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荟
摘 要: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学生对政治表现出绝对冷漠和相对冷漠两种情形,主要是受传统政治文化、经济条件和现实压力的影响。应正确认识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并从强化责任意识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出发,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政治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冷漠;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3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政治关注的渠道越来越多,政治参与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不关心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热点”事件,也不关心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新变化,更不关心国家与世界的“交往”。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重视,探讨和研究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原因和有效的改善方法。
一、 大学生政治冷漠的界定
政治冷漠也可被称之为政治冷淡,属于政治心理学或者政治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公民对民主政治活动的冷淡和对社会公共管理事务退避的心理倾向,进一步说它还是对政治参与的疏远和逃避政治心理并且外化为相应的政治行为[1]。
大学生政治冷漠主要包括两种情形,即绝对冷漠和相对冷漠。这两种情形的共同特点是大学生出于国家、社会或个人原因,采取冷淡、漠视的政治态度对待政治问题,政治参与意愿不高,政治参与活动表现出不作为;不同点是绝对冷漠在态度和行为上体现出对政治的抵抗、冷漠,而相对冷漠只在行为上表现出消极和缺乏实际行动。
二、 大学生政治冷漠的现实原因
1.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我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与我国古代长期封建专制统治历史相对应的是传统顺从型政治文化[2]。
这种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一切政治决策、政治生活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皇权,为了加强中央的政治权利,地方和基层的政治参与形式主要是对中央的意志加以贯彻和实施,不允许有独立的政治主张,甚至很少能独立进行政治决策。普通群众则成为顺民、臣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唯有顺从,既不允许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生活,更谈不上对高层政治决策系统的运作发挥影响。
长期被动的政治生活,降低了普通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普通民众的政治自主意识逐渐萎缩。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七十周年,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才刚刚起步,传统政治文化长期的渗透和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消除。
2.经济条件的限制
利益是调动人积极性最有效的东西,当人们的活动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或该活动不能给他带来收益报酬时,人们宁愿选择不参加这一活动[3]。良好的经济基础可以促进群众的政治参与,通常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群众政治参与的程度也越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完成学业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可以用来支配的社会活动时间不多,难以挣到较多的生活费。他们学费和生活费主要还是来源于父母。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大学生无法将自己的需求和国家的发展对应起来,无法将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一致起来,容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错误地认为国家的政治举措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政治冷漠。
3.现实的压力
近年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又正值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势下,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人都把目光聚焦在就业问题上。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没有富余的精力参与政治生活,普遍产生“政治参与是就业后才需要关注”的想法。
为了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考研,上考研辅导班、考研复习,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体,另一部分大学生忙于会计、营养师、计算机、小语种等实用技能,无暇关注时政新闻,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奔波于各个公司、企业的兼职、实习和招聘中,希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对他们政治参与似乎是别人的事情。
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 改善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几点思考
1.强化责任意识
政治冷淡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大学生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过分强调,而对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现实的责任有所忽略。明朝学者顾宪成用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劝勉当时的读书人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到“读书不忘救国”。现如今,为了改善大学生政治冷淡现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将大学生的学业、就业问题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大学生切实领会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促使大学生关心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变革,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培养大学生积极进行政治参与的良好习惯,推进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提高我国政治建设水平。
2.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变以往空洞、单调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将新鲜、生动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纳入思想教育体系中去。从大学生关心和热议的话题,如就业问题、房价问题、二胎政策、延长退休等出发,引导大学生对相关的国家政策和制度进行思考,使他们的目光走出家庭、学校构建的小天地,走入社会生活的大环境。同时不断探索实践教育的新内涵和新形势,通过校内校外的社会实践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翟鸿强.当代我国公民政治冷漠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张挺.大学生政治冷漠的表现、成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14,8:105-108.
[3]苏宏章.利益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