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16-05-30 23:53林文海
甘肃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师素质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林文海

【关键词】 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教师素质;交流;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76—01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规定教学时间内,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使课堂效益和效率最优化、最大化。其主要表现特征为师生用较少的时间、较低的成本,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本人长期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并对高效课堂下的数学教学作了多年尝试,现就几点体会归纳如下。

一、教师的素质是推进高效课堂的关键

高效课堂摒弃了“以教为主”,教师是“主演”的旧观念,倡导“导与学”相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实施者、试验者、成功者、愉悦者。而要使教学产生这种效果,教师就成为了关键。教师若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模式,高超的组织策划能力,就没有办法让课堂“动”起来,也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更谈不上产生成功的愉悦感,自然就无法产生高效了。为此,在教学中,课前准备工作必须扎实有效,充分预设各种教学预案,详细编写导学环节,使整个教学处于可调控状态,对每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针对学生的分层情况,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追求,都有“奔头”。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交流和互动是高效课堂生成的标志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必备条件。主要基于两点,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是教师“导”与“学”的融合,促使学生有了目标和兴趣,产生动力和求知欲;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迸发出激情和主观能动性,产生价值感和成就感,体验愉悦的情感,从而促进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导”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与预案中,如学习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始终把边之间的关系、内角之间的关系、对角之间的关系,以及边、角、对角线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进行引导和控制,让学生合作探索它们之间的规律和特征,既做到了课堂可控性,又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互为帮手,互为对手,完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他们因为合作和互动而取得成功时,成就感生成,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会为他们今后克服困难和挫折提供勇气和动力。

三、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效益和效率的双赢是高效课堂评判的标准

笔者听过许多教师的示范课和实验课,有些教者为了实现课堂的大容量和丰富性,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多媒体的运用,虽然是解放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呈现丰富多彩的画面,但或多或少冲淡了教学主题,也非常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看似非常热闹,但教学效益和效率并未最大化,也就谈不上高效课堂教学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并未细化,学生知识的内化并未真正完成,教学效益并没有形成。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效益和效率的双赢呢?

1.要围绕教师的教学预案和导学环节,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都应为这个主题服务,不能有丝毫的偏离。我们不是表演者,不是为了好看才这样做的。

2.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了感悟,有了提升,原先够不着果实,现在根据合作与交流,探索与进取,摘下来了,这种感受和体会,就是产生了教学效益。

3.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参与进来。为此,教师要设计分层学案,分层学习任务,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实现人人有目标,人人都可以实现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真正得以开展。

4.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反馈环节,教师通过观察、设问、检测来验收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没有感知知识带来的愉悦等等。设问主要是考察学生内化知识的程度。检测则是对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察。对以上反馈收集后,可为教师今后的教学预案和导学进行调整和丰富提供依据,使教学更加合理和完善,从而达到师生共赢和提高的目的。

5.关爱和交流是实现课堂效益的催化剂。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多和他们交流,发现和帮助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这门课的兴趣,从而为教学提供强劲的动力。

6.教师要真正参与进去,成为学生的导师、学长。只有深入参与进去,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学习障碍,进而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使课堂更加科学有效。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教师素质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