里提及的战略控制、组织整合以及财务保障,其本质上都是组织中人与人、人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2,6]。

图1 创新型企业社会互动关系理论分析基础框架

对创新型企业进行案例研究是完善现有创新型企业理论体系的基础工作。例如,Lazonick 和 Mazzucato[7]以该基础框架对于Apple(苹果)公司的案例进行了分析;Lazonick和Prencipe[8]以该基础框架对Rolls-Royce公司分析其战略控制与财务保障在维系其持续性创新中的作用;Lu和Lazonick[9]在此基础上,以我国方正集团为例,研究了政府部门在变革中的战略作用,以及组织整合与投资策略对工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取得成功的作用。

1.4.2 战略控制

具体而言,战略控制是指企业中具有分配资源权利的人所采取的思维与行动。战略控制者需要在面对市场、竞争与技术上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分配资源[10],需要有为创新投资战略分配资源的能力和动机[11-12]。战略控制者的能力发挥取决于其创新能力与战略投资需要的匹配程度,其动机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愿景和企业利益的一致性[13]。

依据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理论,战略控制方面主要关注的问题[1,4]包括: 第一,创新型企业的战略控制如何随着公司成长而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的战略控制者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战略;第二,创新型企业战略控制者的哪些特质或经验对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战略控制者具有怎样的动机与兴趣,与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潜在关系。

1.4.3 组织整合

组织整合是指能够激励人们在集合性学习中应用自己的技术和精力的一系列社会关系,有效的组织整合应该能够激励组织中的人,系统地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应对创新过程中的复杂性,在不断的尝试与互动过程中进行知识创造与积累。基于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理论,从该角度着重考察的问题包括: 第一,员工特质与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第二,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什么样的员工是关键性的;第三,创新型企业如何激励其关键员工;第四,创新型企业某些企业文化要素与其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正向关系;第五,创新型企业的组织整合效果体现在其知识积累上,什么样的激励措施能够促使组织集体学习与知识积累。企业在功能上和层级上的劳动力划分决定了其技术基础和知识积累。

1.4.4 财务保障

财务保障保证创新活动获得持续性投入,直至其创新产品产生财务回报,所投入的资本也被视为“有耐心的资本”。创新过程中收益的不确定性难以保证创新投入所需要持续的时间与数量,甚至创新收益也充满着不确定性[2,11]。对企业内部收益的战略控制是财务保障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内部的支持还需要外部的财务资源做补充,如债券、股权、银行借款等。

2 案例研究思路与基础

2.1 案例分析思路

本研究以Lazonick[1,3]的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以该理论框架中所提出的问题切入案例企业,这一理论视角已经被用来分析Apple[7]、Rolls-Royce[8]、方正集团[9]等案例企业。这些研究分析了案例企业在战略控制、组织整合与财务保障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案例企业成功推出创新型产品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从上述三个维度分析创新型企业,具体分析的问题包括:

第一,特斯拉在不同阶段的战略控制有什么特点?其战略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什么变化?特斯拉的战略控制者对于知识积累与成功创新有什么影响?

第二,特斯拉的创新型产品中拥有哪些知识积累?这些知识积累的来源如何?其在组织文化与组织激励上具备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其进行知识积累?

第三,特斯拉的财务来源是什么?对其战略控制有怎样的影响?不同阶段其财务保障方式如何推动企业成功创新?

2.2 案例研究的数据资料

本文进行案例分析所用数据资料总结见表2。数据资料的纳入以多源、证据可靠、真实性为原则。

表2 案例企业数据资料

2.3 案例背景

特斯拉电动车于2003年在美国硅谷成立,其使命陈述为通过最具创新性的技术推动可持续性交通的实现。2008年特斯拉推出纯电动高档汽车Roadster,该款跑车销往37个国家和地区。Model S是特斯拉推出的量产智能电动轿车。在美国最具权威性的评估杂志《消费者报告》评选的2015年度十佳车型榜单中,Model S以99分(满分100分)的成绩被评为全年度路测评分最高的车型。此外,Model S还被国际权威汽车专业类杂志MotorTrend授予2013年“年度车型”称号、被Car and Driver杂志评选为“2015年十佳车型”、被AutomobileMagazine评选的“2013年度车型”等。在优化现有车型Model S的同时,特斯拉推出了一款纯电动 SUV车型Model X。该款车型结合了SUV的空间和功能优势,还配置了双电机全轮驱动以及鹰翼门的设计。以上三款车型主要为豪华车型,价格相对高昂,而若真正实现其使命陈述中的推动交通向可持续方向推进的目标,推出价格能够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电动车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特斯拉面向大众消费的Model 3在2016年3月31日正式发布,预计在2017年正式生产,其售价大概为2.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万元)。而为了降低Model 3的成本,特斯拉正全力投入位于美国内华达州超级工厂(Gigafactory)建设,以提升全球锂离子电池的产量,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电动汽车的成本。

2.4 公司对现有市场/技术条件的突破

依据创新型企业社会互动关系理论,创新型企业是指在当前要素条件下打破现有的技术/市场条件限制,并实现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产品或服务。就特斯拉而言,其推出的一系列产品通过技术与产品创新打破了现有的技术和市场条件限制,这一点可以由特斯拉对市场长久以来对电动车性能等方面形成的“认知偏见”的打破所体现。具体而言,特斯拉推出Model S、Model X等车型前,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印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电池的续航能力较短; ②充电耗时长; ③汽车加速慢; ④制造成本高昂等。特斯拉通过自身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先前认知,具体见表3。

表3 特斯拉通过创新突破的市场认知障碍

以电池为例重点说明,特斯拉在电池技术上的选择与创新是保证其电动车具有良好性能的关键因素。特斯拉Model S电池组可以使汽车加速时间缩短,改善驾驶体验,在其车型中,即便是功率稍低的60千瓦·时车型,百公里的加速时间仅为5.9秒,续航里程可达370千米。由特斯拉研发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能够使电池组之间的温度变化不超过2℃,这有利于电池的可持续性利用,控制好电池板的温度可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并对电池组进行安全监控,同时能够提高蓄电池使用效率。此外,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也是其专有的创新之一,该充电桩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永久性为特斯拉汽车提供免费充电服务,汽车通过该充电桩每小时充电量可以行使480千米。通过以上理念与技术的改进与创新,特斯拉实现了对现有市场与技术条件的有效突破。

3 特斯拉案例分析

3.1 特斯拉战略控制

3.1.1 第一阶段: 从无到有

特斯拉的第一个战略控制者是Martin Eberhard,他与Marc Tarpening于2003年共同创建了特斯拉公司。Martin Eberhard本人是一名工程师,他与Marc Tarpening曾经在1997年共同创建了NuvoMedia,并推出了全球首款电子书阅读器Rocket。当时电脑以及电子书阅读器等移动设备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锂电池,创建与运作NuvoMedia的过程使他们掌握了锂电池技术,他们想到可以利用锂电池作为特斯拉汽车的动力来源,以解决电动车电池技术受限问题。而当时一家电动车公司AC Propulusion已经使用锂电池成功制造出了一台被命名为tzero的电动车。创建与运作NuvoMedia的经验对Martin等促成特斯拉后续在电池及相关技术上的成功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特斯拉最开始制造汽车的思路就是将AC Propulusion的动力系统置于Lotus Elise汽车的车身之中,这样可以结合并利用这两者的优势资源。

特斯拉在这一阶段战略控制上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工程师控制”,其资金和人力资源主要分配于研发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组合与配置方式(解决锂电池容易发生爆炸的问题)等方面。当前特斯拉在这两项技术上的成功创新至今仍然是其核心技术优势。2006年7月,特斯拉的第一辆Roadster成功亮相,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电动汽车得到了广泛的报道与关注,并接收到一些预订订单,接下来面临的是如何能够达成批量生产,将汽车按时交到买家手中。

3.1.2 第二阶段: 向批量生产过渡

特斯拉向批量生产这个阶段过渡进行的并不如预想中的顺利,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战略控制者的资源分配优先次序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此时Martin Eberhard以及特斯拉的其他高管主要将注意力投注在电动车的速度传输系统上,因此工程师们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如何能够使汽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加速至时速60千米。他们希望特斯拉电动车的这项特征可以继续为特斯拉赢得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也能为驾驶者提供更多乐趣。但他们甚为看中的双速传输系统最终并没有获得成功,反而引发了其他系统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必须重新设计速度传输系统,但此时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定交车时间。

其次,特斯拉的高管层未将注意力放在内部成本管控上,导致生产设备与材料成本远超预期。当时员工在采购汽车相关部件时,直接将原型车上的零件成本打一定折扣,作为批量生产汽车的零件成本,而不会努力与供应商协商寻找一个最低价格,这种情况造成当时汽车的生产估算成本为20万美元,但计划售价是8.5万美元,更为糟糕的是按照当时情况生产出来的汽车还不一定全部都能够正常工作(上述速度传输系统所引发的系统性问题导致的)。

最后,特斯拉当时的策略是将汽车送至亚洲生产,利用亚洲高效率与低成本的制造优势,控制生产成本。但在特斯拉将工程师们送至泰国之后发现,泰国生产商的技术和人才条件均无法达到生产锂电池的条件,为了保证生产制造的顺利进行,特斯拉的工程师们还需要对泰国工人进行培训,原计划的高效率远未达到。

“大家都知道,Martin Eberhard是一个成功的工程师,他也将特斯拉变成了一个对工程无限崇尚的地方,但是开创公司的人未必是适合领导公司走向长期发展的人”。这是早期特斯拉员工Lyon的评价。在这些问题的压力下,Martin Eberhard被董事会替换为Michael Marks。Michael Marks曾经管理过一家大型电子器件生产公司,拥有丰富的制造与物流经验。他上任之后为特斯拉制定了100天计划清单,这些清单的内容包括解决电池中的运行错误问题、将车身缝隙减少至40毫米以内等细节性问题,他的策略有效地将特斯拉的工程师们的注意力集中到Roadster的生产制造上,但当时Marks的个人愿景更倾向于将特斯拉的资产优化,打包销售给其他大型的汽车公司。这与当时特斯拉的主要投资人兼董事局主席Elon Musk的愿景并不一致,Elon Musk个人对特斯拉的愿景是通过对关键技术进行必要的创新,生产出价格可为普通大众接受的电动汽车,使得电动汽车真正成为交通的主流工具。

一个小例子也许可以体现出Michael Marks与Elon Musk的差异。Elon Musk在公司内设置了一个尝试性项目——将戴姆勒的Smart car改为电动车(这个项目的研究后来成为2008年企业危机时,特斯拉从戴姆勒获得资金支持的关键因素),Michael Marks发现这个项目后认为这样的项目不必要地占用了当时特斯拉的财务与人力资源,而且未必能够取得什么绩效成果,他强制要求取消该项目。对不同可能性的尝试是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当时Michael Marks取消该项目是在“优化特斯拉资产”的目标驱使下的行动,而Elon Musk设立该项目则旨在探索电动车的更多可能性。

3.1.3 第三阶段: 批量生产与电动车推向大众化市场

2007年12月,Ze’ev Drori代替Michael Marks成为公司的新任CEO。2008年10月,Elon Musk接替Ze’ev Drori成为CEO。“精美的汽车设计,突破性技术以及一流的服务这三者结合就能够使特斯拉成为一家伟大公司”,上任后Elon Musk的战略资源分配方式与思路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Elon Musk是一个连续的跨行业创业者,他曾创建了网络支付工具Paypal(贝宝),在Paypal被Ebay收购后,他利用从中获取的高额收益投入特斯拉(初期是特斯拉的首要投资人及董事局主席)。2002年6月其创建了私人运载火箭公司SpaceX(并担任CEO及首席技术官),同时他还是美国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太阳能板公司Solarcity的董事局主席和创始人。Michael Marks离开特斯拉后,Elon Musk采取了系列措施保证Roadster车型电动车顺利地进行批量生产,如降低Roadster生产成本,通过媒体访谈、召开产品展示会等措施影响大众对特斯拉的认知,减少Roadster的退订量等;2008年经济危机之时,美国的汽车行业遭受重创,Elon Musk将全部有限资本投入特斯拉以带领特斯拉远离“死亡边缘”,这一举动带动了特斯拉其他投资者将更多资本接续投入特斯拉;2012年10月,特斯拉推出了特斯拉的第二代产品Model S,该产品获得了美国权威产品评估报告Consumer Report给出的99分最高分。

3.2 特斯拉组织整合

3.2.1 特斯拉推出创新型产品蕴含的创新知识积累

为对特斯拉的核心产品Roadster与Model S中所包含的核心技术进行知识溯源,本文作者特意绘制了图2和图3,重点在于展现特斯拉汽车技术创新成功的原因。

图2 Roadster包含的技术创新知识溯源

图3 Model S 包含的技术创新知识溯源

一直以来,制约电动车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是其电池技术无法支撑较长行车里程(续航能力有限)的情况。特斯拉Roadster通过将锂电池用作动力源实现了对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确切地说,将锂电池用于为电动车中是J.B.Straubel带领的团队(AC Propulsion)在1992年实现的,但当时他们并没有将他们研发的tzero电动车推向市场的打算,而更多是Straubel的个人兴趣。成功使这项技术与特斯拉发生关联的关键人物是前文提及的特斯拉首位战略控制者Martin Eberhard。Martin最初决定创立特斯拉是因为“希望能在全球变暖问题上做点事情”,清洁能源汽车的生产与使用显然能够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他个人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创业经验让其积累了锂电池技术知识。这种知识背景使他联想到能否将锂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之中,而此时恰好Straubel带领的AC Propulsion已经实现了这种技术。在此基础上,他与特斯拉的早期团队形成“将AC Proplusion的电池组置于Lotus Elise车身之中”,以结合两者优势的想法,虽然该想法最后并未实现,但以AC Propulsion的锂电池技术作为电动车动力源是特斯拉汽车日后具备良好续航力的优势基础。Elon Musk在了解到AC Propulsion将锂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作为动力源这种情况之后,为AC Propulsion投入了运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同时他也是最早的特斯拉投资人。

Martin Eberhard带领的工程师团队实现的另一项关键技术突破是锂电池的组合配置与管理系统,这一创新针对的问题是,当大量锂电池组合一起运作时产生的高温状态容易引发爆炸,这会为汽车带来安全隐患,这项技术也成为日后特斯拉的核心技术优势之一,当然也沿用到特斯拉后续推出的Model S、Model X之中。

Model S是特斯拉2012年推出的电动汽车,该款汽车的设计、安全与体验经过美国最为严格的评估团队《消费者报告》评估,最终排名均处于第一名位置。除了锂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技术,Model S值得注意的创新更多集中在其造型设计与智能软件系统上,而促成Model S在汽车设计上取得突出成绩的核心人物之一是特斯拉首席设计师Franz von Holzhausen。Franz之前曾主导北美马自达公司、通用汽车的概念车与批量生产汽车的汽车设计工作,他毕业于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艺术中心设计学院)。“Franz加入特斯拉的使命是建立世界上顶级的汽车设计工作室”[14],Model S的设计即是Franz与Elon Musk所带领团队的工作成果。

Model S另一项领先的创新技术是汽车的软件管理系统,与其他汽车不同的是,Model S上的汽车软件系统用户界面是一个17寸的大型触摸屏,体验与智能手机的体验接近,与此项创新相关的是,特斯拉从苹果公司雇用了超过150名员工[15](特斯拉从苹果公司“挖掘”人才的数量超过了其他任何公司从苹果公司雇用人才的数量)。特斯拉的CEO Elon Musk表示,特斯拉与苹果公司拥有共同的设计哲学理念。

在Model S上,包含超级充电桩网络模式(包含技术创新)以及直销模式两项模式创新。超级充电桩网络是为了保障电动车进行长途旅行设置的充电装置,它以太阳能作为动力来源为Model S供能,驾驶员可以通过汽车的17寸触摸板查找距离最近的充电桩,充电桩可以在半小时内为汽车充所需用电。而与传统汽车采用经销代理商不同的是,特斯拉采用网上直销+体验店模式,直接地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服务,消费者可从高端商场或汽车门店体验汽车,然后再从工厂直接订货。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特斯拉更是安排专业人员在直营店中为客户讲解产品以及提供包括保养产品在内的售后服务。

3.2.2 员工与组织文化

目前特斯拉约有9 000名员工,其中工程师约为1 000名,工程师队伍中一部分是来自硅谷的电子、硬件、软件专家,另一部分则是来自汽车部门的人才。特斯拉员工的薪酬在硅谷中处于中等水平,相比较硅谷的大公司要低10%~15%。特斯拉的工作强度较大,因而特斯拉留住员工的主要要素并非其薪酬或其他方面的待遇,其所吸引的员工首先需要认同特斯拉的理念,能够融入特斯拉的工作氛围,其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影响其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特斯拉对人才的吸引与其创新能力之间已经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如图4所示,一家创新型企业对行业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是评估其创新能力与地位的指标之一[16]。

图4 特斯拉人才吸引与创新能力的循环因果关系图

特斯拉公司2014年6月做出开放专利(开放的专利中包含核心技术)的决定[17],本研究认为,特斯拉的该项决定对于其吸引最顶尖的人才至少有三个重要影响: ①该项决定反映出特斯拉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信心; ②开放的专利可以直接让外界人才更为细致地了解特斯拉所处的技术前沿的优势地位; ③该项决定与其使命陈述(通过最具创新性的技术促进人类社会中可持续性交通的实现)的统一性可以吸引那些持有相同愿景和理想的人才。

在组织文化方面,特斯拉推崇“平等、开放”的理念,层级观念在特斯拉并不明显。公司鼓励员工提出问题,以“不同的思维视角看待与解决问题”,员工的办公空间也多是开放的。特斯拉员工在与Elon Musk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这样的事情在过去一直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完成的”,Elon Musk则严格地表示: “我再也不想听到这种表达方式”“事情通常是怎样做的”“事情的标准方式一直是这样的”。特斯拉不希望员工这样去思考与解决问题,他希望员工是在深入理解问题本质之后,依照自己的逻辑思考提出解决方案。

3.3 财务保障

从投资生产能力开始,到通过发展和利用这些生产能力,使创新过程最终产生回报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财务和资本的支持。长久以来市场对电动车的偏见使初创期的特斯拉很难获得外部融资,因而企业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Elon Musk个人的财富积累。2007年特斯拉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在没有投资者愿意对特斯拉进行投资的情况下,Musk又将个人所剩的所有财富在其所有的两家公司(特斯拉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两家公司当时都面临严重的危机)中平分,Musk个人的全部投入促使部分投资者愿意跟随对特斯拉进行投资。Musk在特斯拉所进行的个人投资高达7 500万美元。此外,戴姆勒公司在这一时期对特斯拉进行了一笔投资,这笔投资成为将特斯拉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关键投入,而特斯拉能够获得戴姆勒公司的投资也与其之前的尝试性项目(如将戴姆勒的Smartcar改装为电动车)进行的知识积累密切相关。

特斯拉的销售模式是先预定再生产的模式,这种模式也能够为特斯拉提供现金流的保障。先通过预定支付部分或全部现金的方式创造了大量的现金流,这种现金流对其早期研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特斯拉还有一位重要的幕后资本推手——德丰杰公司合伙人Steve Jurvetson。2006年5月,他领衔向特斯拉投资4 000万美元,而这也是特斯拉自创立以来获得的最大额VC融资。

2010年6月,特斯拉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它是继福特汽车公司之后第二家上市的汽车公司,资本净值高达20亿美元。此后,戴姆勒公司向特斯拉注资5 000万美元,并成立合资公司制造电动梅赛德斯和Smart 汽车,丰田汽车公司也向特斯拉注资5 000万美元,让其制造电动版Rav-4。

在2010年募得将近2亿美元的资金后,特斯拉在2011年又公开发行530万股普通股,获得资金1.502 6亿美元。与此同时,特斯拉还向董事长Elon Musk、戴姆勒奔驰公司共私募发行了近150万股普通股,募得5 710万美元资金。除此之外,华尔街几乎所有知名投资机构都持股特斯拉。截至2013年12月31日,特斯拉主要机构投资者及其股比见表4(表4中数据是作者依据相关新闻报道整理出来)。

表4 特斯拉主要机构投资者及其股比

4 案例分析结论

4.1 战略控制的关键要素

特斯拉的战略控制主要是由“工程师”掌握权力,其最开始创建者Martin Eberhard与持续时间最长的现任CEO Elon Musk都是工程师的身份(Elon Musk在特斯拉担任首席产品师,其在另一家公司SpaceX担任首席技术官,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亦为“工程师”)。工程师的特点是他们热衷于进行产品上的创新,也倾向于为产品创新投入资源——愿意尝试“什么是可能的”,这往往也是他们个人兴趣所在。这种“工程师特质”对特斯拉成长为今日现状,并超过行业之上的核心技术优势至关重要,如特斯拉基于电池的核心技术优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工程师Martin Eberhard以及其所带领的硅谷工程师团队对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电动车电池组合的研发工作。此外,出于对技术可能性的好奇,Elon Musk与核心研发人员Straubel曾设置了一个边缘项目——尝试将戴姆勒Smart Car进行改装,这一项目因其不具有明确的盈利目标而被当时的CEO Michael Marks取消。但这个边缘项目的不断研发却在2008年特斯拉遇到危机时帮助其从戴姆勒公司获得了资金支持,将特斯拉从死亡边缘拯救回来。

战略控制者对不确定性的开放态度与探索不确定性的能力是成就特斯拉技术竞争优势的关键。特斯拉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战略控制者对工程的兴趣,对“什么是可能的”好奇心,对不确定性的开放态度是公司成长的一种强大动力,并成就了公司成功的产品创新成果。而从前文图2与图3 Roadster与Model S的产品知识溯源图中可以看到,工程师们这种强大的动力成就了特斯拉的核心技术优势,比如关键的锂电池应用到电动车上的技术最初是Straubel的个人想法和兴趣的实现。

但是,除了对不确定性的开放态度,其战略控制者为公司设计的愿景与使命(通过最具创新性的技术促进人类社会中可持续性交通的实现)、战略控制者的能力在特斯拉发展历程(度过向批量生产阶段上过渡时的危机,以及2008年特斯拉濒临破产的危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Elon Musk(特斯拉的财力支持来源)这样表述他与公司的关系: “我并不是为了创立公司本身而创立公司,我创立公司是要把我希望做的事情做成。”对于特斯拉,这件希望做的事情是将电动车推向大众市场,向能源可持续利用的愿景上迈进。因而特斯拉遭遇生产危机时,时任CEO Michael Marks的“优化特斯拉资产,销售给其他大型公司”的思路即便在当时看起来是理性的选择,也因其与Elon Musk个人对特斯拉的愿景相冲突而没有施行。但如果当时按照Michael Marks的思路对特斯拉进行管理,今天的特斯拉电动车可能会成为某个大型汽车公司下属的小项目,其发展与创新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被搁置。

4.2 财务保障与战略控制的互动

从这个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战略控制者对于成就创新型企业成功创新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其个人拥有质询“什么是可能的”的好奇心与兴趣,拥有保持创新型企业向其所指定的愿景方向前进的判断力,拥有在企业面临危险境地也没有放弃对最初愿景的坚持。而值得注意的是,Elon Musk并非特斯拉最初创始人或者技术来源者,而一直是特斯拉最大的投资人之一,是特斯拉财务保障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也是决定他对特斯拉一直拥有较大掌控力的原因。战略控制的权力与资本的财务保障者是密不可分的,从特斯拉的发展历史上看,如果资本的财务保障者Elon Musk的愿景并非是将特斯拉发展为电动车行业的创新者,将更高质量的电动车以更低价格推向大众市场,而是出于财务目标,那么特斯拉在遇到批量生产转换危机以及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其决策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情况,他可能不会有动力倾己所有资金投入特斯拉,并认为这是“当时情境下唯一理性的选择”[18]。因此,从该案例中可以发现“工程师战略控制”是成就特斯拉核心技术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最大财务保障者Elon Musk个人的愿景与决策是保障特斯拉度过历史上几次主要危机,成为今天最具创新能力企业的重要因素。值得说明的是,这样的核心技术优势和被历史发展所验证的“愿景”是特斯拉吸引顶尖人才的重要因素,顶尖的人才又进一步促成特斯拉的核心技术优势与其向愿景接近的步骤,良性循环因而形成。

4.3 企业人力资本视角的局限

企业家人力资本视角探讨企业家个人所具有的如个体心理特质等方面的特点对企业创新的影响[19-22],包括对风险和不确定的容忍程度[24]、对不同情境经验的开放性、自信、创造力[24]、自主性[25-26]、主动性[27]、机会识别[28]等方面特质与创新之间存在的关系。本研究对于特斯拉战略控制者特征的研究发现,传统企业家人力资本视角对于企业战略控制者的研究具有较大局限性。总体来看,企业家人力资本视角注重探讨企业家人口特征、个体心理特质等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静态式的讨论[29]。但这种研究思路忽视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可能性: 企业家为了实现其愿景,具有依据情境超越其个人特质特征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成就其创新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依据本案例研究,战略控制者的行动与决策所体现出的个人特质受情境的影响非常大。在本案例中,分析Elon Musk的个人特征可以发现其在如[20]神经质、宜人性、外向性等被认为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有促进作用的特质表现上并不突出。其突出的特质是能够迅速依据情境需要对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而在不同情境中,其表现出来的特质可能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因此,要更为准确地研究创新型企业战略控制者的特征与其创新成果之间的关系,静态地考察企业家个人特质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局限的,需要将情境因素以及人在情境内做出的选择考虑在内,才能够更准确、恰当地研究战略控制者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本文分析发现以下两个因素会相对稳定且显著影响战略控制者在情境中做出的选择: ①战略控制者的思维方式;②战略控制者的经验。从这两个视角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丰富现有关于战略控制与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

本案例研究在分析了所获得的访谈以及产品细节之后认为,战略控制者Elon Musk自述的思考方式对于他个人以及特斯拉公司的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该思考方式(或者解决问题的路径)事实上蕴含在大部分成功创新之中[30]。该思考方式在其访谈中被标示为“物理学思考方式”“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Reasoning)“与类比法相对的思考方式”。与类比法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该思考方式在回答“在当前的条件下,什么是可能实现的”问题时,不受传统智慧或他人所做/所言或过往经历的束缚或影响,其询问问题的方式可引导其到达或实现新的可能性,笔者依据其访谈叙述绘制了图5。这种思考方式之所以对一个人及其引导的一家公司的创新能力具有正面作用,是因其符合创新过程不确定性的本质性规律——将一种目前尚不存在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创新过程的不确定也意味着多种可能性,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个体或组织在判断“什么是可能实现的”的时候容易发现新的创新可能性,而这正是所有成功创新活动的起点。

图5 企业战略控制者思考方式对创新的推进

另外,跨行业的创业经验是该战略控制者身上所具有的明显特征。本研究发现其成功实现的多项创新均在一定程度上由跨行业的应用实现,影响其电动车性能的电池采用应用于手机和电脑的锂电池——这是跨行业的例证。但需要说明的是特斯拉并非当前行业内唯一或首次使用锂电池的电动车公司,但其看好锂电池在电动车上的应用前景,并开发了与其配套的电池管理系统,这同样是应用创新的表现之一。此外,将锂电池作为能量来源会占据很大的汽车重量,为了保证汽车轻便以具备良好的驾驶体验,要求汽车其他部分的重量较轻,这时其跨行业经验便再次发挥了作用,如图6所示。而事实上,特斯拉电动车公司的一些技术层员工均有在航空公司工作的经验(SpaceX也是Elon Musk所投资的公司)。跨行业的经验能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面对创新本质上的不确定性时,新的视角自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可能性,可见图7所说明的例子。

图6 企业战略控制者跨行业经验对创新的推动

图7 特斯拉进行的跨行业创新

本部分分析了Elon Musk作为特斯拉公司的战略控制者的一些特质(动机、思维与经验)与其创新能力之间的正向关系。本文认为这些特质对他进行战略设计、分配资源与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这种决定性作用也与其成功创新的结果密不可分。此外,本文也发现这些特质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即其并非完全独属于某个特别的个人,或完全依赖一个人“天生”的某项能力,而是其他个体也可以学习、训练并加以应用的,如思维方式是可以经由训练养成的。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创新型企业社会关系理论框架对特斯拉电动车进行了案例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了在特斯拉电动车公司发展历程里对其创新与知识积累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控制者的特征,如其“工程师控制”氛围、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与其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本文也探讨了其战略控制与财务保障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创新战略与策略的方向和执行中的作用。此外,本文通过对特斯拉电动车公司的案例分析发现了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本视角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本案例中战略控制者能够依据情境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导致其做出某种行为表现。根据本案例的研究发现,战略控制者的思维方式与跨行业经验也在成就特斯拉今天的创新地位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研究发现对于企业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个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需要对不确定性有较高的容忍度,这种容忍度不仅需要内化为战略控制者的特质,成为其做决定的依据,更要内化到组织文化氛围之中,即在公司的政策、流程以及实践中要接受“失败”所蕴含的潜在价值,这会真正创造一种“愿意尝试、敢于尝试的文化”。单单强调“鼓励创新、鼓励尝试”是不足够的,因为个人在长期所形成的对失败的恐惧很难突破。

另外,本文研究发现也为后续理论研究指出一个可能的方向——战略控制者在外在情境中超越个人特质的程度,亦即超越个人习性做选择的模式完全适应情境需要,这种特征对于应对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实现成功创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本文所发现的战略控制者的思维方式与跨行业经验对企业创新的作用也有待后续实证研究进一步检验。

[1] Lazonick W.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 methodology,ideology,and institutions[M]//Moudud J K,Bina C,Mason P L.Alternative theories of competition: challenges to the orthodoxy.London: Routledge,2013: 127-159.

[2] Lazonick W,O’sullivan M.Maximizing shareholder value: a new ideology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J].Economy & Society,2000,29(1): 13-35.

[3] Lazonick W.Innovative enterprise or sweatshop economics?In search of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Z].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 Working Paper Series,2015.

[4] Lazonick W.Sustainable Prosperity in The New Economy?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High-tech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M].WE Upjohn Institute,2009.

[5] Hall B H.The financing of innovative firm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2010,1(1): 23.

[6] Lazonick W.Innovative enterprise and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J].Enterprise and Society,2002,3(1): 3-47.

[7] Lazonick W,Mazzucato M.The risk-reward nexus in the innovation-inequality relationship: who takes the risks?Who gets the rewards?[J].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2013,22(4): 1093-1128.

[8] Lazonick W,Prencipe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ustained innovation: strategic control and financial commitment at Rolls-Royce plc[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5,14(3): 501-542.

[9] Lu Q,Lazonick W.The organization of innovation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in Chinese electronic publishing[J].Research Policy,2001,30(1): 77.

[10] Chris W.CEO Elon Musk opens up Tesla’s patents to all 2014 June 12th[EB/OL].http://www.Usatoday.com/story/money/cars/2014/06/12/tesla-patents-drop/10374433.

[11] Lazonick W.Indigenous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China’s leap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4,11(4): 273-297.

[12] Lazonick W.Apple’s Jobs: A Rebirth of Inovation in the U.S. Economy?[Z].New Deal 2.0,2011.

[13] Hutchison-Krupat J,Kavadias S.Strategic resource allocation: top-down,bottom-up,and the value of strategic buckets[J].Management Science,2015,61(2): 391-412.

[14] Elon M.Tesla shareholders meeting[EB/OL].[2016-05-3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vVlNkL8f_o.

[15] Elon M.Elon Musk’s life journey and motivations[EB/OL].[2015-04-0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mXOdoln8g.

[16] Vrande V,Varesk A.Balancing your technology-sourcing portfolio: How sourcing mode diversity enhances innovativ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5): 610-621.

[17] Karamitsios A.Open innovation in EVs: A case study of Tesla Motors[EB/OL]. http://www.diva-portal.org/smash/get/diva2:635929/FULLTEXT01.pdf.

[18] Elon M.The mind behind Tesla,SpaceX and Solarcity[EB/OL].[2015-10-10].https://www.ted.com/talks/elon_musk_the_mind_behind_tesla_spacex_solarcity? language=zh-cn.

[19] Kirzner I M.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20] Hobbs R J,Arico S,Aronson J.Novel ecosystems: theoretical and management aspects of the new ecological world order[J].Issue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2006,15(1): 7.

[21] Green R C,Wang L F,Alam M.The impact of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on distribution networks: a review and outlook[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1,15(1): 553.

[22] 贺小刚.企业家能力、组织能力与企业绩效[M].上海: 上海财大出版社,2006.

[23] Barron F,Harrington D M.Creativity,intelligence,and personality[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1,32(1): 439-476.

[24] West M A,Wallace M.Innovation in health care team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1,21(4): 303-315.

[25] Shane S A,Ulrich K T.50th anniversary articl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roduct development,and entrepreneurship in management science[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2): 133-144.

[26] Cromie S.Assessing entrepreneurial inclinations: some approach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0,9(1): 30.

[27] Seibert S E,Kraimer M L,Liden R C.A social capital theory of career suc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2): 219-237.

[28] Alam S S,Jani M F M,Omar N A.An empirical study of success factors of women entrepreneurs in southern region in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1,3(2): 166.

[29] 万希.智力资本对我国运营最佳公司贡献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6(3): 55-60.

[30] Gassmann O,Zeschky M.Opening up the solution space: the role of analogical thinking for breakthrough product innovation[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17(2): 106.

《创新与创业管理》征稿启事

《创新与创业管理》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为CSSCI(2014—2015)来源集刊。该集刊于2005年创刊,自2014年开始每年两辑,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1. 内容简介

发表创新与创业管理领域内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包括理论探讨、实证分析、案例解读、文献综述和评论,鼓励和提倡作者对某一创新和创业管理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

2. 评审流程

采用匿名审稿制度。在收到稿件1~2天内以电子邮件方式确认;在收到来稿10周内给予作者录用与否答复。

3. 投稿方式

请将电子稿发送至邮箱cxycygltougao@163.com。

4. 编撰要求

请另附单页提供: 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份、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学位、研究方向、电子邮箱、电话联系方式)、基金项目(请注明编号)。

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正文部分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在文章对应处标示出该参考文献序号。具体著录格式请参照新版《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Case Study on Tesla Motors: Based on Social Condition Theor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Lv Pengyue,Yang Xingkang,Zeng Fanfu,Xu Shizhen,Zhao 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90,China)

Based on the social conditions theor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enterprise as the organic configuration of social conditions among humans,which determines the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finance.Then it reveal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esla Motors’ consistent innovation.Concretely speaking,the tolerance of strategic controller to the uncertainty of innovation proces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nterprise’s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accumulation;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rategic control and financial commitment are decisive factors of the direction and success of enterprise’s innovation;it is the capability of transcending the individual habits and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situations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the consistency of innova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innovation;the opennes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exerts great impact on the enterprise’s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nnovative enterprise;strategic control;organization control;financial commitment;knowledge accumulation

吕朋悦(1990— ),女,吉林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微观创新、消费者行为;杨行康(1993— ),女,安徽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丹麦科教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创新管理、营销管理;曾凡付(1972— ),男,新疆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 创新型企业成长;许世震(1990— ),男,山东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丹麦科教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创新管理;赵红(1963— ),女,北京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 战略管理与营销管理。

F272.3

A

次序为中文题目、中文摘要(200字以内)、中文关键词(3~6个)、

、文献标识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如有)、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猜你喜欢
控制者创新型特斯拉
特斯拉Model S Plaid
林志颖驾驶特斯拉出车祸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从“控制者”变身“隐形人”
论人工智能的刑事责任能力与追究
真的“很香” 特斯拉Model3
浅谈中小学财务人员角色转换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