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丰杰
【教学片段1】
……
师:看样子对《西游记》你们非常熟悉。下面,王老师就和大家来回味一下其中的精彩片段,好不好?(播放动画片《西游记》)
师:会唱吗?会唱就唱出来。
(生观看动画片,进一步了解孙悟空形象)
师:知道你们喜欢《西游记》。我想问问,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
生: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生: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惩恶扬善,有勇有谋。
生: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非常厉害,心地善良,能够降妖除魔,七十二变,一个跟斗就能翻过十万八千里。
生:我喜欢孙悟空的勇敢无畏,喜欢他的积极乐观、他的神通广大。
师:有不喜欢的吗?在这个作品里你不喜欢谁?
……
【赏析】新课导入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片、电视剧入手,学生的兴趣瞬间高涨起来,又因为对孙悟空的喜爱与熟识,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迅速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学生不知不觉就快乐轻松地走进了文本和人物,可谓水到渠成。本以为教师会就此进入教学中间环节,没想到王老师话锋一转,出人意料地问起“不喜欢谁”,初看,这似乎是“多此一举”的环节,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忽然明白了王老师的良苦用心:俗话说“辩论出真知”,只有在不断的争论和辨识中,才能对文本有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只有对文本人物产生分歧,才能诱导学生步步前进,深入剖析。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导入”环节掀起一阵小小的讨论高潮,既体现了课堂上“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又契合了快乐教育的本质意义,真是难能可贵。
【教学片段2】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生读课文原句)
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两个排比句。作者吴承恩在写石猴时,遣词造句非常讲究,里边有很多秘密。读一读,你还发现什么?
生: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
师:刚才的短句,三个字,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了。继续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这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发现前两个字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就像一副对子,我们来对对子。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
生:峰洞之中。
师:一起读。
生: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赏析】整堂课上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对词语进行理解,对已知知识进行拓展,在真心的赞扬和推进的对话中,连续用“发现—还能发现—还有发现—又发现”这一系列递进式词汇展现出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高度严谨的语言风格,同时又不让学生觉得乏味刻板,反而饶有兴趣地跟着教师去体会语言文字,感受文本语言的与众不同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初步形成自己的读书好习惯。
细观以上两个教学片段,王老师“欲擒故纵”式的导语设计和“推波助澜”式的提问方式,让笔者和所有上课的学生一样,体会到了不一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掩卷深思,可以快乐至上,可以沉默是金……教者不过是守护者,可以引导,可以跟随,但是不能逾越,更不能干涉。就像她自己说的一样:我的课堂,是孩子们的天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鲁泰洪山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