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感知 启迪感悟

2016-05-30 10:48朱延桂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感悟感官阅读教学

朱延桂

【摘要】“感悟”,是新课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是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感悟,在品读赏析中加深感悟,在激发想象中促进感悟,在质疑讨论中强化感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感官 感悟

“感悟”是新课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不仅包括浅层意义上的分析理解体验,还包括对语言内涵和形式的深层理解和体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这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审美观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学中极具活力的因素,“感悟”,就是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同时,还能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予以重视,要以促进学生全面感知、体验教材为起点,通过赏析品读、启发想象、讨论争执等阶段,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调动感官,启迪感悟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全面感知、体验教材是阅读教学中启迪学生感悟的首要途径。

感悟,首先是有所感。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变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丰富场景,这是启迪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教学《月光曲》一课,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聆听美妙的音乐,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画面与情感,这是“感”;获得感性体验后,和学生一起品读文字,让文字所描写的场景和学生的感受形成共鸣,产生碰撞,这是“悟”。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过孔隙”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游客过孔隙,当学生说准备好后,教师问学生自己是怎么躺的;在音乐声中开船后,让学生说船在孔隙中慢慢移动的感觉,问学生能不能动,为什么不能动,又请他假想要是把肩背稍微抬起一点、要是把腿稍微抬起一点、要是把臀部稍微抬起一点等情况将会有什么感受。

总之,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放进文字中去阅读,充分利用眼、耳、心等多种感官,用自我的体验,对文本的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都进行一番感悟。“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积累,更是“感”的升华与迸发。

二、品读赏析,加深感悟

作为读者,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或多或少地渗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审美体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需要接纳阅读教学中这种“见仁见智”的现象,让阅读更具个性化。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品读赏析”要求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全身心感受品味语言文字、体察作者内心、触动学生心灵。

品读与赏析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品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赏析,而赏析关键的、精彩的语句,又有助于朗读表达的准确与传神。品读,是一种理解感悟的过程,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也可以是个体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品味感悟,还把自己的感悟外化为有声有色的语言表达出来。赏析则是一种感悟,有对文本意境美的领略,也有对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节奏美的体会。

比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第四自然段写古寺的前两句话时,教师出示内容,指名朗读,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从“到处是灰尘”“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等地方,体会这座古寺的外部环境描写。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正是这样的自读、自悟,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加深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积淀了语感。

三、激发想象,促进感悟

理解能够再现形象美,想象则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语言文字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或通过表象重组,这样才能获得丰富而且真切的感悟。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让学生在文本空白处放飞想象,融入角色,从而与文字产生心灵的共鸣,获得真正的情感体悟。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会最大限度地留下时间和空间,巧妙设置“布白”艺术,促成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资讯“增值”。

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句时,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教师根据诗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的特点,在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后,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把学生带入诗的情境,用三个具体问题去激发学生想象:一、烟花三月的长江有着怎样的美景?你注意到了吗?二、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三、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经过教师这么一点拨,送别的情景就浮现在学生的眼前,他们就是诗人李白,就在黄鹤楼上,就在送别好友孟浩然。于是,学生提笔写下了当时的意境:“我站在岸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淌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流向远方。朋友啊,我们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才能相见?滔滔的江水啊,你能带去我对朋友的不舍和思念吗?”可见,抓住一个情景,以此作为感悟点,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将感悟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而这一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四、质疑讨论,强化感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质疑、问难是人们思维发展的动力。感悟是具有极强的个体色彩,并与人的内在生命活动有着密切关联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大胆、科学的质疑,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要善于接纳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哪怕那些感悟不可理喻或异想天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讨论,帮助他们寻找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

比如,教学《第八次》一文时,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请学生提出质疑,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看到蜘蛛结网到第七次才成功后,他还会战第八次吗?”很显然,这名学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布鲁斯王子成功的原因。教师顺势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终他们都明白了:王子是被蜘蛛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重新树立了信心,才取得了成功,而不在于究竟是第七次还是第八次。在质疑问难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语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

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收获的。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应贯穿于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整个实践过程中,这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体终身的全面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体验,持之以恒地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而增强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永正与五重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白黎静.阅读教学须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J].小学语文教学,2012(8).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感悟感官阅读教学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