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学英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要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需要“原理”课教师从课程特点入手,找准切入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把握三点基本内容、做到三个结合,才能提高党的十八大精神进“原理”课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03-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怎样将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生动地引入高校“原理”课,使党的十八大精神进学生头脑,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本文从党的十八大精神进“原理”课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谈一点自己的思考,算是抛砖引玉。
一、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深入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的原则
要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首先需要“原理”课教师扎扎实实地学习十八大报告,全面深刻地领会和认同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作为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原理”课教师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领悟程度、师德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的关键因素。只有“原理”课教师全面准确、深入掌握党的十八大精神内容,把自己打造成十八大精神的行家,在课堂上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把十八大精神讲活讲透,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真正产生兴趣。只有“原理”课教师深刻领会和认同党的十八大精神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充满自信,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宣讲十八大精神,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鼓舞。
(二)遵循学科特点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方方面面。报告中的一些新的概括和表述,是中国共产党通过科学总结过去经验、清晰构想社会未来发展和全面战略部署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与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相关性。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面临着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任务。但是,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不注意学科特点,不约而同地把十八大报告内容直接拿来讲,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教学内容重叠,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抵触心理。所以,遵循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相比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原理”课课堂教授的是最具概括性和抽象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而,党的十八精神大进“原理”课,就不能停留在对党的十八大内容的直接表述上,而是要做好引申和追根溯源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大内容的新概括、新表述、新提法背后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厘清十八大报告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原理之间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领会十八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实现从报告到精神、从精神到原理的提升,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中渗透十八大精神。
(三)积极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原则
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知识的分享和观点的交流。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内容涉及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需要学生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信、行”,使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原则。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呢?这就对“原理”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够在课堂上深入细致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前不仅要认真备教案备讲稿,还要备学生,即在课前多方面了解学生。
一是要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据笔者所在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情况看,文科和理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明显不同的。同是文科学生,新闻、艺术和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有差别。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也会有差别,所以教师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和知识结构,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和课中通过问卷、对话以及观察研究等各种方法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最困惑的问题,并从这些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三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崇尚自由、追求个性是这个时代的青年的特点。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与学生分享知识共同成长的良师益友。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平等对待学生,允许学生表达不同观点,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从而赢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实现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的转变,最终提升教学效果。
二、把握三点基本内容
根据2013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精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原理 ”课,一定要“要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深入领会十八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力求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基本观点和当代价值”。具体来说,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递一个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所做的历史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特殊性与普遍性、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保证国家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原理”课的课堂上,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个方向,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背后所蕴含的普遍原理,鼓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具体讲解时,可以结合教材第一章和第六章内容。比如,在第一章唯物辩证法部分,可以结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秉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产物。对于“特色”这一概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厘清特色与特点的关系,要使学生认识到“特色”不等同于“特点”。“特色”应该是基于普遍性原理之上的特殊优点的集中表现。所谓“中国特色”也不是简单的“中国特点”,而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优势。
在第六章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部分,可以把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位一体理论补充到课堂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位一体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的思想结晶,也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理论方面对全人类做出的新贡献。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整体角度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之所取得各项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全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里,可以借助大量的真实数据和案例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进而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全面深切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真正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贯彻一个正确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既符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又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再一次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其要义之一就是要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具体来说,需要“原理”课教师站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高度,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比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教师可以在讲解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理论时,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引申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社会发展本质的探索和认识的过程,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科学发展在当今的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讲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时,教师可以结合第一章“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和第三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结合第三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指明社会发展需要依靠群众,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群众,因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足点;结合第一章“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等原理,分析中央与地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国内和国际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普遍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等对于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三)弘扬一种主旋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方面的倡导,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又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追求。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成为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课堂的重要内容。
“原理”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为什么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例如,在讲第二章“真理与价值”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入手,帮助学生认识“价值是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既坚持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价值观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历史性和多维性,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常常会产生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价值评价缺乏客观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以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是最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基础,通过凝练和总结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价值追求所形成的一套全社会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是大学生改造自我、完善人格的重要理论武器。
在讲为什么要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结合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这个国家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因素,也是维护这个国家健康持续发展的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只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强大的感召力,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
三、做到三个结合
(一)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结合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助推学生思想的成长及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所以“原理”课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只管课堂教学,不顾学生真实思想的做法,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生活上的困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聊天、交友、阅读、购物、游戏等虚拟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将网络作为收集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博、班级QQ建构虚拟课堂,将对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一是网络虚拟空间可以传输和储存大量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开阔学生思想视野,弥补课堂信息量的不足;二是网络虚拟空间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极大地延展了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缓解了“原理”课学时的不足;三是网络虚拟平台能够传输和播放音视频资料,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的方式下完成教育目标;四是在网络虚拟空间,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即时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适度地进行教育引导。当然,“原理”课教师也要意识到,虚拟课堂只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并不能取代课堂教学,二者必须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二)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精神进“原理”课,不是单纯的知识的学习,而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是知、信、行的统一。要使党的十八大精神内容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并发挥作用,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感知理论、领悟精神、印证价值,所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实践教育。一是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教育。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实践平台,通过组织“最美大学生” “最美寝室” “我是环保达人”等评选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校园氛围,使学生主动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友善待人、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公民。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安排学生组成实践小组,在学校和社区进行形式多样的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活动和为弱势家庭送温暖活动,有意识地传播主流价值和思想。通过宣传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使学生在为社会做贡献的活动中,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增强自身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引导学生客观地、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正确分析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考试与考查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精神进“原理”课堂的根本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达到“化理论为方法”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大学生认同并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达到“化理论为德性”的目的,即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信、行的统一。要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为,就不能只是单靠出张试卷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核,而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这需要将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手段结合起来。
传统的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办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情况,它并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反而使学生陷入考前死记硬背,一味押题、做题的怪圈,而不关心知识的运用和价值观的养成。考查不同于考试,它以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发言、实践作业等为考核内容,重在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方法、基本立场、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将传统的考试方法和考查方法结合起来,不仅能更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更体现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Z].教社科司函[2013]26号.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3]本书编辑组.十八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杨光.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
[5]刘华政,胡吉红.坚守阵地担责任 多措并举求实效——谈党的十八大精神如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J].中国报业,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