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2016-05-30 09:35游亚
科教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

游亚

摘 要 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但关于教育信息化是否可能导致新的不公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论。因此,本文就信息化能否促进基础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认为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过程参与的公平,不过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采取各种政策配套措施加以应对。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4.071

Abstract Promoting equality in education through informatization has been a vital route to carry out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but there has also been more and more debate on whether informatization could lead to new inequality. this paper conducts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issue mentioned abo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an promote equal opportunity to access to schools and involve into educational process, However, there appear many new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ctualizing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hich hinder the realization of fairness in basic education.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problems have been put forward finally.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equality in educ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1 现象: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透析

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长期坚持“效率优先”原则,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使得社会不公平现象层出不穷,尤为突出的是教育不公平现象,其中,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既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直接表现和现实反映,也是加剧区域间经济和社会差别的重要原因,导致了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积极制定和实施各种方针政策,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限于各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基础教育公平问题依然严重,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不公平的“重灾区”。面对这些存在已久的难题,决策者们已然发现了一剂良药——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我国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但关于教育信息化是否可能导致新的不公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论,因此,本文就信息化能否促进基础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2 问题:教育信息化能否促进基础教育公平

2.1 信息技术——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使得许多促进教育公平的教学方式得以实现,①其作用机制具体展现为教育公平的两个层面。

2.1.1 入学机会公平

入学机会公平是基础教育公平的底线,为了跨越这条底线,我国一直在大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就学机会公平的问题,探索了增开校车、送教下乡、送教上门等各种方式。②虽然学生是有了上学的形式,但教学资源和知识的获取得不到系统的保障,导致很多地区的教学质量不达标。地理环境的约束和优质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传统措施很难从本质上解决“上学难”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偏远山区的学生也能得到重点学校教师的教导,这就使得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时,由于信息技术高效率传播的本质和数字化资源低成本可复制的特性,就长期而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远低于传统途径。因此,信息技术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妥善解决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为教育起点公平的实现提供了质的保证。

2.1.2 教育过程参与公平

教育过程参与公平关注的是每位学生是否有公平的机会参与课堂表达、教师互动等教学过程,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个性化的参与机会。而在传统基础教育“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基础教育过程的严重失衡。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基础教育中“教”与“学”的限制,“学生”可以从多方及时地寻求问题解决办法,扮演“教师”角色的个体即可以是自己学校的老师也可以是其他任何能够给予支持的解答者。同样教师也可以既是寻找解决办法的“学生”,也可以是对任何人给予建议的“教师”,这将有益于提升基础教育总体的教学质量,降低个体间教学资源配置的差距。③

2.2 信息技术在实现基础教育公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十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特别是近十年的高速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但就其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方面而言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去反思,客观分析已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2.2.1 观念问题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是未成年,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因此,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先进的教学理念(例如自主学习理念和探究式学习理念等)已经被老师和家长广泛认可和接受,同时对于新事物的包容性也较强。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信息技术能更好地融入到基础教育教学中,优势逐渐凸显。

但是,在一些较为封闭的内陆城乡或山区,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学生只要课堂上学好课本知识、课后做好家庭作业就足够,而信息技术对此产生的作用较小,尤其是那些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化项目更是避而远之;对于一些老师而言,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极大地弱化老师的教学地位,特别是信息素养较低的教师,为了自我利益本能地对信息技术产生排斥心理。由此可见,这种由观念差异引起的信息技术融合差异,必将从主观上扩大地域间基础教育不平等的现象。除此之外,信息安全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也将影响到个人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并最终影响到对教育信息化的接受程度。

2.2.2 信息素养问题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是决定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成效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由于基础教育经费的总体不足,导致国家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将大部分资金投入硬件设施建设,而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投入过少,使得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基础教育本来就很薄弱的内陆地区。目前,内陆地区基础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可以从多个指标反映出来,具体可以归为三类:一是教师的信息意识淡薄;二是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有限;三是教师的信息道德缺失。

与此同时,家长信息素养水平也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水平较高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在耳濡目染间日益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而水平较低的家长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了解信息世界,反而有可能将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错误观念灌输给孩子,阻碍他们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3 措施:多方无边界合作

信息化作为目前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对改善教育不公平现象有着巨大的潜能,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满盘皆输。而基础教育公平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这就客观上要求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各个相关部门和个体能够打破物理界限、通力合作共同促成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公平。

3.1 健全信息技术培训体系

教师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在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建立系统化的师生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就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培训体系应该根据培训者的信息水平差异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类别差异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技术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两个方面,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信息设备的有效使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综合素质培训主要是培养师生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例如创新素质、信息道德。除此之外,家长的信息素养水平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和辅导也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必须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它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配合,具体措施可以从建立区域信息服务中心开始,城镇以社区为单位、农村以村为单位,每个中心配备专业的辅导人员以及教学设备,为信息素养不达标的居民制定差异化的课程,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不断健全信息技术培训体系。

3.2 完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规范信息使用行为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益于引导各区域、各学校更积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同时,它还是政府部门的决策依据、信息化建设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过程中它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④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并且评价对象过于单一,导致不能全面地评测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掩盖了区域、学校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真实差距。在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加入有关信息素养以及资源共享程度的测算指标,从目前的生机比、校园网覆盖率、硬件信息设备数量等统计指标,进一步拓展到学校或部门间教育资源共享程度和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等项目指标,构建一个从教育整体到学校个体的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从教育整体上看,教育信息化项目的确立和实施、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等能否有效地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服务,是否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应该成为衡量信息化成效的重要评价指标。从学校个体上看,除了对信息装备数量、质量、使用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将教学资源的共享使用情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以及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信息素养水平等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注释

① Kop, R.“The challenges to connectivist learning on open online networks: learning experiences during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2 (3), 2011.

② 王美,徐光涛,任友群.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一剂良药抑或一把双刃剑[J].全球教育展望,2014(2).

③ 庞颖,吴锦程. MOOC:高等教育公平进程中的新元素[J].当代继续教育,2014(10).

④ 陈耀华,陈琳.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