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
摘要:近年来,通过相关调研,笔者发现将发现法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却较少,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领域就更少。本文针对发现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证运用发现法教学在提升学生体育兴趣方面的重要意义。实证研究是在以笔者所在地区中学的实际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试验前后学生的体育兴趣情况。通过理论分析,笔者发现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法进行体育教学,可使得教学活动转变为独立认识的过程,不仅能达到教育要求,也能锻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发现法 体育教学 应用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29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我国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效果不佳的报道屡见不鲜,教育界的相关研究证实: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轻视体育课,对体育运动兴趣不高。另有研究表明,中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业任务加重,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越来越低。基于这一情况,中学体育教学方式革新应改变方向,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学界和相关健康专家的认同,专家认为应把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作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制定体育教学内容的第一原则,由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体育教学的效率。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新课标》也指出,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觉性,贯彻落实终身体育概念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个人体育习惯的培养及对其人生的影响上。具体来讲,学生在体育课中不仅可以学习到正确的锻炼技巧,也可以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从这个层面来讲,吸收先进教学方法,积极革新体育教学理念,对改善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发现教学法应运而生,实践结果证实,该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积极性,还在教授学生运动技能、改善学生体育态度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这逐渐引起了理论界、教育界的关注。已有相关调研结果表明,发现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但发现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实现过程,理论界还缺少专门的研究。本文旨在研究发现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发现法教学在提升学生兴趣过程中的作用,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实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发现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了提高本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实践性及操作性,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网等国内知名数据库对发现教学法的理论、实践研究等文献进行了检索、下载及研读。通过研究,获取了下列内容。
发现教学法理论概述: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现代启发式或问题教学法,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①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一)就倡导发现法,他认为发现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记住重要的信息,提出:“发现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是辅助和引导,学生能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教学的主线,这一过程是学生学习潜力开发的过程。”毛振明教授在他的著作《体育教学论》中也指出:发现法教学是一种探究法的应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中心,教学模式也摆脱了“倾泻式”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独立或者协作克服困难,通过自主的讨论、研究过程,收获知识。
发现教学法设计的四大原则:要想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主动发现而获得知识,教师必须遵循发现教学法设计的四大原则。一是教师必须将学习情境及教材性质解说得非常清楚;二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时必须配合学生习得经验,将所授教材做适当组织;三是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对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进行适当的安排;四是在教材的安排上,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
发现教学法的教学模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问题:教师在创设教学条件、环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假设:教师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方法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引导他们将已有的各种片断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比较正确的概念。
验证:用其他类似的事例来对照检验已获得的概念的正误,依靠进一步的定性分析使自己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
总结提高:引导学生对认知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过程做出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求得在后来的认知和发展中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②
2.差别分析法
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地区中学的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为实证研究的主体,采取差别分析的方法。
3.教学试验法
试验班(初中二年级一班)的体育教学中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对比班(初中二年级二班)继续沿用先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本研究分别从跑类、投掷类及跳跃类体育项目中选取了蹲踞式起跑、实心球、跨越式跳高加以教学试验。
蹲踞式起跑的发现法教学设计:
第一步:问题提出。准备活动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分好后,明确各小组的任务:运用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物理等相关知识,结合自己以往所经历的运动实践,讨论出适合自己的起跑姿势。同时,要在组内进行交流,说明出选择的依据。
第二步:进行假设。基于学习小组进行主题探究,通过实践进行组员间的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提供思考方向。
第三步:实践验证。将各小组总结出的起跑姿势逐一加以操练,通过对比引入正确动作技术。
第四步:总结提高。基于之前的三个环节,通过学生的实际练习体会,进行组间的总结,强化动作概念。
实心球的发现法教学设计:
第一步:问题提出。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实心球练习的目的,从而使学术对实心球练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如增加对实心球的控制能力,掌握实心球顺势发力的技术。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先不讲解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及重难点,而先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掷远”的问题去试。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在投掷时如何保持身体不歪斜,如何使实心球抛出抛物线结构?如何在抛出的一刻最大限度地发力?
第二步:进行假设。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动员假设。如当要求实心球可以以抛物线飞行,从物理学角度来设想,其所受力的三要素(受力方向、受力的大小以及受力点)与其重心位置和长轴方向将是一个怎样的力学关系?对于已经学习过物理学知识的中学生来说,他们马上可以联想到“哦,可能发力点需要借助腹部的力量,最好的作用点是球的左下方”。
第三步:假设检验。根据以上教学,提出假设后,教师让学生马上开展练习,结果是“果然如此”或者是“原来作用点在这个位置可以投出抛物线曲线啊”,从而来检验之前提出的假设。
第四步:总结提高。教师在学生练习投掷的过程中要积极给予指导和帮助,以保证其投掷姿势的准确和发力方向的正确性。如“触球是否是在左下方?”“是否用腰腹发力而不是单一的手臂发力?”
跨越式跳高的发现法教学设计:
第一步:提出问题。教师向学生进行跨越式跳高的动作示范,向学生讲述跨越式教学的动作要领。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跨越式跳高的练习。
第二步:进行假设。让学生之间互相比较谁的动作比较标准和规范?谁的动作存在哪些技术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第三步:假设验证。在教师的提示和帮助下,让学生对自己的动作规范性进行判断和评价,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找到如何改进自身动作的方法。
第四步:总结提高。学生互相讨论后,进一步让学生进行练习,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点评,评比正确的动作。然后,教师进一步向学生示范正确的动作,并由做的较好的同学带领大家做练习,加深对动作要领的印象。
4.问卷调查法
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结果,先后发放并收回问卷120份,覆盖两个班的全部学生。
5.数理统计法
所有数据均通过Excel-2013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试验前后学生兴趣调查
从表1中可获知,在调查开始前一班的分数只有75,大幅度低于与之相关的平均分数,结果自然是不达标。至此,可知晓一班学生在体育兴趣方面表现消极。随后的深入调查发现一班学生对待体育课存在抵触情绪。这是因为在刚进入初中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学习一些具体的运动技能,并且考核较为严格。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运动技能并不能带来快乐,即使是难度不大的跑步、跳绳等项目。由此,学生会感觉到在体育课上的学习十分辛苦。而那些相对对体育课存有好感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小学阶段就十分喜欢体育或运动。此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体育成绩要比平均水平高。由上述内容可得出,对体育课无反感的学生是因从小就构建起了学习体育的兴趣,此后这种兴趣一直存在。但这样的学生数量不是很多,只占到很小的比例。
从表1中还可以获知,二班的结果虽然高于一班,但是也没有达到所确定的平均标准,所以结果也并不理想。最终的结果就是:二班的结果也是非常不好。同时,经过对这两个不同班级进行T检验,发现两班完全符合试验展开的要求,试验结果能够做到可靠、有效。
依照表中的结果对二班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的大部分人提出:他们十分讨厌上体育课。至于原因多是上课时教师会提出一些要求,但又教授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常识,只是提供适量的器材。因此,有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感到索然无味。而对于那些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由与之前的正好相左,教师给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轻松与快乐。
表1 试验开始前一、二班的测试分数对比
上面两个不同的调查结果显示,二班学生明显要比一班学生兴趣更高,原因在于二班学生所接触到的灵活式体育教学可更好地满足自身获得自由的愿望。然而,这种毫无规矩与限制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增强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热情。同时,不能在课堂上获得知识与技能,就等同于没有上课,体育课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二)教学实践后的教学效果
测试结果数据显示,试验班的平均分数大幅度提高。由此可以得出,“发现法”对于提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十分理想。正如表2中所体现的数据差异性,表明“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后,学生整体的体育兴趣提升速率加快。
表2 试验后的两班体育兴趣步幅度的对照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各项指标的调查与测试,笔者认为试验班在多个方面全面超越此前所设定的对照班级,且一班取得的成绩比二班要好。在使用“发现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后,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参与转为主动了解体育,并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直至发生态度上的根本转变。他们能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竞争意识。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
1.运用发现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信
在使用“发现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困扰他们自身的问题。此时,每个人所拥有的独特能力得到展现,对于认识自身能力与后续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某些优点、天赋在得到授课教师的称赞后,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对于这点,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场景来实现。项目名称为高空断桥,该项目旨在让学生建立起自信,促进自身发展。在项目将要进行的伊始,教师可以举例说明一些相关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念。随后,在课堂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做出类似于前面阻碍而后面还有危险将要到来的情境,之后利用条件设置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认同跨过阻碍。这里的阻碍可以选择河流,河宽可设为1米多。当确认要跨越障碍后,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来讨论、分析。直至最后,班级有差不多30%的学生完成挑战,战胜了自我。如此,这群成功者就树立了强大的自信,而全体学生对于课堂印象朝向了更好的方面发展。
2.运用发现法教学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解运动动作的时候会直接演示,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时间一长,僵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及教学效果。而在采用“发现法”后,学生对于教师所给出的技术动作有了足够多的时间来思考、分析,并能和学生在一起讨论。如此以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不断提升,学习热情也随着高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表意见,与大家形成高效的互动,是“发现法”的最大优势。如在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需要只遵循教师所示范的动作来执行,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与观点。学生从中感受到乐趣后,不仅学习兴趣能够提升上来,创造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运用发现法教学有利于缓解消极情绪
在“发现法”投入应用之前,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一方面是感觉上课无聊,另一方面是觉得身心俱疲。在采用“发现法”之后,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彻底搬出课堂,取而代之的是自由、自主、开放的氛围。此时,学生开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在获得愉快体验后改变以往的观念,将体育教学活动视为生动、快乐、有益健康的教学行为。
4.运用发现法教学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
“发现法”鼓励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则可以将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分组,并要求他们在单位范围内展开自由的讨论、分析。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巩固以往所形成的友谊。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此时的讨论组就是一个团队,因此也可以视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举一个简单的实用案例: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的人数都是6人,把篮球放在一个人的肩膀上来投篮,要想完成这项行动,必然需要团队的紧密配合,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讨论,设定好详细方案,之后分配合适的人员。最终,由组内的组长来敲定最终的解决方案。这样,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就能得到极大的锻炼与增强。
(二)建议
1.要立足需要坚持原则
发现法原则的实际是精讲多练,即教师本身不充当学生的拐棍而是给学生提供攀登顶峰的绳索,学生要抓住这绳索,自己去选择、判断、发现正确的道路。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目的,符合实际,与学生智力的偿试和广度相适应,且随着技术动作的结构和学习程度而不断深入。对于发现法原则运用效果评定,体育教学及训练主要以所要求的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及对之理论根据和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序而定。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训练确实有独道之处,但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之。如体操武术的技术就根本无法发现,因此发现法较适应那些学者有所见闻而又不易一下做好和技术难度较大的一些项目,这样才有可能去发现,有机会去发现。
2.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
教师在运用发现法教学时,应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时间的可控性、有效性。学生发现、讨论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之内,以确保有更多的时间完成实践训练。课堂教学不应本末倒置,不仅让学生寻找答案,更应体验实践,了解为何是这个答案。实践证明,唯有亲身经历,学生才能明了体育动作的规范性同随意性动作的区别,进而加深对动作技能的了解,规范体育动作,巩固学习成果。
3.教师应做好课堂管理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运用发现法教学时应做好课堂管理,强化纪律性、规范性,防范学生出小差、做其他事情。由于发现教学法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权利,必然会由于权力过大引发学生的肆意而为,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发现时间,玩、说话、打闹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好纪律管理,防范于未然,实行规范性管理,加强学生自觉性。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导向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强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错误观点时,教师不应直接反驳,而应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观点的错误性。倘若一味的批评,必然导致学生参与性不强。这种引导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树立学生自信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综述所述,发现教学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它不是简单地把授课内容讲解给学生,而是通过设定情节、提出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继而收获知识。这样教学,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既可以把教学内容更加深刻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技巧与方法,还能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乐在其中,真正实现“懂”“会”“乐”在教学中的统一,收到多重效果。
注释:
①曲大富.教育百科全书(第3卷)[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9.2:292.
②蒋立兵、易名农主编,齐芳、崔海亭副主编,孙萍、茅洁、王倩等编.现代体育教育技术[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12:35.
参考文献:
[1]翁凤瑜,张凯,章朝辉.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课教学中试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
[2]王春来,殷红,杨冰.美国体育教学模式文献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2).
[3]蔡士凯.基于3种学习方式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
[4]韩龙淑.当前教学模式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5]姚继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实施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
[6]康洁.谈体育发现法的教学程序与运用技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7).
[7]史冬博.发现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0(3).
[8]贾游信喜,涂攀,白应彬.发现式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华章,2011,(18).
[9]克斌.论双层发现法在体育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版,2008,(10).
[10]冯跃娟.浅谈“发现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
[11]陈志英.从自我效能感的视域看学习动机的激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5).
[12]宋婷,陈芸.探究学习的评价原则[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