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创新模式的再创新:云创新模式

2016-06-05 14:57张玉明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主体资源

张 正,张玉明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济南 250199)

互联网下创新模式的再创新:云创新模式

张 正,张玉明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济南 250199)

云创新是互联网背景下万众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是创新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组织内外大量的、动态的创新资源有机整合进行创新的模式。该模式由个人、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等分别构成的创新需求云、供给云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云创新平台构成。凭借海量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民主、低成本-高效率、边界模糊等特征,它可有效克服传统创新模式的资源有限、主体单一、封闭、缺乏互动、高投入-高风险等弊端,是对传统创新模式的再创新。

互联网;创新模式;云创新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从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使用为表征)到互联网革命(互联网大规模应用为表征),每次时代变革都是由大量创新所推动。尤其是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密不可分的重要工具,其即时性、互动性、连续性和共享性的特征使得个人和组织获取创新资源可不受时间、地域、方式所束缚。同时,互联网的共享性、低成本等效能被进一步放大,信息、技术、人力资本和知识传递与交流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从非均衡到均衡、从平面到立体、从点对点到点对网、从“一对一”到“多对多”、从点对网到网对网、从现实到虚拟与现实融合等。这为全方位、全时空、全领域的配置和利用社会资源提供了可能,这对传统的创新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必须要寻找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应对这种变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开放、自由、民主、共享、全方位、全时空、全员参与等特性的云创新模式应势而生,这是创新主体利用互联网有机整合组织内外巨大的、自主的、动态的创新资源的创新模式[1],是创新模式的再创新。

1 云创新萌芽: 找黄金的故事

发动全世界为自己找黄金,而且只需付出很低的成本,这不是幻想或者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条件下的真实事情。加拿大多伦多小型金矿采矿公司黄金公司(Goldcorp Inc.)是一个已开采45年即将枯竭的老矿场。近期,该公司被黄金矿藏储量不足、员工罢工、债务拖延和非常高的生产运营成本等所困扰,导致公司停止金矿生产。这在黄金市场萎缩,多数分析家认为该公司50年来采自安大略红湖的矿产即将消失的背景下,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更不被看好。如果再找不到新的、大量的新黄金矿藏,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公司的生存,甚至可能会宣布破产。

Goldcorp Inc.公司首席执行官Rob McEwen非常想扭转现在的困境。但是,因为他没有相关的开采金矿的从业经验,加上公司可以利用的现有各种资源面临枯竭,所以几乎无人相信他能够拯救公司。但他没有放弃,想尽办法给公司的地质学家们开出了1 000万美金的支票作为探矿费,派他们前往北安大略省寻找新的金矿矿藏资源。几个星期后,地质学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钻矿测试证实了那里仍然蕴藏着丰富的黄金矿产,是该黄金公司现在开采量的30倍。然而,令McEwen极度失望的是,地质学家们还难以提供黄金的准确位置,导致该项工作无法深入进行。他急需让这个缓慢的旧行业能够适应市场的紧迫性[2],以缓解公司的困境。当时,公司受资金、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资源的限制,再也无法安排更多的探矿经费,这成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

但是,McEwen并不甘心公司就此结束。在随后他参加麻省理工学院青年总裁研讨会,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Linux突然成为讨论的话题。他全神贯注地倾听这个非凡的故事。演说者讲述Linux软件创始人Linus Torvalds将程序源代码公诸于世,让数以千计的匿名程序设计师验证程序代码,并和软件开发者组成志工大军贡献一己之力,透过网络组合创写出免费使用的世界级计算机操作系统Linux。Rob McEwen听后获得灵感并大受启发: 如果黄金公司自己的地质学家不能找到红湖的金矿,也许其他人可以找到!找到这些人的关键是必须要公开探矿的相关信息,就像Torvalds为了Linux而公开代码一样。

于是,2000年3月,黄金公司发起了“黄金公司挑战赛”。McEwen拿出黄金公司所有的地质学研究以及1948年以来的所有数据,整理成一个文档与全世界的人共享,并在黄金公司的网站上发布有关这55 000英亩矿区的一切信息。同时,宣布能够提出最优估计和最佳方法的参赛者将获得高达57.5万美元的奖金。该消息通过互联网迅速的传播,吸引来自50个国家的1 000多个虚拟勘探者,他们都在忙于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需要说明的是,采矿业是一个非常需要保守机密的产业,除开矿产本身,地质数据资料是最宝贵、最需要严加看守的资源,这些数据的公布在同行业看来是一次极大的冒险。但是,McEwen坚持此次挑战的是最基本的理念——专有数据是不可能被散发出去的。最终,这次看似极大的冒险获得了成功。

几个星期之内,经过上千名虚拟勘探者的开发,来自全世界的方案雪片般地飞向黄金公司总部。参赛者的来源多样化,有大学本科生、咨询顾问、数学家,甚至军官。这些开发者应用数学、高等物理、智能系统、电脑绘图以及有机的方法来解决无机问题。甚至有很多技能是在同行业内闻所未闻的、无法想象的。McEwen说: “当我看到电脑绘图时,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结果显示,这些参赛者在红湖矿床上发现了110个目标,其中50%是公司从来没有发现的,80%的新目标后来证实确实有大量黄金。自挑战赛开始以来,已发现800万盎司的黄金。McEwen估计,这一尝试将探矿时间缩短了2~3年。

结果,黄金公司从开源式勘测中收获了丰硕的果实。这次比赛不但得到了大量的黄金,还把一个价值1亿美元的低绩效公司改造成具有90亿美元价值的大企业,并将北安大略一个落后的采矿点转变成最有利可图的矿产地之一。“黄金公司挑战赛”计划最具价值的地方或许就是: 证明了即使在一个保守、讲求保密性的产业中,在依靠内部资源、传统的模式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模式的创新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通过共享公司的专有数据,McEwen将蠢笨的勘测流程转化为一个融合了业内最聪明脑瓜的现代化分布式黄金勘探引擎。实际上在新的开放和协作模式将给创新领域带来大量的新机会,从而释放公司内外大量资源的创新潜力,通过企业外部获得思想和人力资本的企业要比单单依靠内部资源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好处[3]。这就是互联时代的创新模式。这种集中大众智慧创新组织方式,代表了一个最具生命力的一个创新模式,我们称作“云创新”(cloud innovation)[4]。尽管该案例仅仅是代表云创新的萌芽,但它已经意识到利用群体智慧进行创新的力量、意识到创新不再只是研发部门的事以及开始走出组织为分析方便,将各类创新参与者——包括个人、企业、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群体主体和国家主体等的单一主体通称为“主体”。边界进行创新,是对传统创新模式的再创新。

2 传统创新模式的局限性

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有不同类型的创新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创新”的重要地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现有的模仿式创新、渐进式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合作式创新、自主创新等创新模式,大都局限于组织内部的微观视角、以组织为单一主体的边界、以其内部的创新资源等条件进行较为封闭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在此称为“传统创新模式”。前述发动全世界寻找黄金的案例,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技术支持而仅仅依靠自身的资金、技术、人员、知识等资源是很难以实现的。因此,在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实践中的快速应用条件下,组织或个人可利用和配置的资源更加丰富,不再受地域、时间、环境等的限制,它们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低成本创新资源,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自愿、自由、平等的进行创新或者参与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创新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其不适性开始显现。传统的内部的、单一的、封闭的组织创新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创新资源的有限性、配置效率低

创新是需要资源支持,如果没有持续的、充分的创新积累和支撑是很难进行有效创新的。创新资源是指企业创新需要有各种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知识各方面的投入要素。据Penrose[5]建立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企业是基于管理框架下的资源集合体,企业内在因素决定企业成长,其内部资源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作为单一主体的创新主体其技术、人才、知识、能力、资金等创新资源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其技术创新最核心的“知识资产”的积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较长的研发周期、大量的人员培育等来实现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单一主体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取决于资源配置的效率。现代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重要方式,而资本市场在资本等资源的配置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单一主体的资源配置是内部化的,因为受内部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很难建立起一个高效率的内部市场,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创新资源的闲置或冗余,而创新所必需的资源却不具备,这种条件下无法实现创新资源帕累托最优,这会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主体创新的效率。

(2) 创新主体单一性、封闭性

创新主体是创新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如果按照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采取的形式来分类,可以分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国家主体,通常情况下的创新主体主要是指前两种。不同的创新主体具备不同的创新资源与创新素质,而创新资源的多寡和创新素质的高低又往往直接决定其创新能力的强弱。由于传统的创新主体主要是指单一的主体,主体的单一性决定了其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并抑制其创新能力的提升空间。

传统创新模式下,创新主体通常被认为对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具有绝对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而要拥有这些权利需要靠单一创新主体自身能力去研发和培育。这种封闭式的创新具有清晰的企业边界,将主体内部与外部的创新资源完全割裂开来,只能聚焦主体内部的资源并只关注主体内部的创新能力,且其开发的所有新技术等知识产权被作为机密严格保护,以防止新技术被外部主体所获取。在这种封闭式的创新理念下,创新主体很难实现通过与外部合作实现知识共享、合作共赢,其创新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

(3) 资金高投入性、高风险性

创新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其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和资金投入要求非常高,过高的进入门槛把一些中小微企业挡在了门外: ①传统创新模式需建立足够规模的实验室或研发部门以保障技术研发活动开展,这种基础建设投入及后续研发设备更新换代需要连续的、大量的投入; ②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创新人才,传统创新强调创新的高度机密性,参与创新的人员是创新主体企业专职人员,且与企业签署保密协议,进而企业需要为这种专门人才培育和成长投入更多成本。

此外,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从创意到推向市场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过长的研发周期在造成成本增加的同时,也会产生更高的创新过程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特有的溢出性风险等。尤其是在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速的时代,研发周期长短对创新推向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其创新收益的影响越来越不确定的情况下更是充满风险。因此,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的迫切性不断增强。

(4) 创新参与程度低、缺乏互动性

创新不是少数企业或个人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重点领域进行关键技术、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和可以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础共性技术而言需要广泛的合作创新和开放式创新,需要各类组织广泛参与下的协同创新。传统创新迷失封闭性高,创新资源以组织内部为主,尤其是研发智力资源几乎全来自组织内部,内部人员也局限为少数专职研发人员。即便有外部研发人员参与,通常与组织签有严格的保密协议,限制了实际参与创新的人员范围,参与创新组织具有小众化特征,创新的民主化水平低。然而,创新属于智力高度密集的创造性活动,成功的创新需要汇集大量智慧、集群体智慧创新。因此,只有获取更丰富的、大众参与的创新资源,创新组织者才能从中获取更具价值的创新机会,创新的效率才能提高。

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及时互动、高度协调。传统创新往往忽视创新互动性,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创新主体间、创新主体与用户的互动。创新主体间缺乏良好互动,主要表现为组织创新思想仅来自某个或某几个精英人物,其他参与创新的主体通常不掌握关键的创新思想,创新思想拥有者往往处于保护自己利益的需要,也不将核心技术与其他参与者共同分享;创新主体与用户间缺少互动,主要是指在创新的早期阶段,用户几乎不参与创新思想或创意形成过程,降低了创新过程的互动程度和民主化水平,影响了组织的创新效率。

(5) 创新开放度低、社会性弱

现在已进入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如果各创新主体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就很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用户需求变化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创新主体应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闭式创新模式下的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因此,如何更广泛地利用整个社会的外部资源、如何吸引更多的创新主体参与面向全社会大众高度开放的创新正成为创新的主导模式。

传统创新观念中,各创新主体希望完全独占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因此,创新活动具有高度机密性,创新基本依靠企业内部资源,这种开放度很低的创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外部资源利用,限制了外部创新思想与内部资源的融合。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是对原有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的再造。这种革命性变化通常需要大量的创造性劳动。同时,随着消费者观念变化和成熟度提高,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单纯依赖企业内部人员形成创意、灵感的创新方式已难以有效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未来需要新的更具社会性创新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6]。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活动应该更具开放性和大众参与的社会性才能使创新更有效率。

3 云创新模式的内涵与模型

如前所述,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传统的创新模式因创新主体的封闭性、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创新过程的高投入、高风险性、低参与性和低社会性等弊端的存在,已经明显的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云计算从理论走向实践,由云计算引发的、依托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云创新模式成为当下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关注的热点。从网络化创新的先锋Linux到沃克2.0、IBM的疯狂果酱、礼来公司的FIPNet模式、维基百科,再到国内的北京黄花城景区门票、百度百科、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华为技术创新、中国移动等鲜活的实例;理论界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ALIS期刊网等出现不少的论文以及相关的专著等。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云创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云创新内涵、特征、功能等尚未达成统一认识,部分云创新理论研究尚缺乏实践支撑[7]。鉴于此,在此重点探讨云创新的内涵及基本模型,以期对创新主体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3.1 云创新的起源

“云”的提法源于云计算,云创新源于云计算,是近年来国内外企业利用云计算进行管理或商业模式等创新的一种方式。“云计算”一词源自2006年8月9日,时任Google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云计算将大量数据计算资源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对全部数据资源的合理筛选与运用,这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成本。随着云计算将外部资源整合模式的兴起,人们开始将这种模式引入创新领域,尝试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这种云资源的转化模式促使一部分云服务企业悄然兴起。云服务的发展带来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以设备为中心转向以信息为中心,它们可以便利地为创新和创业公司提供资金、信息、推广、支付、物流甚至技术来源等一整套服务,这也是“云创新”的早期萌芽阶段。尽管如此,云创新已经脱离传统的单一技术创新和单一服务创新,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寻求组织内外部创新资源,实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等的有效整合,正在开启一个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阶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其发展非常迅猛、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但对云创新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云创新方式、概念等方面,多结合企业创新实践给出描述性概念,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期,相关理解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结构体系还是分散的和不完善的。

3.2 云创新的内涵与模型

已有的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目前专门研究云创新的理论成果还是较少(对云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云计算领域的探索),已有的云创新研究成果主要提到了云创新这一形式,很少有学者探讨云创新的基本概念界定、特征等内容,已有的界定没有在学者群体中形成统一认识。具体来看,关于云创新界定的已有研究主要包括如下代表性观点: 任丽梅等[8]提出基于创新视角的云创新三层模型,即广义云创新、相对狭义云创新、狭义云创新;冯旭等[9]认为,云创新是指组织或个人以创新为目的,通过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让分散的、自发的、巨大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超越组织边界和地域限制的大众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苏屹和姜雪松[10]则提出云创新实际是指以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把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自发的创新体、相关制度政策等一系列的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相应主体之间的联系,通过合理的管理方式、科学的运行模式来跨越地域的限制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张玉明等[11]认为,云创新是一种体现集体智慧的由万众参与的创新模式,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检索有关云创新的研究资料,百度百科把云创新描述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活动,这一资源来自任丽梅等的观点。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没有直接给出云创新的界定,而是从云创新个别特征出发描述什么是云创新。实际上,与传统形式的创新相比,云创新的资源开放程度更高,强调参与者的自由、民主、共享,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等。传统创新注重结果导向,关注通过创新获得的结果及其占有,而云创新则侧重的是模式方面的创新、过程的参与、相关信息的共享,强调方法论导向。

结合各类创新主体的实践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给出一个云创新的基本概念界定: 云创新是组织或个人以创新为目的,通过互联网、现代通信等新兴技术手段超越组织边界和地域限制,将组织内外部大量的、动态的创新资源有机整合起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多方参与、合作与共享机制进行创新的模式[12]。该创新模式具有众多利益相关方共同组成,具有开放、民主、共享、自由等基本特征,是一种适应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参与民主、资源共享、动态交互、能力开放、边界模糊”的创新方式,是一种可以便利的将遍布于全球范围、海量的信息、知识、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通过平台方式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积聚的创新资源池,通过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实现主体创新目标。云创新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对创新模式的再创新,它形成了由开发者、用户、其他利益相关方等众多主体自愿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13]。其运行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云创新的理论模型

由图1所示的云创新理论模型可以看出,在云创新模式下,由个人、企业、组织、非正式组织等各类创新参与主体分别构成创新资源的需求云和供给云,这两类“云”通过云创新网络平台构建起两者之间的信息桥梁和资源整合平台。通过该网络平台,各类参与主体可以不限地域、不限时间、不限身份的参与创新活动,它们贡献了无限的创意、方案、技术,甚至程序设计等资源,这些新的创意等资源可以在云平台上被其他参与者共享,使得各类创新主体可以共同寻求新的创意和问题解决方案,且该平台依托互联网提供动态的、易于扩展的、以虚拟形式存在的各类资源,并利用资源共享、多元收益等运行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4 云创新模式的特征

从云创新内涵和模型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云创新是对传统创新方式破坏之后的再造,它颠覆了原有的创新组织形式、改造了原有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理念,可以调动所有可能参与的人群、整合所有的资源。云创新以全面创新为基础,综合利用互联网或现代通信技术等其他可供利用的技术平台,以大众参与的大规模协同取代小范围合作、以“多对多”参与主体取代“一对一”或“一对多”创新的新阶段。云创新模式下的创新主体获取创新资源更为方便、组织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外延更广、创新风险更小、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由此,在互联时代背景下,创新已不再是神秘不可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有均等的机会组织或参与创新。云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如下:

(1) 海量信息与创新资源

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可以让组织、非正式组织和个人等创新主体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的信息和创新资源。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来信息大爆炸,更可以带来创新的海量信息,甚至可以在网络上获得任何需要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具有发布、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速度非常快、时效性非常强等特征。前述云创新的各类主体,不管是个人、政府、组织或非正式组织都可以非常便利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和获取各类创新的资源信息。不仅如此,各类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主体还可以便利的建立网络虚拟社区,从而可以互动的、高度协调的进行交流沟通和研究,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所需的充分信息。

网络信息可以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创新主体的筛选、管理可以形成创新信息资源云。从信息资源云资源组织角度来看,信息资源云是一个具有虚拟化、高弹性和动态组织的资源集;从用户角度来看,信息资源云为用户提供 “资源即服务”(Resource as a Service,RaaS)、“知识即服务”和“应用即服务”(App as a Service,AaaS);从服务形式角度来看,信息资源云是一种基于用户意图、信息内容推送的个性化与决策的知识服务体系,同时也是一种基于信息资源云平台提供应用与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14]。信息资源云可以有效改变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创新资源有限的矛盾,通过网络可以迅速地获取创意、方案、技术、资金、设施、大众智慧等创新资源,对其创新活动与创新效率提供有力的支持。

(2) 资源共享与低成本

移动互联的发展为创新主体带来了海量的创新资源,且随着互联网Web 2.0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虚拟社区、BBS、社区论坛开始出现,用户在网络空间上可以向任何人表达观点、分享信息,尤其是Uber、Airbnb等一系列实物共享平台的出现,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的接单,并形成了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模式。在该理念下,各创新主体已开始从崇尚专有的自主创新模式转向以知识共享、互助平等的云创新模式转变。通过资源共享可以有效整合产业链的众多要素、低成本的利用他人的创新成果从而使研发效率达到最高。

基于移动互联形成的资源共享可以显著的降低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本。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由于云创新可以同时借助和利用内部、外部大众化的创新资源,内外两条商业化渠道以及通过共享获得内外部的海量信息,其创新成本将明显的低于传统的单一创新主体封闭式创新模式。具体而言,云创新可以通过技术的分享、专利的出售、衍生新公司及授权许可等方式来增加组织收益,并且通过低成本的利用外部创新资源节省研发时间、缩短研发周期,从而总体上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主体的竞争力。

(3) 开放性与民主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创新模式,正在逐步向开放的、大众参与、全方位开放的云创新模式转变。云创新模式将创新活动由组织内部拓展到组织外部、由单一主体参与到多个主体参与、由区域性到全局性、由个别科技人员到群体智慧等各个层面,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创新范式,使得创新不再是专业科研机构和研发人员的职能和专利。无论身处世界的哪一个区域、哪一个角落,只要拥有新的思维、新的创意、新的技术、新的信息都能够加入创新这朵充满魅力的“云”中,并可以在这里得到预期的多元收益。这种通过互联网将分散的、自发的、巨大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超越组织边界和地域限制的大众参与的创新模式,就充分体现了云创新模式所特有的开放性特征。

与传统的创新模式不同,云创新主体积极寻求外部创新的各类资源、技术许可、技术支持、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多个参与方来把创新的思想或创意的商业化变为现实,实际上是一个借助互联网等方式汇集起来的创新共同体,其与传统创新的共同体有着本质的区别。云创新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在这个创新网络中各网络主体可以随时加入网络中,也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退出,使各类创新主体能够与外界保持大量信息、能量的互动和互换,这样在各主体之间将会在共同的利益指引下,自发地形成一种民主参与和运行的机制,以保证各参与方利益的实现。

(4) 低投入与多元收益

近年来,我国诸多自主创新的实践经验证明,高投入未必高产出,高成本未必产生高收益,在创新领域并不存在高投入、高风险与高收益之间一定是线性关系。而云创新以云计算理念为基础,通过无IT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从各参与主体那里按需获取各种信息、创意、服务、商品和技术,而无须在创新开始阶段就花费大量的投资来购买部署计算机硬软件设备、聘用科研人员以及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等。因此,云创新与传统创新模式普遍的高投入特征截然不同,能够极大地减少创新主体在创新各个阶段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的大量投入,使自主创新有可能摆脱长期以来资金、技术、运营管理、人才匮乏等的约束,强烈地体现出一种相对低投入的特征。

云创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的创新运作产生相对较小的市场结果,例如,在群智设计方式中,可能参与的人有成千上万,而上交的只有几十个、几百个甚至几千个设计或解决方案,而最终只有一个或几个人中标获益。那么,如此多的人没有直接获利,却乐此不疲的积极参与进来,他们参与的动力在哪里?实际上,对于各参与组织或个人而言,云创新的显著而直接的商业回报只是获取收益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可转化的间接收益,如网络排名、声誉、产品服务、教育培训、创业工具等。这种多元化的收益对云创新参与者而言甚至更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例如,Linux的创始人Linus Torvalds从中直接获得的商业利益不大,但其据此被整个自由软件社会所尊崇、成为世界知名人士和知名大学终身教授的声誉回报可谓巨大。

(5) 低风险与高效率

创新总是对原有东西的突破和对新的目标的追求,其间必然包含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事物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引发,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出现损失的概率、发生某一类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等。与传统创新模式不同,尽管云创新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云创新的开放性、低投入、低成本、高效率等特性,使创新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便利的、低成本的整合跨时空与跨地域的资源为己所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创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可将技术创新和产品市场两方面最难以预测的创新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从而使其能在较低风险状态下实现创新。

创新的本质是提高效率,不仅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也是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的范畴。创新效率是指创新行为的投入产出比,创新效率的提升不仅受内部资源的制约,也是外部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云创新的技术特点是使组织内部资源以及组织和环境之间进行资源的智能配置成为可能: 一方面通过开放、共享、民主等理念使得内部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其技术特点可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各类内外部创新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创新的效率。此外,云创新模式还可以让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使资源配置范围从单纯的组织内部转移到整个外部环境当中,从而促进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

(6) 创新组织边界与主体模糊

组织边界是指以其核心能力为基础,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传统企业具有清晰营业场所、市场、资源、人才、设施等组织边界。而与传统组织相比,云创新模式可极大地淡化创新主体的边界,积极寻找外部组织进行合作研发,而不是将研发局限于主体内部。当主体在进行突破性创新时,往往对资源保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单一的主体常常由于资源有限而在进行突破性创新时面临重重困难。在云创新模式下,创新主体可积极寻找外部其他创新主体的协同、技术特许、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风险投资等,来把商业化创新思想变为现实的商业产品,从而充分高效率的利用内外的资源禀赋,使得组织边界具有模糊性、动态性、可渗透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以期快速提升创新主体的价值。

不仅云创新的边界是动态模糊的,实际上在“云”中的创新参与主体也随着技术、需求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云创新边界的动态变化,相对于合作创新及一般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由于云创新对参与创新的主体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云创新参与主体进入或退出云创新的障碍是非常低的,各类参与者参与或退出组织非常便利,由此带来的是参与云创新的主体身份也可能是模糊的。在参与云创新之前主体的背景身份可能是顾客或员工等,而在云创新模式中这些主体就同时具备顾客、员工、需求者、开发者、方案设计与信息提供者等的特征。云创新中参与创新的主体在云创新过程中随着技术、需求的发展而随时变化,其创新技能、专业能力、创新动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将会对云创新的创新能力和效率产生巨大的影响,是云创新整合内外部资源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云创新是互联网高度发达条件下对创新模式的再创新,它的形成是由个人、企业、各类正式组织、各类非正式组织等共同参与,由各类需求者、开发者等相关方自由自愿参与,利用云创新平台进行创新的创新生态系统。该模式可以搭建起需求方和供给方高度融合互动的、各类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比传统创新方式风险更小、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具有“大众参与、资源共享、动态交互、群智创新、能力开放、边界模糊”等特征。云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现代通信等技术有机整合组织内外大量的、自主的、动态的创新资源,形成了积聚创新智慧的创新资源池,并通过高效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实现组织的创新目标。它是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模式,将来会随着各类创新主体的实践和理论界的探索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1] 张玉明,李荣,李明月.万众云创新的参与主体及参与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 190.

[2] 佚名.黄金公司: 发动全世界找黄金[J].企业家天地月刊,2008(2): 23.

[3] 唐·泰普史考特,安东尼·威廉姆斯.维基改变世界[J].发现,2008(2): 86-91.

[4] 任丽梅,黄斌.云创新: 21世纪的创新模式[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5] Penrose.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张玉明.云创新理论与应用[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2-23.

[7] 卢加元.对云创新的一些理解与认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7): 1-6.

[8] 任丽梅,黄斌.云创新: 21世纪的新模式[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9] 冯旭,罗霞.对云创新模式的再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11,32(8): 122-125.

[10] 苏屹,姜雪松.高技术企业云创新系统构成主体与运行过程研究[J].科研管理,2013(s1): 144-147.

[11] 张玉明,张远远.基于CAS理论的万众云创新特征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7): 6-11.

[12] 张玉明,魏娇,叶玲.万众云创新无边界特征及运作逻辑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6): 6.

[13] 张玉明.云创新理论与应用[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2-23.

[14] 邓仲华,赵又霖,陆颖隽.信息资源云体系及服务模型(上)——信息资源云与知识服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1): 6-10.

Internet-based Re-innovation of Innovation Mode: Cloud Innovation Mode

Zhang Zheng,Zhang Yuming
(College of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99,China)

The cloud innovation is a kind of Internet-based open innovation mode with everyone involved in,which integrates large amoun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organically with the help of Internet technology.This innovation mode includes the cloud of innovation need and supply formed by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s respectively,and the cloud innovation platform based on Internet.And it’s a kind of re-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innovation mode because of its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information,resource sharing,open democracy,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and blurry boundary,and the strength of overcom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resource limitation,single subject,closure,lack of interaction,high investment and high risk.

Internet;innovation mode;cloud innov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征信平台与数据库建设研究”(15ZDB157)。

张正(1962— ),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 创新与供应链价值创造;张玉明(1962— ),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科技创新与管理、中小企业发展与企业成长理论。

F27

A

猜你喜欢
主体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我”到“仲肯”——阿来小说中叙述主体的转变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