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云云, 张 杉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功能分区及配置研究
汤云云,张杉
(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在调查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禀赋情况的前提下,对都市圈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都市圈旅游资源功能分区:“一核、一带、三点”——以南京为核心,包括长江旅游带以及滁州旅游点、淮安旅游点、宣城旅游点。结合功能区的划分,依据都市圈内各城市与南京的距离及其自身旅游特色,进行旅游资源配置。总体上,可将南京都市圈资源配置为三个圈层:第一圈“梦幻都市旅游圈”,以南京为中心,包括滁州、马鞍山;第二圈“古味江南,醉美田园旅游圈”,包括扬州、镇江、芜湖三市;第三圈“人文情,山水画旅游圈”,将淮安、宣城两市纳入其中。对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分区和资源配置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为都市圈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配置;功能分区;南京都市圈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旅游发展主要以城市为基地。单体城市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旅游竞争力,一些城市政府积极寻求旅游合作,密切城市之间的联系,整合旅游资源,以提升其旅游竞争力和实力。区域旅游一体化已成为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共同趋势,都市圈旅游的蓬勃发展即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重要成果。在国外,专家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发展的研究较早,1964年,Chris Taller[1]就在其研究中提到了游客前往城市外部游览时形成的扩展范围问题。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2],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区域依赖核心区域,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的认知模型。近年来,我国众多专家学者也对都市圈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主要集中于都市圈旅游竞争力[3]、旅游空间[4-6]、旅游资源及其整合[7-9]等,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区位商及聚类分析法、SWOT分析法、文献综述法、综合分析法及实证研究法等。
南京城市圈拥有完善的金融体系、科学和技术优势、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旅游、金融、教育和文化中心。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探讨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功能分区及其配置,以期促进南京都市圈的区域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实现都市圈个体和整体的共同发展。
一、案例地概况
(一)南京都市圈范围界定
南京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的核心区域。根据《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2012~2020)》,南京都市圈包括八个城市,分别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图1)。规划指出,南京都市圈要发展成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国际门户、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当代服务业基地、泛长三角转型与互助成长示范区、实现与长三角一体化、具备强大竞争力的国家级都市圈。
图1 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图
(二)南京都市圈旅游发展概况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不仅加强了开发工作的力度,也更加注重景点维护,旅游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近10年来,南京都市圈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总人数与总收入总体呈直线增加趋势(图2)。2004年南京都市圈共接待旅游者6 3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7.62亿元,经过10年发展,2013年旅游人数达到25 208.08万人次,旅游创收3 163.56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3.95倍和5.38倍。
图2 近10年南京都市圈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数据来源:各市《2004-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注:缺少宣城市2004年的数据。
二、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一)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禀赋情况
南京都市圈地理位置优越,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级别较高,共有4A级及以上景区(点)73个(表1)。
表1 截至2015年初南京都市圈各城市
资料来源:江苏省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网、安徽旅游政务网、国家旅游局官网等。
(二)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南京都市圈共有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73个,其中有5A级旅游景点7个,分布在5个城市中。都市圈8市4A级及以上景点数约占江苏省和安徽省4A级以上景点总数的51%,旅游资源丰富。通过对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的分类,可以发现南京都市圈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整体品位较高。8市中,拥有5个国家园林城市,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区和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县。
南京都市圈自然旅游资源众多,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类型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多分布于镇江、芜湖、南京和宣城。人文旅游资源在7大旅游资源类型中占据较大比重。总体来说,南京都市圈的人文资源优势更加突出,优良级资源较多,整体旅游资源质量较高。
三、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功能分区
从南京都市圈的地理形态和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旅游资源基本格局可以分为“一核、一带、三点”,即南京都市圈的旅游资源基本格局划分为以南京为核心、长江旅游带、滁州旅游点、淮安旅游点、宣城旅游点(表2)。南京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其经济实力和辐射待定能力高于都市圈其他城市,且本身具有明显的资源、经济、文化优势,作为都市的交通中心,与其他城市的车程均保持在三个小时内,以南京为核心发展都市圈旅游,能发挥南京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整个都市圈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长江作为中国第一长河,贯穿南京都市圈,流经芜湖、马鞍山、南京和镇江,是南京都市圈旅游发展的依附和载体。沿江城市发展旅游应突出密集的城市文化优势,发挥大量河道和周边地区潜在的旅游价值,着力打造城市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产品,突出各市旅游特色,建设滁州、淮安、宣城三个旅游点。滁州是南京都市圈的江北门户,是其西北部旅游发展的重点。淮安位于南京都市圈的东北部,知名旅游景点较多。宣城位于都市圈南部,地处长江下游皖南丘陵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四、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配置分析
旅游资源配置是指按照一定的关系和标准,将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适应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10]。在区域旅游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旅游资源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以都市圈核心城市为基点和支撑点、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的都市圈旅游资源配置,即是通过整合都市圈旅游资源,优化人们出游活动的空间结构,使都市圈旅游得到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旅游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以南京为中心,其余7个城市都位于半径为175公里的范围内,这个距离是符合中国的城市居民出行的一般规律的,未来南京都市圈基本可实现以南京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网络支持的2小时交通圈,再加上高速公路之外、市郊、市区的交通时间,可以满足单程交通时间控制在4.5小时左右。这样,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的配置以南京为中心,划分为三个不同特色的旅游圈层:①“梦幻都市”之“宁-滁-马”旅游圈,以南京为中心的距离为0~50公里,为核心圈层,包括滁州、马鞍山两市;②“古味江南、醉美田园”之“扬-镇-芜”旅游圈,以南京为中心的距离为50~90公里左右,为过渡圈层,包括扬州、镇江、芜湖三市;③“人文情、山水画”之“淮-宣”旅游圈,以南京为中心的距离为90~175公里左右,为边缘圈层,包括淮安、宣城两市(图3)。
从南京都市圈的旅游圈层结构看,南京都市圈的区域旅游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旅游市场发展不完善,区域网络连接不充分。南京都市圈的旅游发展要发挥核心圈层带动过渡圈层与边缘圈层的功能,在发展核心圈层城市旅游业的同时,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加强过渡圈层,特别是边缘圈层的旅游资源开发,使都市圈区域旅游得到均衡发展。
表2 南京都市圈代表性旅游资源功能分区
图3 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配置模式图
(一)“梦幻都市”之“宁-滁-马”旅游圈
该旅游圈以南京城区为中心,旅游资源以都市现代风光、历史都市风物、地域都市风情为特色,资源开发主要以满足专门层次(商务、会展、考察)、提高层次(购物、娱乐)和基本层次(都市观光)为主,应不断强化城市在商务、会展、娱乐方面的旅游功能。随着南京在全国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全国性商业往来和会议、展览活动会不断增多,再加上2014年举行的青奥会等重大节事,南京旅游应从目前的以购物与城市观光旅游为主,向以全国性商务、会展旅游为引导的现代都市旅游方向发展。
(二)“古味江南、醉美田园”之“扬-镇-芜”旅游圈
该旅游圈以南京为中心,以扬州、镇江、芜湖等城市为依托,旅游资源凸显江南水乡文化风情和城市园林特色,资源开发以满足基本层次(自然与人文文化观光)和提高层次(购物、娱乐、度假)为主,该旅游圈可以南京为中心或暂住地,分别构建东、南两条旅游路线,可分别满足由南京出发一日游的要求。该旅游圈可成为家庭自驾旅游或借助城际快捷交通的自助出游范围,今后可成为南京重要的短期度假地。
(三)“人文情、山水画”之“淮-宣”旅游圈
该旅游圈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分为北、南两条线路,可满足由南京出发两日游的需求。北线为南京-淮安,旅游资源开发以满足基本层次(人文文化观光)为主。南线为南京-宣城,旅游资源开发以满足基本层次(自然观光)为主、以地域文化观光为辅。该线路将主要弥补南京都市圈中自然山水风光较少的缺憾,成为南京都市圈中的“自然博特院”,该线路可借助旅行社服务出游。
参考文献:
[1]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4,19(1):76-82.
[2]Hills T,Lundrgen J.The impacts of tourism in the Caribean,A methodological stud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4(5):248-267.
[3]宋鹏,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陈韬,李凯.杭州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88-90.
[6]李小霞.武汉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7]陶伟,郭来喜.宁夏旅游资源及其功能分区评价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1):54-57.
[8]蒙吉军,吴秀芹.包头市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结构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4):76-80.
[9]贾铁飞,张振国.大上海旅游圈旅游资源配置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5):89-92.
[10]马传东.论资源配置的生态经济理论[J].东岳论坛.1994,(3):5-10.
Research on Tourism Resources’ Functional Parti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TANG Yun-yun,ZHANG Shan
(GeographicInformationandTourismCollege,ChuzhouUniversity,Chuzhou,Anhui239000)
Abstract: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structure,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On the basis,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divided into“a nuclear,an area and three points”-Nnanjing as the core,including the Yangtze river tourism zone and Chuzhou,Huaian tourist spots and tourist spots xuancheng attractions.On this basis,according to the distance from city to city and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as well as tourist attractions,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the first stop of“dream city”,taking Nanjing as the center,including Chuzhou,Maanshan.The second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ancient elements,beautiful pastoral sceneries,including the city of Yangzhou,Zhenjiang and Wuhu.The third area boasts humanities mood,landscape painting,including Huaian,Xuancheng and two citie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functional partition of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s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urban tourism area.
Key words:tourism resources;configuration of resources;functional partition;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4-0034-05
作者简介:汤云云,1989年生,女,安徽宣城人,助教,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合肥经济圈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研究”(SK2015B04)。
收稿日期:2016-03-23
张杉,1992年生,女,安徽定远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