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已经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利用科学实验,不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绪,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学生共同做好科学实验教学的课前准备
1.教师要充分准备,做好“下水实验”。
课前,教师要逐个逐项检查实验器材,只有在保证实验器材完好的前提下,才能有效保障实验的顺利与成功。
提倡教师在课前进行“下水实验”。要想确保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指导学生成功地开展科学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前,就应在器材室对课堂上要进行的实验做多次的预演或试验。要充分准备实验探究活动需要的材料,掌握实验需用的时间,预测实验中会出现的现象,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可以获得的证据或数据,以及可以推断出的结论等,从而做到对课堂教学了然于胸,游刃有余。
2.学生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部分实验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学校图书馆等渠道,尽量多地查找与实验相关的材料。教师还可以在实验之前,教学生学会观察、测量、排序、分类、预测、调查、制表等方法。(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前,熟悉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可以事先预测有可能将会发生的现象,做好实验计划,选择相应的实验方法,检查并准备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际,设计好实验记录单和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等。如在“不同的声音”一课的教学实验中,教师结合废物利用、环保的理念,要求学生事先分组准备制作小乐器“玻璃瓶水琴”“橡皮筋吉他”“钢条拇指钢琴”“水管排箫”的材料,同时设计一份实验记录表。在准备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他们依照教师的要求,准备了多种多样的废品材料,设计了不同风格的统计图表。这减轻了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的工作,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二、充分激发学生共同参与实验的兴趣
1.努力营造良好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营造好的教学情境如同“引力磁场”,吸引着学生步入充满疑问、积极思考与实验探究的科学世界。以“声音的产生”一课为例,教师故作神秘地让学生观察数个不透明的瓶子,在不开瓶条件下猜一猜装在瓶中的物体,以及物体的大概形状。同时让学生讲出猜测的依据,随后导入课文学习,这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鼓励大胆猜想,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与呵护。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与交流。在学生进行猜想后,请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如此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还让学生进一步交流了彼此猜想的思维方法,互相之间都有所启发。
三、进一步增强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1.实验目的性要明确。
实验前,教师需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让每个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实验上,让他们深入细致地实验、观察、记录。例如,在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时,为证明热空气上升的实验,无论是利用手感受蜡烛火焰不同位置的温度,还是加热简易天平一侧的纸杯,使之失去平衡,还是用燃烧的蜡烛让纸蛇转动,都是为了证明热空气会向上流动的道理。如果操作前实验目的不明确,学生就会仅停留于实验的过程与观察到的表面现象,只觉得“真有趣、真好玩”,却没有获得其背后蕴含的科学道理。
2.实验观察的任务要明确。
实验前,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教师还要依据实验的实际情况,提出详细的观察要求。如在教学“摆”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实验,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并记录:不同长度的摆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次数;摆锤重量不同、摆线长度相同的摆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次数;同一个摆在不同角度完成相同次数运动所需的时间。
3.科学实验要做到规范、严谨。
教师开展实验操作要严格按照实验规范的要求,特别是要注重科学实验过程中动作、语言的严谨性。如在教学弹簧秤的使用时,要学生懂得弹簧秤在进行测力前需要先调零,把指针对着零刻度线,还要知道实验用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值和测量范围;测力时要保持弹簧秤的中轴与力的作用线一致,指针不能与秤的外部接触;在读取数值时,视线要正对刻度面并与指针平行。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到,如果拉力超过弹簧秤的测量范围,挂钩码弹簧伸长后,不再还原,弹簧秤就会损坏。这些都有助于小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有序、高效。
科学课的学习以实验小组成员的合作为主,小组合作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成败,因此,组建团结协作的实验小组是至关重要的。在开学之初,教师就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让不同特长、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实验室中,学生要固定位置,以便于组长管理,同时方便教师开展小组间的检查评比。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明确分工,但为了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可以定时轮换分工。在实验中,要做到学生人人参与,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实验后,教师可以对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还可开展“小小科学家”“实验小能手”等评比,激励学生有序规范地开展实验操作。
四、激励学生开展好各类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学技能竞赛活动,开展观察实验、养殖、栽培等,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实践操作中,做到学以致用。
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予以正面评价。探究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要积极表扬;探究活动没有取得成效,教师也要对学生积极参与、敢于探究的精神予以必要的肯定。
课外探究活动是对课堂实验探究学习的积极有效补充。教师让学生在课后、在校外继续进行课堂上未完成或是不便实施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养蚕”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了养蚕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养蚕、蚂蚁、蚯蚓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养殖的乐趣,领略生命的神奇和伟大,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逐步养成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探究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实验教学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以上能力的发展与形成对于探究性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小学生基础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