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林燕
(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 江苏苏州 215125)
在合作探究中建构重要概念的实践与反思
许林燕
(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 江苏苏州 215125)
摘 要:本文以苏科版教材中“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为例,围绕重要概念设计适切的探究活动,如拼图游戏、制作模型、类比推理、数据推敲、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重要概念 合作探究 自主建构
探究性学习最早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他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内容。” 2011年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把探究性学习列为一种课程理念,目的是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笔者以苏科版教材中“人体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为例,设计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后,进一步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认识到血液中代谢废物的排出是人体内平衡得以维持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隶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主题中的第5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其对应的重要概念是“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出废物和多余的水”。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需从“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肾单位的结构及功能”、“尿液的形成”三个方面逐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节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于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不陌生,但对肾单位的结构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并不理解,而且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抽象,成为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适切的探究活动,如拼图游戏、制作模型、类比推理、数据推敲、角色扮演等,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实现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和特点;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关爱他人、珍爱生命。
1.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案例1:出示尿毒症患者(田世国及母亲)照片,配以音乐讲述田世国为母捐肾的故事。
案例2:播放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的短片。
交流与讨论:①通过案例1,你得到了什么?②通过案例2,说明这些病人的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该器官对人体有什么重要意义?③通过上述2个案例,你想对自己的“肾脏”说句什么?想想,我们每天能有规律的产生尿液并及时的排出尿液,难道不是一件看似平常但却很幸福的事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尿毒症这个话题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健康意识,懂得关爱他人、珍爱生命,从而导入新课。)
2.合作探究,自我建构
(课前分组活动: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任务一:探结构
(1)泌尿系统的结构
活动1:认,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人体泌尿系统”图片,认识人体泌尿系统。
活动2:贴,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人体泌尿系统的拼图游戏。
活动3:想,思考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在人体内的具体位置怎样?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活动4:展,各小组代表利用实物展台投影学习成果,其它小组进行评价。
(2)肾单位的结构
活动1: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投影肾的实物模型和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①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总结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是怎样的?②血液是怎样进入肾脏的,又是怎样流出肾脏的?③注意观察肾脏的颜色深浅,思考为什么?④尿液的形成可能与哪些结构有关?
活动2:制作物理模型,阅读教材第21页,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工合作制作一个肾单位模型,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能协同合作,构建的模型最能体现肾单位的本质特点。然后,分组展示肾单位模型并在模型上介绍肾单位的结构。
活动3:头脑风暴,分组讨论:①肾单位与肾脏间的关系? ②肾单位有哪些部分组成?③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都由一层细胞构成有什么好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与肾小囊内壁紧贴有什么好处?④肾小管和什么相连?肾小管外面有什么?肾小管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有什么作用?⑤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分别流的是什么血?
学习任务二:探过程
活动1:类比推理,初步感知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师拿出家里用的淘米篮,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生活中淘米的情景,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①什么样的物质可以滤过出去?模拟了尿液形成的什么过程?②滤出去的杂质能不能全部丢弃?③将杂质中漏掉的大颗粒大米再捡回来,这又是模拟了尿液形成的什么过程?
活动2:观看动画,整体感知尿液的形成过程
观看尿液形成的动画,大胆猜测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管时发生的变化,感知血液到尿液的变迁过程。
活动3:数据推敲,深入厘清尿液的形成过程
某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单位:g/100ml)
对照表格,分组讨论:①比较尿液和血浆成分的变化,试分析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②比较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试分析肾小球有什么作用?③比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变化,试分析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活动4:角色扮演,学当小医生
根据下列正常人尿液成分的指标,分析病人尿液成分的指标,并回答问题:
红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无机盐正常人(g/L) - 0 0 2.0 0.05 11.0病人(g/L) + 30 1.0 2.0 0.05 11.0
①与正常人比较,这个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标是不正常的?②推测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
活动5: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①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的量有150L,而每天排出的尿量只有1.5L,这是为什么?②水对人体非常重要,排尿时人体会失去大量的水也需要补充一定量的水,你认为每天应补充多少水?市场上水的种类很多,你认为补充哪种水最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根据教学要求,搭建适宜的“脚手架”,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在逐步的探究过程中促进概念的生成。)
3.构建概念模型,形成概念体系
知识整理、巩固,分组把知识卡片贴在概念图中。
(设计思路:利用概念图构建知识框架,对概念进行梳理与整合,建立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否引起学生的关注,能否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这与教学情境的设计密切相关。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效定能事半功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自我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有效的。
2.建立伙伴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本节课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彰显学生主体性。在小组合作活动时,每个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收获。通过合作学习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通过组内和组间的交流和碰撞,提出共同的设想和方案,解决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实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双向发展。
3.提供丰富的探究活动,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构建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说的是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倘若教师一味灌输式地说教,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表面的、浅显的。本节课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深刻的。
4.注重多元化评价,促进合作持续发展
本节课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比如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展评,向全体师生展示个人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其它学生对展示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质疑和讨论,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发对问题的思辨,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补充和完善学习成果。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影响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影响小组合作的持续性。因此,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采用了将学生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感到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是密不可分的,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