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间建筑彩绘相互融合的思考
——以亳州建筑彩绘为例

2016-06-01 09:30焦晓军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图案色彩

焦晓军

(亳州学院, 安徽 亳州 236800)



民族间建筑彩绘相互融合的思考
——以亳州建筑彩绘为例

焦晓军

(亳州学院, 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亳州建筑彩绘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彩绘图案样式呈现出特有的地方特色,在“儒、道、释”三教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彩绘样式以旋子彩画、玺彩画和苏式彩画等样式展现三教文化。在亳州大杂居、小聚居和围寺而居的居民分布形式下,彩绘图案样式呈现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民族融合;建筑彩绘;色彩;图案

亳州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亳州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自3700年前商汤王在此建都,历经各朝代的传承发展,形成集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白酒文化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亳州拥有国家、省、市级文化保护单位200余家,其中省以上的保护单位23家,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1986年被任命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亳州现存文化遗址:兴建于清康熙年的花戏楼、明清老街,三国争雄时期魏国曹操地下运兵道、曹氏家族墓群等,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民间金融机构——南京巷钱庄等。亳州同时也是道家文化发源地。亳州人口以汉族居多,以回族为主的27个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和围寺而居的分布形式。

一、亳州民族间的民俗文化交流

(一)亳州民族分布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及谯城三县一区;2010年亳州籍人口约为610.28万,常住人口约485万,约占总人口的79.4%。亳州市目前共有4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6%,以回族、满族、壮族、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中,回族约占全市少数民族的97.5%以上,主要分布在谯城区花戏楼街道办事处、涡阳县义门镇、谯城区十八里镇、谯城区观堂镇和谯城区沙土镇,呈现以大杂居、小聚居和围寺而居为主的分布形式。

(二)汉、回民俗文化的异同

亳州市的民族以汉族和回族为主,其表现出的民俗文化各有不同,在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共通之处。汉族是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诸族以及在以后的民族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地融合其他民族成分的基础上产生的。汉族崇尚儒家文化,同时在广泛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包容兼顾的汉族文化。亳州是道教的发源地,在这里汉文化里有强烈的道教色彩。主要体现在亳州居民的建筑样式和建筑彩绘装饰上。而回族作为亳州当地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但又小范围地聚居在一起,多围绕寺庙而居。在建筑样式和建筑彩绘装饰上有着明显的伊斯兰教的样式。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亳州的汉民族和以回民为主的少数民族吸收各自的优秀文化,在民俗上有着很多的相似。在彩绘装饰上更是吸收各民族的吉祥寓意绘制在建筑物上,表达祈求平安、幸福、安康之意。

二、汉回民族彩绘艺术上的差异

彩绘在中国古已有之,称为丹青,用于中国建筑上绘制的装饰图案。中国彩绘常绘制在“建筑物的梁和枋、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墙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栏杆等建筑木构件上[1]”,其中以梁枋建筑部位为主。汉龙凤呈祥、喜上眉梢、福禄双全等吉祥寓意的吉祥造型形象,回族多以抽象的几何形为主要造型,如S型曲线、圆形、半圆形、菱形。彩绘艺术形式,在汉族建筑彩绘中以对称式造型为主,体现道家中庸的思想,而回族建筑彩绘采用连续性、几何形(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装饰纹样,追求严谨、细致的造型艺术形式;在彩绘艺术风格上,汉族追求灵动和谐风格,回族则体现严谨肃穆的审美理想。

(一)亳州汉族彩绘艺术的形式

亳州市的主要人口是汉族,在建筑彩绘上有着浓厚的汉民族色彩。彩绘自春秋时代始,历经各朝代的发展形成色彩艳丽、图形众多、寓意繁多的装饰画,在清朝达到鼎盛。建筑彩绘一般绘制在梁和枋、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墙壁、天花、角梁、椽子、栏杆上,一般以绘制在梁枋上居多。建筑彩绘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还有其装饰美观的作用。亳州建筑彩绘主要以寺庙的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会所、戏台以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和融合当地民俗的民俗彩画,民居以旋子彩画和民俗彩画为主。其内容有以“喜上眉梢”、“龙凤呈祥”“福禄双全”为吉祥寓意内容的苏式彩绘,彩绘的形式多以对称式的连续纹样、重复式的对称纹样和单幅或多幅苏式彩画。

在亳州花戏楼的建筑彩绘上,色彩明快浓烈、冷暖对比强烈,在绘画手法上采用民间手法、一色三套平涂体现出我国工笔重彩年画的技法,在木雕的层板上绘制景色,使木雕与彩绘巧妙融合,突显层次,有千里之势存于尺寸之间;在南京巷钱庄的彩绘装饰中突显“钱”字,在门厅处有以汇通天下为中心,左右饰以牡丹花开为代表的装饰图形,亦有以吉祥寓意的动物为主的苏式彩画,如鹿、蝙蝠、双鹤等,几幅苏式彩画连在一起可以体现丰富的寓意;在道德中宫的建筑彩绘中,造型多选自植物、意象形象,形象概括并适度变形,通过寥寥数笔刻画出生动的艺术效果[2]。

(二)亳州回族彩绘艺术的形式

图1

图2

在回民聚居区有坐西朝东的清真教堂——北京寺,但其建筑样式没有了中亚伊斯兰建筑的尖塔型,而是融入中原建筑样式。在亳州回族建筑的屋脊上,融入了汉族“龙”文化,比如在正殿屋脊上采用对称式的“二龙戏珠”式的三爪龙纹图样(如图1),龙身分为三段式,造型夸张,并饰以云气纹;在建筑内部彩绘装饰上,主要绘制圣城——麦加为主的风景画。回族彩画追求平面中的立体效果,用明暗渐变的形式来体现图形的三维立体效果。各体阿文书法的《古兰经》经文、圣训,几何纹图案及花卉雕刻在建筑构件上[3],雀替的装饰图案采用鱼龙造型(如图2)。

(三)汉回彩绘艺术在形式上的异同

亳州建筑彩绘主要绘制在梁枋、柱头和窗棂上,汉回民族在各自的建筑物上都采用左右对称式的旋子彩画,如在窗棂上以左右两扇窗棂上镂空雕刻的“喜上眉梢”,厅堂中的“福禄双全”为代表的吉祥寓意的彩绘样式。但在各自民族的建筑彩绘中,汉回各自保留自己的特征,汉族彩绘讲求中庸,图形左右对称,以双数对称为主,而回族的建筑彩绘也融入左右对称式的图形对称,但不是标准式的对称图形,图形样式以几何图形为主。

三、汉、回民族彩绘艺术的互融

(一)对称式纹样的运用显现汉民族的文化特征

亳州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在这里道家的思想无处不在,同时儒家、佛教在此兴盛,致使亳州当地形成了儒、道、释三位一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影响着亳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彩绘上主要表现绘画的内容和色彩的使用。在彩绘故事上以白描连环故事为人物造型,通过丹青的绘画手法,在彩绘施色上采用一色三套平涂的技法,有我国工笔重彩年画之妙[4]。在色彩上以亮色为主,浓烈明快、冷暖对比强烈,如淡青色、淡黄色。色彩明暗显著,在雕刻的花卉上凹处用深颜色,凸出用浅颜色,并且使用了晕染的技法。在枋的装饰上融入荷花、龙凤呈祥、天圆地方的“钱”形图案且以中线左右对称。

亳州的建筑装饰和建筑彩绘以对称式的布局形式为主,在苏式彩画的内容上多以道教内容居多,尤以寺庙、会所的建筑彩绘为明显特征。在图案纹饰上多采用植物纹、云纹、几何纹等,并以中间为基准左右对称。在色彩上多以红、蓝、绿三基色为主,色彩明暗变化明显。在白衣律院和道德中宫的墙体彩绘上多以佛道故事为内容的苏式彩画为主。道德中宫的彩绘技法采用“一色三涂”的手法,即采用一种颜色由浅到深形成渐变的效果,在二维空间中初步具备立体效果,凸浅、凹深的绘制技法,使道德中宫造型样式的绘制更加丰富[5]。

亳州花戏楼内外墙壁遍布砖雕,构图细腻,造型优美,造型以各种故事为主。在大量的装饰花纹中除了较多的编结纹,通过雕刻工艺使同样的线条具有了粗细、凸凹不同深浅的变化,线条不再是规整的直线而是出现了几何曲线的运用。左右对称式的三爪金龙的浮雕嵌刻在拱形石质门槛上,凸显出中国中位居上的理念,并施以大量的云气纹、鳞纹造型。在室内彩绘上多以绘制故事的苏式彩画为主,如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等(如图3、4、5)。

图3  图4  图5

图6

(二)几何式的纹样的运用凸显回民族的文化特征

亳州的回民建筑以清真寺为代表,在众多清真寺中很少有保留中亚风格的伊斯兰建筑样式,多与当地的建筑样式相融合,但也保留了部分伊斯兰建筑的样式,放弃了伊斯兰建筑的尖顶,改用汉族的平角式建筑,但在屋脊的装饰上留有三重“葫芦”式的装饰物,屋脊的装饰采用连续式的花卉纹样进行装饰,亦有汉家龙的图形。在建筑彩绘上,亳州的清真寺运用连续式的几何纹样、动植物图案的旋子彩画、墙体彩绘多以伊斯兰建筑和圣城麦加的风景画为主。

装饰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回族清真寺的装饰主要有彩绘藻井、壁龛雕画和墙壁砖雕等[6],清真寺在建筑装饰上装饰纹样以莲花为主,居中,四周配饰四个小花,阿拉伯文经文为边饰,饰纹色泽有黄、绿、金、朱红等(如图6)。在色彩的使用上多采用以蓝、青等冷颜色为主,同时运用明暗变化,追求彩绘造型的立体感觉,以描绘真实的图案为主,一般套有浮雕的相连莲花。宝相花夹杂阿拉伯经文,繁复稠密,超凡脱俗,以朱红底描金着色[7]。

动物纹样继承了波斯传统,有脱胎出崭新的面貌,植物纹样主要承袭东罗马的传统,历经千锤百炼集成了璀璨的伊斯兰式纹样。各体阿拉伯文书法的《古兰经》经文、圣训,几何纹图案及花卉雕绘在门窗等木质建筑构件上;檐坊放置的木刻匾额,窑殿藻井垂柱常用凤凰、孔雀、莲花、石榴等动植物纹装饰,木质“敏拜尔”雕刻规整繁丽;在清真寺的立柱、雀替、门罩上用描金、套色等手法描绘伊斯兰纹饰图案[8](如图7、8)。

图7                 图8

图9                图10

(三)彩绘艺术上色彩运用的融合

在建筑彩绘的色彩运用上,亳州的彩绘与其他地方的彩绘有着明显的特点,首先注重色彩的冷暖关系的变化。在亳州的建筑彩绘中无论是汉族的建筑还是回族的清真寺,在颜色的使用上注意冷暖关系的变化,从青色到柠檬黄的色彩过渡上的使用,冷色中掺入暖色的颜料,达到色彩冷暖融合效果,在回族彩绘麦加城的色彩上采用白色、青色为主,施以柠檬黄,在宁静中突显炽热(如图9)。其次注重色彩明暗关系的变化。在明清的清真寺中可以看到伊斯兰壁画的明暗变化,虽然使用亮丽的冷色,但还是注意了在暗面加重色彩,同时还出现了背景光的效果,更能体现立体的效果。再次在背景色上东西方色彩使用上的融合,在亳州的清真建筑物上主要以暗红、绿色为主,将东方红、黄、蓝等高纯色和西方青、绿等冷颜色相互融合形成以暗红色、暗绿色为基调的色彩运用,更显得庄重、肃穆。最后浮雕的彩绘技法采用“一色三涂”的手法,即采用一种颜色由浅到深形成渐变的效果,在二维空间中初步具备立体效果;注重凹处使用重颜色、凸出使用浅颜色,这样更能增加立体的效果,如道德中宫浮雕彩绘(如图10)。

(四)彩绘图案纹样在民族风格融合中的运用

在建筑彩绘中图案纹样的运用上,亳州的建筑彩绘图案纹样融合了汉、回等民族文化彩绘样式,在建筑的梁枋上绘制的图案纹样既有回族的几何形又有讲述故事的苏氏彩画。在结构布局上按照左右居中对称式等比排列,在梁枋上以苏式彩画为主,显示出汉族文化的装饰特性,用深浅两色的圆饼形的棋盘格样式的几何图案纹样加以分隔(如图11),彰显回族装饰纹样的特点,使两者在同一梁枋的装饰中既呈现出对比的效果,又达到了两者在同一梁枋中的和谐与统一的审美特征,完善了汉回民族彩绘样式在同一装饰中有机融合。在图形上也有以涟漪纹为主的画枋,通过粗细变化的曲线加以修饰;在祈福祝丰方面用“丰”和“蝙蝠形”的图案装饰,表达了人们五谷丰登,家畜兴旺的祈求,这些祈福式祝福在汉回建筑的彩绘中比较常见。在室内外的斗拱上以对称式的花卉纹样为主,纹样以牡丹和芙蓉花卉为主,显得精雕细琢和雍容华贵(如图12)。在纹样上回族房栋的彩绘装饰上中间采用苏式彩画并饰以连续纹样,以苏式彩画左右对称。纹样以菱形、同心圆形、弧线为造型特点装饰在彩画两边,或起到分割彩画内容,或起到美观装饰的效果。

图11             图12

四、民族融合对彩绘表现形式的启示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是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的特性所决定的。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才得丰富灿烂的文化[9]。在亳州同样有众多的民族在民族的大融合过程中各自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可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时又与其他民族和睦共处。在亳州的建筑彩绘中,各民族在融合的过程中不仅将各自绘画风格、用色技巧、制作工艺等相互交流学习,同时也在实践当中不断改进着各自技术、技艺。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这些都对建筑彩绘的表现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www.bozhou.gov.cn/content/detail/52933271ac4eef76e1ff07

dd.html,亳州市概况,2014-04-08.

[2]张浩春.从春节习俗看汉回两个民族文化差异[D].济南: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1).

[3]陈育宁,汤晓芳.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2007(4):7.

[4]荆国栋,盛海涛.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对中国地域建筑实践的启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7).

[5]任晓民.亳州 名城 名胜[M].上海: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104,255-263.

[6]刘冠.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形式内涵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

[7]胡文锦.安徽民间装饰图案的应用价值研究[D].合肥:安徽工程大学,2010.

[8]迟成勇.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36-40.

[9]张黎.皖北地区现存古建筑彩绘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

Reflection on the Mutual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Colored Building Painting——A Case Study of Bozhou Colored Building Painting

JIAO Xiao-jun

(BozhouUniversity,Bozhou,Anhui236800)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integration,the pattern style of colored building painting in Bozhou also exhibits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During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of“Confucianism,Taoism and Buddhism”,the three religious cultures are also shown in different painting styles such as Revolving painting,Xi painting and Soviet-style painting.Under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form of“concentrated ethnic communities scattered within the majority”and“living around the temple”in Bozhou,the colored painting pattern style also shows the trend of national culture integration.

Key words:national integration;building painting;color;pattern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4-0005-04

作者简介:焦晓军,1983年生,男,山东高密人,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皖北古建筑彩绘艺术研究”(SK2015A709)。

收稿日期:2016-04-08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图案色彩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