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敏
[摘 要]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是中国妇女参政的创举之一,是农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她们的政治参与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妇女 政治参与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4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36-02
1、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主体因素分析
英格尔斯认为:“完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只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真实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1由此可见,分析政治活动,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妇女,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无论从自身性别特点还是社会规范而言,都与男性有很大的差别。农村妇女个体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文化水平、政治特征等方面都会影响其政治参与的水平。
1.1 农村妇女政治意识淡薄,参与选举的力度不足
在“男强女弱”的传统观念中,对于“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的说法,有40%的被调查者持反对意见,但认为观点“对”或“不清楚”的人却也占半数以上。由于历史上妇女长期被排斥在村务决策权力之外,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她们根本无法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心理成就感,长此以往,就会对社会权利产生淡然视之的态度,缺乏主动争取的精神,对自己的价值持怀疑态度,甘当副职和配角。此外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仍是“一天到晚围着锅台转”的生存模式,经济上的绝对依赖束缚了她们的自主意识,同时也降低了她们的抗风险能力。所以有些农村妇女从心底认为自己应被公共事务排除在外,并无热情参与其中,从而放弃了参选。
1.2 性别分工的禁忌,使得妇女参选力不从心
中国有着悠久的分工历史,从周代开始出现了公私两域的划分,国为公领域家为私领域,所有女性都被赶出了公领域,男性贵族才能掌握公领域中的权利。家又被分为内外,生育、做饭、照顾家人视为内,是女人的领域,而决定家庭事务、读书、做官,与外界交往,属于男性的领域。这种传统被延续了上千年,即使在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仍是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女人一旦越出性别分工的禁忌,不管家事去参与公共事务就会被村里人所耻笑。在这种性别的约束和塑造下,大多数农村妇女会将性别分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判断。
1.3 教育程度不高,制约了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
第二次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农村15岁以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72%。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80%,农业劳动者中的文盲占全国文盲总数的94%。由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村的妇女48.9%的是文盲,29.8%是小学文化,17.0%是初中文化。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妇女在村里就可以算是“知识分子”了。一般而言,“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愈高,对民主的要求就愈强烈。”2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低,她们参与社会、参与政治的能力相对就低;反过来讲,社会为她们提供的参与机会也少,参与面也小,她们参与社会所用的时间也相对少。
2、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客体因素分析
2.1、选民登记存在严重的缺陷,剥夺了许多妇女的参选权利
村委会选举中的选民登记,是指村民选举委员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次本村村委会选举中哪些村名具有选民资格进行认定的活动和对全村具有选民资格的村民进行人数统计的工作。选民登记是组织和进行村委会选举的基础性工作和必备的法定程序。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很多村子的选民选举委员会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消极怠工,在调查中相关村民告知“选举么,这都是男人们的事,女人们也不关心,登记了也没用”。这使得村民选举委员会简单粗鲁地剥夺了妇女参选的基本权利,从而也负面地影响了选举结果的正当性和权威性。
2.2、选举中存在的违法现象,挫伤了妇女参政的积极性
村委会选举制度实施十多年以来,在制度建设上已经比较完善。但由于思想观念不同、利益的冲突或家族势力的影响,在村委选举的过程中存在许多违法现象。有些村的村干部喜欢从中做手脚,贿选现象严重,投票选举只是形式;有的村干部很腐败,村务管理混乱,因此不能真正的反映民意。老百姓对此失去兴趣,妇女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在实际选举中,当选的妇女干部大多担任妇联主任,在村委会中无实权。
3、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环境因素分析
3.1、社会环境因素
从夫而居是现在农村甚至城市婚姻关系中的一大特点。父权制的确立,使妇女成了婚姻中的迁徙者。村庄之内从政,至关重要的是村庄内社会关系的累积,但异地婚姻,使农村妇女婚前的积累无法延续。新嫁来的妇女若要被这个村的社会成员所认知,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丈夫的家庭或家族中有人在村庄之内又很有地位或威望,更确切说是由村干部,被人认知的过程可以缩短。但总体来说,婚姻迁徙对妇女政治参与的持续积累极其不利。
3.2、经济因素
恩格斯早在十九世纪就从该角度探讨了妇女地位的变化,他认为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财产归男性私人所有,从而产生了家庭内部的性别不平等,出现了男性对女性的奴役。现阶段,农村妇女虽然已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但农村妇女的收入不高,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收入低于男性。据统计,在我国两千多万贫困人口中,有60%是女性。一些歧视性的村规民约更加制约着农村妇女的发展,有的村规民约规定土地承包时分男不分女,或者给男的多分、女的少分,有的甚至规定只有男性家庭成员才能参加村里召开的各种会议。这样的约束使得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更加底下,从而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水平更加无法提高。
3.3、文化因素
任何政治体系及其中的活动都是处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并受其影响的。因此,在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诸多因素中,文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是传统性别文化成为她们参与政治的障碍,是羁绊她们参与村民自治的桎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认为:“文化对男女社会性别角色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妇女的政治参与观念有所提高,但这种历史累积的无形枷锁,迫使妇女将自己的权利拱手让给男性,而男性却利用剥夺来的参与机会,更加强对政治的占有和支配,使妇女在农村社会中成为“无政治阶层”。
参考文献:
[1]张风华:《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何包钢,郎友兴。《妇女与村民选举一浙江个案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2):68页
[3]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4]【美】阿尔温托犬勒:《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版社,1991年版,第232页。
[5]工浦劬:《政治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6]谭琳,陈卫民:《女性与家庭—会性别视角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作者简介
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美】阿尔温托犬勒:《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版社,1991年版,第232页。
谭琳,陈卫民:《女性与家庭—会性别视角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