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古典文学作品中渗透“原型意象”的教学策略

2016-05-30 10:48王蓉蓉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王蓉蓉

【摘要】在小学“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原型意象”,让学生在探其奥妙、察其精微的过程中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体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策略:捕捉原型意象,欣赏语言之美;围绕神话故事,领略原型意象,感悟文本之意;开展小课题研究,探究原型意象,体味文化之妙。

【关键词】古典文学作品 原型意象 教学策略

人类的精神是有遗迹的,这就是原型。原型又称原始意象,它是精神的文物,是人类的“种族记忆”。[1]文学理论家弗莱认为“原型”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些最基本的因素,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因而反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2]

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唐诗宋词、经文典故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智慧的结晶,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其中的原型意象以象征的形式展示着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历史,凝聚着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心灵震动。在小学“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原型意象”,让学生在探其奥妙、察其精微的过程中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体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一、捕捉原型意象,欣赏语言之美

古诗词中的意象有两种:一种是纯自然的物象,一种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人为创造的物象,前者如夕阳明月、碧水青山、秋雨春风等,后者如夜火孤灯、荒村古道、田园老屋等等。[3]意象“可以是视觉的,可以是听觉的”。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些物象,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理解,体会这些物象的远古意味以及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探究中欣赏语言之精妙。

(1)品味自然物象,感受文本意境

循环往复的自然的变化不是简单、机械地轮回,它有着非凡的意义。自然的景色,如辉煌的日出、莽莽的森林等等,触发原始人类原始的情思,复杂的情感凝结成独特的文化情结。经过文化的象征,它们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上升为艺术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带领学生领略这些自然物象,体会其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意义,感受原型意象丰富的象征意蕴。

《春夜喜雨》用极有表现力的语句和物象,表现了诗人对春雨无私奉献品质的赞美。雨是富含原型意味的古典意象。教学伊始,我介绍了原始祈雨祭雨的恢弘场面,对雨的祈求以及雨神的崇拜,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对雨有了不同的理解。教学中在玩味“潜”、“润”的基础上,我适时告诉学生这首诗脍炙人口,除了表达手法上的精湛技巧外,更在于它暗含了积存在人们心中的原始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喜雨模式的意象原型。学生在不断吟诵、比较中概括出喜雨的原型特征:适时而至,无私润物。在古典文学中,雨的意象常同青山、江湖、楼阁、夕阳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力更为丰富。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拨动了我们的心弦,这正是表现着原型意象融贯古今的震撼力量。在古今对比中,学生对雨的认识也更为深入,他们对雨的探知热情更为高涨。

(2)亲近文明物象,把握情感基调

从时间意义上说,自然的物象要比人类创造的文明物象久远得多,但文明物象也同自然物象一样随着人类的历史循环往复,发生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并不断地积淀于人类的心灵世界。[4]钟声正是属于人类文明史创造的原始意象。

《枫桥夜泊》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学生对这首诗早已熟读成诵,从课文的插图以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并不是难事。为此,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指导课前的预习上,在钟声上做文章。课前,我就组织学生围绕钟提出疑问,分别从钟的发展历史,钟的种类,钟的应用,钟与诗几个方面搜集资料。课堂上,在领略整首诗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钟声意向进行多角度认识,为学生打开新的视野。钟经历竹制、陶制再到铜制几个发展阶段,是青铜文明的结晶。从先秦两汉黄钟大吕深融高古,钟声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文化、外交、宗教、礼仪等社会生活,直至唐代钟与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唐诗的钟声总是响在寂静的夜里,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可以看出。加拿大学者弗莱把夜——冬天——毁灭列入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但是唐诗中的黑夜由于有了钟声意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反复吟诵。原先一致认为诗中充满的无限忧愁的情感得以突破,原来,正是由于有了钟声,夜所昭示的就不是死亡与毁灭,而是希望与获救。抓住这一点,继续引导学生诵读,体会钟声空间的表现力。很多学生认为钟声已经穿越了时空,越来越悠远浩渺。透过钟声,我们听到的钟声已经不是物理性的撞击,它带给学生的是扣人心弦的艺术乐章的奏鸣。

古代诗歌内涵丰富,呈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教师要避免空泛的非文学分析,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原型意象,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意象的递相沿袭性特征,对诗歌意象的个体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对诗歌的群体性特征即共性进行概括,为学习古代诗歌寻求突破口,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

二、围绕神话故事,领略原型意象,感悟文本之义

古代神话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5]远古时代产生的神话,能传到今天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就是能见到的这些神话,往往歧义百出,令人无所适从,不知相信哪一种说法好。因此,我们在教学神话故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寻神话的原型意象,理解它深刻的意蕴,才能不迷失方向,并且将它重新复原。

(1)紧扣神话,寻找神话中的原型意象,解密语言真相

神话教学要紧紧围绕它的故事性,运用讲故事、复述课文的方法,并对学生的表现展开评论,在一系列活动中加深对神话故事的感知,并着力引导学生去寻找神话中的原型意象,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将学习引向深入。神话中的原型意象是那些数量有限但反复被复制和组合在不同故事中的母题,它在历史传承中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和顽强的继承性。[6]

《开天辟地》这篇神话想象奇特,塑造了盘古这一伟大的形象,赞美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课堂上,带领学生通读全篇把握文章脉络,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寻找故事的线索,在复述中鼓励学生运用文本中有生命力的词语,将神话故事进行生动地讲述,并可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神话故事的学习,在感知传统文化基础上,关键要让学生热爱神话,思考神话,并试着创造神话。教师要善于引导,抛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心理。创世大神盘古是最为古老的原型意象。盘古是“宇宙卵”的原型,可以搜集有关“宇宙卵”的创世神话,去《山海经》中了解“卵民国”。人类因卵而生这一原型神意象早已成为一种民族心理,以文化积淀的方式薪火相传着。盘古这一意象的另一原型就是尸化万物,即盘古死后,其尸体的各个部分化作了天地间的自然万物,这一原型神意象体现了远古先民对英雄创世崇拜的民族心理。无论是大神尸身化万物,还是老虎、犀牛、牛尸身化万物,经过历史文化的积淀、发展,最终都置换并凝聚为盘古尸身化万物这一我国远古创世大神意象的原型,成为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心理结构与思维特性。从神话中去追寻民族文化的“根”,学生的视野被打开了,思维被激活了,神话的神奇、美丽,深深地吸引着、影响着他们。

(2)借助原型意象,通过探寻古今意义变化,探寻内在意蕴

神话中的原型意象,在历史流传过程中可以组合入不同的故事,附着在不同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只要借助原型意象,就能看清它形象的演化踪迹,通过古今意义的变化,探寻内在意蕴,加深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对民族文化心理的生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嫦娥奔月》这篇课文意境优美,情节动人,人物形象突出。教学这篇课文时,抓住文本语言品析,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体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带领学生尝试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嫦娥奔月神话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没有倾向性的故事梗概——嫦娥窃药奔月,独居月宫,流年空度。[7]这一母题,在民间文化这个大熔炉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发展着、创造着。我带领学生一起品析四大著名神话(《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比较神话中人物形象的发展与变化,探寻这个神话的母题,并且收集这个神话故事的其他版本:逢蒙盗药说,天帝惩罚说,绣锦印月说。特别是对嫦娥这一形象的追溯,不仅加深了认识,还引起了内心的触动。经过比对,嫦娥实际上就是女娲。女娲到嫦娥的变化,不单在语音上,从女娲到帝俊三位妻子到月中嫦娥,可以看出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发展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写照。[8]围绕这一原型,嫦娥形象也随之不断地更新。从汉代的嫦娥奔月画像石、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到当代科技前沿探月的嫦娥工程,嫦娥已成了人类突破种种束缚,渴望自由与永恒的象征,飞天、奔月意象也已成为中国人心象的一部分,构成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9]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是民族的、立体的、深沉的、饱满的,它为我们掌握神话,细致分析神话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解读的方法。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探究原型意象,体味文化之妙

原型意象可以是题材、形象、人物等,常出现在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中。它作为基本的艺术细胞,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学意象的链条。我们要注重对一个个文化意象的探寻,选择那些带有母体色彩以及民族文化烙印的文化“意象”作为专题进行小课题研究,带领儿童探究它的深邃,欣赏它的美丽, 想象它的奇妙。

(1)古诗词中的原型意象小课题研究

原型意象小课题研究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许多原型意象主题集中在一起,可以成为一个课题研究群。教师要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注意不同的学段,以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主题。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根据不同的学段制定层级目标,有的放矢展开探究。

比如“森林”意象主题,儿童在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日中林影直,风静鸟声圆”的诗歌赏析中,感受物我浑融,天人合一的意境。接着可让学生围绕:森林——人类的原始家园,森林的古老神话——保卫金枝,森林和伊甸园;戏剧中的森林背景,森林审美意境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感受森林意象的魅力,体会森林意象文化的丰厚和所寄予的情思,激起学生对远古家园的思索。由“物象”的认识慢慢到“意象”的领悟,探寻意象原型,触摸文化的原乡,感悟意象原型神奇的魅力。

(2)神话故事中的原型意象小课题研究

神话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是他们生活和思想的历史见证。我们欣赏和探讨着古代神话,就是要从中再现远古社会的生活场景,追溯祖先的足迹,吸取最远古的意味,传承特有的民族文化精神。我们可结合神话的分类,对神话进行系统归类,结合近现代的神话学研究成果,通过寻找神话中的原型意象,找寻埋藏着的与自己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神话及其原型,让学生在搜集神话故事中,对原型意象增加了解。

比如中国神话中一个常见母题——“蛋生儿”,即人从蛋中生出。“蛋生儿”母题就像一个遗传基因,屡屡出现在中国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文人的创作之中,附着于不同的主人公身上。可以让学生收集、阅读、研究后稷诞生的故事,朝鲜族祖先朱蒙的传说,《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出生,电视动画片《天书传奇》中的主人公“蛋生”到孙悟空石生(可以看做变种),这些带有鲜明特色的神话母题,使阅读充满乐趣,并帮助学生将杂乱的神话故事理清思路,加深认识,为学生游览神话这座迷宫提供了指引作用,相信随着探究深入,这些母题也将被学生们复制,并编入自己的创作故事中。

寻根的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人类的寻根意识也会越强烈越自觉。古典文学中的原型意象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它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就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它们成了我们精神的源泉,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内涵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承、研究并发扬光大。在小学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原型意象,会给我们的语文学习带来新的体验、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傅道彬.《晚唐钟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喻琴.《隐喻·原型·文化:诺斯洛普·弗莱的文本思想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3][6]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M].三联书店版,1994.

[4]徐育新(译).《金枝》[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5]夏征农,陈至立编.辞海(2009年版缩印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7][8][9]赵丹.《嫦娥母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