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远基
关于太极拳按劲之研究
文/谢远基
“按”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概念,研究太极拳按劲的本质和特点,以及如何修炼出真正太极拳按劲,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意义深远。
在太极拳八种劲法中,按劲是相当重要的,练太极和运用太极时,是不能没有此劲的。学习太极拳一个重点,就是对按劲的理解、领会和掌握。什么是按呢?《太极拳八劲论》云:“以单手或双手向对方两臂或上体任何一个部位前推或下按,均为按劲。按劲无论在定步或活步(顺步)推手中运用都较为广泛。”杨班侯在《八劲解》中云:“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太极拳讲义》云:“按,抑也、据也、捺也。太极拳遇敌袭击时,用劲抑按敌人各部,使其劲失效,曰按。”魏坤梁先生认为太极拳“八劲”之“按”是一般概念之“按”的引申使用,只要是手掌与别人相接触的就是“按劲”。宗师云:“遇敌挤进时用手下按,遏抑以制止之,使不得逞,谓之按。”拳谱又云:“其势者如将物粘起而产生上掀之意,按之意要作用在箱体后侧的合页上。”
其实,按作为一种操作方法和行功状态,存在于任何一门太极功法的修炼中。用现代的语言而言,按是人体在意识的引领下,通过特定的吐纳方式、规范的肢体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所产生的相对于人体重心点而呈现出的一种由内向外、向下、向上、向前推捺的膨胀、圆撑、饱满、平衡的弹性存在状态,是一种利用地球万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将内劲通过腰部和丹田集中在两手掌或单手掌的具体修炼操作方法和劲力方式。
比如陈式太极之双手逆缠平按(如抱头推山最后一动作等)、单手顺缠平按(如金刚捣碓第三动作的右手等)、单手逆缠平按(如小擒打第二动作的左手等)、右左按法(如白鹤亮翅第四动作等)。杨式单手按则有单鞭、搂膝拗步、扇通背、倒撵猴、玉女穿梭、云手等等,双手按有揽雀尾按、提手上势、如封似闭、手挥琵琶等等。武当、吴、武、孙、赵堡等太极拳中也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按法。太极拳按劲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体各部分和体内各系统在意识引领下对地球万有引力和其反作用力的最大限度的尊重、服从和运用。它是太极拳各种劲力的核心进攻因素,在整个太极拳修炼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圆活性。按劲在表面上看可以是直劲,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圆弧形的、多角度的劲力,是通过自身的饱满,不给对方任何凹凸和断续的破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点,不是死的点。《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云:“按劲……含有由前往后之一纵圆圈。”关于这个“纵圆圈”,《吴式太极拳·推手图解》明确是:“向下又向自身的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带的斜线动作……沉带时必须偏向自身右方或者左方……一面向下沉带,一面还要粘住甲的右肱,向自身的方向引带。”特别强调的是,这“纵圆圈”和“向下又向自身的方向”是指圆心在下的弧线。揽雀尾“按”的双手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向自身方向引带的所谓“纵圆圈”的弧形运动轨迹。特别是按劲在应用时,在腰的主宰下,“纵圆圈”要看对方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其灵活巧变,速度、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皆可因敌而变,可轻重、可刚柔、可快慢、可虚实、可忽隐忽现,变幻莫测,来去无踪。
正如《太极拳术十要》所指出的:“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这种立圆弧线的所谓“纵圆圈”只是一种杨班侯《五字经诀》中“闪展全无空”之引进落空具体形式,实际上“闪展”并不止于这样的一种形式。如《杨式太极拳架详解》中介绍的陈微明宗师所传授的揽雀尾“按”之前就是平的圆圈。当然,只要开始是顺着敌人攻击的方向,并且是由于借用敌人攻击的力量所形成的,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圆圈”,比如逆时针的、顺时针、斜向上的、斜向下的等等都可以成为这种“闪展全无空”之引进落空。比如对方向我出右拳朝我面部击打过来时,进攻的力度过大,我就利用“纵圆圈”先避其锋芒,以右手挡其手腕,左手防住其右肘,先用捋劲顺其势将来力化开,然后再塌腰下沉,松肩沉肘,双手由捋劲变按劲向前、向下朝对方胸前按出,此势为“捋化按发”。比如对方用双手按住我右臂手腕和肘部,向我胸口按来时,我身体马上松沉下来,腰往右转,顺势变成捋劲,利用“纵圆圈”将其按劲化掉捋倒,此势为“捋劲化按”。
按劲还是化解挤劲的最好办法,当对方用挤劲时,我马上塌腰下沉,松肩沉肘,先转腰化开,再变成按劲破之,也就是“按劲破挤”。当然,太极拳之按劲这种“闪展”的“圆圈”只有半圈、小半圈,因为真正攻击的另一半圈,可能与前半圈是相反的,也可能与前半圈是形成了一个圆圈。正如拳论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此乃太极拳按劲使用的至高境界。
(二)腰胯主宰性。拳谚云:“腰胯为主宰,梢节领劲。手从腰出,劲大如牛,腰在手后跟,劲大如雷霆。”按劲之成,依赖于修炼者腰胯虚实转化的灵活。从运动形式的角度上看,太极拳按劲具有很强的腰部(丹田)主宰的重要特点。正如王宗岳宗师《十三势歌》指出的:“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武禹襄宗师《十三势行功心解》云:“气若车轮,腰如车轴。”按劲对此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按劲以腰为主力,两手只起支撑作用,犹如推重物,不用腰腿劲则无法得力。推按时要注意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尾闾收住,上下相随,身不前俯,手稍上起,专注一方,用腰劲带动全身,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上下内外,精、气、神合而为一,核心技术都在于腰脊进退、起落、旋转,即按在腰攻。无论是双手上按、下按、平按,皆需腰(丹田)在内气鼓荡中的发动。发短按劲时甩尾扣首,其劲在腰;发长按劲时舒臂展体,命门后弹。即以腰部(丹田)为核心,下盘沉稳,靠腿劲后蹬将力上传,然后以腰部(丹田)旋转(内气鼓荡)带动周身发劲,达于手掌,而非仅用手掌局部之力。按劲是身体从下到上、从内到外爆发出来的整体劲。其奥妙之处,皆是腰部(丹田)主宰,所谓按为腰攻是也。
(四)进攻性。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从太极拳产生的那一天起,张三丰、陈王庭、王宗岳、陈长兴、杨禄禅、武禹襄、李亦畲、孙禄堂、杨澄甫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太极大家,就对它的技击内涵进行着不懈的追求、寻觅、研究,从而推动太极拳不断地向前发展。、捋、挤、按为作为四正手,是进攻的主要劲力。按劲则是太极拳实战技击中一种进攻性最强的劲。其发劲点主要体现在手掌。太极拳的沾黏连随与发劲攻击在套路中所大量反映的主要是手掌与别人相接触的形式。而手掌与别人相接触在“八劲”中只有按劲。就这一点而言,只要是手掌与别人相接触,其动态不论是向外/向内、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不论是有力量还是没有力量的,都是属于太极拳之按劲。
按劲的进攻性关键在于抓住腰攻这个要点,做到腰不前俯后仰,一动无有不动,上下内外相合。按劲在技击时一般是破对手之挤、肘、靠的主要方法。比如对方借我方左引之势,上左步,用左臂向我方身上发靠、肘、挤劲,我方则运用陈式太极之抱头推山最后一动作,立即左转身化来力,用左手缠拿其左腕,右手收转到对方左肘关节外侧发劲,同时进右步插入对方裆中。对方为了化我方法,欲后退闪化,我方乘机右转身,双手发劲按之。从进攻的形式上讲,按劲在实战应用时主要以按化结合为主,通过化劲来制造机会,用按劲来达到制胜效果。高度注重按前一化,也就是在按劲前先有个避让、引化之劲,然后才突然按出,使人猝不及防。这种进攻性才是最厉害的。
(五)松沉性。松沉是按劲的基础。脚下生根、与大地之气相接的松沉劲是按劲之本,是其基础劲、底层劲。如果身上没有松沉劲,没有充分利用好地球万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就没有按劲的整体性。有了松沉劲,腰(丹田)这个在全身九组关节中处于中心的部位才能发挥出承下启上牵动按劲的重要作用。发按劲时一定要松肩沉肘,不用拙力,手掌要轻灵不可太紧,顶劲要领起,精神要贯注,做到形神兼备,保持立身中正,含胸塌腰,屈膝松胯。通过后腿前蹬,后脚借大地的反弹力,迅速将力前冲,拧裆、转膝、转胯、转腰,传于肩肘,将力达于手掌,前腿重心要平衡稳健,膝盖与脚尖上下成垂直线,不可向左或向右偏,身体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在发按劲时要整体一家、同时用力。发按劲之时的身躯必须松沉,除了腰骶部,全身躯都是放松的,身躯仅仅是传递由下而上劲力的材料而已,身躯没有主动地向前移动的力量,就像四面八方都有支撑一样。
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所云:“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不管单手或双手按时都要做到落点清晰、劲力准确到位,在发劲时身体要形成对拉力,还要用后腿猛蹬之劲加速力的前冲,这样才会使按劲发的威力更大,还必须保持身体平衡,不要前俯后仰。此外,太极拳按劲的松沉是相对的,即松沉是以不影响气血运行和不影响的动作准确规范为标准的,要求做到似松非松、松而不懈,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上虚、下实、中间活”。从推手、散手或技击的角度看,只有做好相对松沉,按劲才能在借力打力、四两拨动千斤的太极技击中发挥出神奇巧妙之效果。
(六)合劲性。从系统论的角度上看,太极拳按劲具有合劲性的重要特点。
首先,按劲的合劲性是相对于按力而言的。按力出于骨筋肌肉,劲蓄于丹田经络。骨筋之拙力是局部的,僵硬的,比较容易分散的,难于传递的。太极按劲则是人体内部精、神、意、气、力的和谐统一,是整体性的,容易集中的,灵活的,周身贯通的。正如《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所云:“按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
其次,按劲是修炼者通过调心、调息、调形后利用地球万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将内劲整体集中在两手掌或单手掌。对此,太极名家陈鑫也曾说:“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肤。是一股,非有几股。”这里陈鑫认为,劲就是发于心的一股气,不是很多股,按劲更是如此,具有有着明显的整体性。
最后,按不仅仅是外形动作,还是意识精神主导上的饱满。练习太极拳,不管是哪一式,都要求精神意识入静放松。也只有精神上入静放松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体会出内在饱满的整体性按劲。比如陈式太极拳之按劲,在手法表现上为掌心由外向内逆缠,内劲的运行路线是意念从指梢收回到掌部至脊背。此劲的运行如同帮人推车,在放松入静的基础上,将劲从指梢收回到掌部,周身合力推车会力量倍增。如此运转内劲用按劲技击,可发人在不知中,虚中含实、忽隐忽现。
(七)意念引领性。从运动主体上看,太极拳的按劲是一种在人的意念引领下实现的劲力。意念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之上,通过语言、形象、动作等形式的反馈,构建、重组、优化,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工具。练习太极拳之按,是在意念的主导下实现的。正如太极名家陈鑫反复强调的那样:“劲,即气之发于心者。”“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出发。”通过意念导引的放松、舒展,让全身各个脏器有序地运行松展,让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拉长,这样才能产生由内向外的膨胀、撑圆、饱满、平衡的弹性按劲。
对此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在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意念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按劲的意念主导、引领性。修炼时要意念先行,先有意念,而后有动作。心是一身运行之主宰,在练习按劲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念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地结合起来。
无论是按劲的练习还是运用,都要在阴阳哲理指导下,以意念引领为主导,以整体协调、内外如一、圆转自如之神、意、气、劲来完成套路练习,以及应对在推手、技击中遇到的千变万化。正如太极名家陈鑫所说:“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八)化按合一性。化按合一是太极拳按劲的显著特点。一般武术是把攻与防分别来讲,攻则踢、打、摔、拿;防则格挡、躲闪等等。而太极拳则往往是把化与按、攻与防、引与进包含在一个螺旋式的动作之中,从而化按结合、化中有按、按中有化、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对立统一,阴阳相济。正如宗师所云:“八法之按者,顾盼之化,相触之际,吾以实手粘,虚手动,意注膻中穴,空其来力,合于实脚,膻中以上虚空,呈兑上缺之象。随吾一静,清轻之劲上返,此时长腰立顶,虚脚后撤,两眼聚神似凭栏下视,入地三尺追神,而成按劲之用。按劲似机关翻板,常令犯者如落深渊。试手时,人呈螺旋状朝其身后侧翻出。”
比如对方在我方左前方,右腿在前,用双臂挤我方时,我方运用陈式太极之金刚捣碓第三动作把拿对方右腕的右手,由逆缠变顺缠,把对方的手封住,同时向对方腹部左侧发按。在技击中边化边按,化按同时,往往敌人刚一进手即被击出一丈开外,而不知其原因。而按人者,也不知自己如何用招的,这叫化按合一,意动神随人已倒,敌我双方两不知。特别是高人交手比技,出手极快,防即是攻,攻又是防,按人于无形之中,达到了“犯者应手即仆”的上乘神效。正如《用武要言》所云:“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一)动作规范准确才能修炼好按劲
动作规范准确是修炼出按劲的第一要义。“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要修炼好按劲,练习拳架务必规范准确,即要对太极拳(特别是本人所修炼门派)的基本技术规格达到细致的掌握。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化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明师指点。正如宗师所云:“按破挤劲要含胸,性宫穴上一点空;含多含少都丢劲,韭菜叶宽靠师承。”因为练习太极拳,如若动作规格不正确,技术不规范,不但影响锻炼效果,练习不出按劲,甚至还会造成疾病的产生。比如修炼按劲时如何做到顶悬身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如何做到坐腰松胯、收住尾闾,以及按之长劲、截劲、沉劲如何灵活运用等等基本技术要求,这都需要仔细认真地核准的。所以在学习了各式太极拳套路之后,应在明师指导下,按照技术规格的要领去细化太极拳的技术动作。
各式太极拳的按法风格特点及技术规格都有不同,在掌形、手法、步形、步法、腿法、身形、身法、眼法、呼吸法及等方面各有相通和不同之处,这要求练习时一定要做到动作规范准确。比如杨式之按掌是单手或双手,自上向下为下按,自后经下向前弧形推出为前按。两臂不可伸直,劲力上做到按在腰攻。陈式之按掌是掌心向下沾着向下的劲,如六封四闭,两掌由上向下按,强调身体带动两掌下按,意在掌根。吴式之按掌是一掌掌心向前,另一掌扶于其腕,一起前推,强调掌的劲力由虚变实,突出掌心之劲。孙式之按掌是掌心向前下或下沉伸,可以单手或双手,强调利用周身合力。武式之按掌是两掌掌心向外画弧合力向前下推,强调两手合力向前下按,保持手与胸的距离无大的变化,掌不超出脚尖。
(二)修炼按劲需要呼吸充分配合
按劲是在呼吸充分配下实现的。
其一,呼吸与按劲动作的配合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按劲中手法变换要与呼吸相配合,这是发按劲的关键。呼吸法为内气在人体内运行提供了动力源泉。腹部是丹田这个内气之源的所在。通过意识导引呼吸,使腹部有规律地起伏鼓荡,在充实饱满的状态下腹肌向四周产生紧张内裹之势,并在意念的指挥下,将内气传递至全身各处,最终将产生强大的按劲。太极拳名家吴公藻在《太极拳讲义》中指出:“一开合即一呼吸,开合所在,即意所在,亦即呼吸所在。习之既久,自然气遍周身。下手之功在呼吸,成就玄妙不思议之功,亦在呼吸。”比如在顺步推手中,甲方由捋复按时,右手外侧轻灵地将乙方右手按至乙方左臂处,然后左手外侧按至乙方左臂肘关节处,在使乙方右臂成九十度角时,甲方沉步催身进,双手由两掌外沿按劲变双掌内合,同时在呼气翻掌坐腕的一瞬间,身、步、手一起向对方发击,这样即可达到按劲的完整无缺,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其二,按劲的劲势有化、有守、有攻,要以调息为垫,促劲势、意气相合构成技击势能。正如弓与箭搭在一起,劲好比发出之箭,则气为拉开之弓,弓箭拉开的形状为势。箭放出去的速度、强度及达到的效果,与弓的强度和蓄势有关。箭是要去达到目的的,弓则服务于箭达到目的的效果,调息在其中则起导引和推进作用。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所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里强调的,也是要求呼吸与动作互相合拍,应呼则呼,应吸则吸。吸为虚,呼为实,知之然后身体自能灵活,按劲则成矣。
其三,太极拳共有五种调息法,即自然调息法、逆式调息法、胸式调息法、技击调息法和化境胎息法这五种方法。其中,逆式调息法是太极拳内劲修炼的主要呼吸方法。逆式调息是以腹部的松弛起到转换重心和传递劲力的作用,符合人体动作运动的规律,从而实现以呼吸促进形成按劲的效果。此外,在推手或技击开合虚实的突然变换动作时,通过短促过急的呼吸配合,将会产生有闪电式的爆发力的按劲。
(三)内气是修炼按劲的重要基础
其一,按劲是人体内部精、神、意、气、力的和谐统一,内气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太极拳论》所云:“静养灵根气养身。”什么是内气呢?内气又称真气、元气、先天之气,是修炼者通过调心、调息、调形的长期修炼产生的一种包括体液、血氧及人体精微物质气化和身体中的卡路里能源结合燃烧产生的具有电磁波性质的动能物质,是按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是也。正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所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其二,内气日积月累,愈练愈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灵活多变的浩然之气。正如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所云:“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其三,没有内气支持之按,只能唤之为推力,是一种僵力、死力。只有在意识引领下有内气等诸元素充分支持之按,才能为按劲。正如武禹襄《十三总势说略》中的“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只有通过腹式逆呼吸,让内气团聚于小腹,做到“气沉丹田”,进而“气宜鼓荡”,才会形成内外统一、刚柔相济的强大太极按劲。
其四,太极拳之内气的培养,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行,即太极桩功训练、静功训练、拳架套路训练。其本质是通过调心、调息、调形而获得的,要经过类似道家内丹功“炼精化气”、“百日筑基”、“小周天”、“大周天”、“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等功力提升阶段。
(四)在不断的实践中修炼出按劲
俗语云:“功夫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炼按劲,也是如此的。“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劲整,五曰神聚”。这是修炼按劲的诀窍。规范地修炼太极拳,勤加练习体悟,按劲终成,贵在坚持不懈。要高度重视太极拳站桩训练,这是修炼劲和按劲的基础功夫。“拳打万遍,拳理自现”。“一日不练功,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功,同行知道”。
太极拳作为内外兼修、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拳术,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按劲要一层一层练,一步一步上层次,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持之以恒,才会真正受益。这正如孙禄堂所说:“练拳的唯一秘诀就是一个练字。”许禹生也曾说“:一天一遍,只能保持不忘而已,一天练二遍只能熟练而已,一天至少练三遍才能有所长进。”推手是检验按劲的“试金石”,它在拳架和技击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散手更是检验按劲的实践功夫。古时前辈们授拳有“打入场、打出场”之规,师父是徒弟的靶子,徒弟能打赢师父才可以出师,同时还要另投高师,多方求教,反复实践检验所学,找出不足,增补新的“营养”,方能有望成为顶尖高手。实践检验的方法,即太极拳推手和散手的实践,是检验太极拳按劲生成、运用按劲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作为八法之一,按劲是太极拳的核心要素。太极拳的按劲是通过正确地调心、调息、调形获得的,是通过推手和散手学会运用的。在有明师或高人指点下,修炼者正确地勤加练习体悟,按劲必成,太极功夫自然更上一层楼。
(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