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评估

2016-05-30 12:44:55廖然
亚太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编写评估教材

廖然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力图贯彻“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体现于整本教材的编写之中,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的不可多得的引导性教材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教材内容的选取、排列是否具有科学性对教材进行系统性评估,旨在挖掘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并阐述其在编写中出现的诸如过于注重基础性而忽视了成年人学习能力以及在国别化教学中典型国家的选取上未能全面贴合海外教学需求实际的问题。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编写;评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01-02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是由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西南财经大学邓时忠教授以及韩国又松大学甘瑞瑷教授联合担任主编所出版的一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教材。该书立足于教育部本科专业之名称由“对外汉语”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的精神,旨在探索四川大学独特的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模式。随着汉语热的出现,国际汉语教育专业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也成为了热门专业,还于2006年启动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该教材着眼于本科生培养方面,培养理念、师资素养、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实践环节等都在其考虑范围之中,并因此产生了在弥补在初入门阶段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的引导。本书共有八章,分别从相关学科、教师素质与能力、课堂教学、教学教材等多方面对使用者进行知识的引导并激励其积极探索。

教材是学生的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统领整本教材的指导性思想,可具体体现在选取什么样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能否将学生学习的必要知识以恰当的方式汇集起来等方面。

统观全书,《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编委力图贯彻“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首先,基础性是因教材的受众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同时也来源于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设想。既然是专业基础课,编者从关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理论基础,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囊括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专业技能),课堂教学(细分为各课型教学),教学所使用教材(主要是中国大陆、美国、法国等三个地区),学习者的二语习得(分不同地区背景的学习者),各国教学概况(分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背景),汉语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及汉语国际教学的发展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其“引导性”与“总括性”。其次,原典性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其它教材或者说教育理念一脉相承,主要体现于倡导原典阅读,便于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而不是通过二手材料阅读即学者专家的评价来左右大学生应有的独立思考。除了附有经过筛选的原典,还在每一章节的后面附上了建议阅读书目,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指出了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途径。最后,不难发现国际性主要是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且从现实方面来说,对于有意愿走出去充当海外教学志愿者的同学们而言,了解海外主要教学阵地(如北美、欧洲与东亚)的教材使用情况,学习者背景及习得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教学针对性策略。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选用的知识内容是必需的、关键的和典型的。教材从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汉语课授课对象、国别化教学等多个方面入手,且教材各部分知识点设置以典型呈现,既是必要涉及也是教材使用者应掌握的关键。教材所选知识内容适度反映了相关知识的知识体系及其基本结构,即教学主体、客体和教学过程,也让使用者了解该学科及教育事实的过去,更是带有前瞻性的目光为最新发展和未来发展做总结与预测。教材所选用的内容,也包括了其它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等学科),因为编者也明确认识到所有独立学科也都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汉语国际教育也是如此。它与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汉语等联系甚为紧密,因此在教材的第一章就分设了各相关小节,体现除了汉语国际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性。且各学科知识间也达到了协调和平衡,分节虽以相关学科为名,但在对独立的学科做了相关说明之后便与教材主题联系与结合。教材所选知识带有基础性、前瞻性、拓展性,如通过研究教材便可发现,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阅读性,能为使用者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并且使用者不会认为其超出了他们可学习可理解的范围;很多章节同时也在体现关于对该学科未来趋势发展的一些预测,更有一部分课后思考和推荐阅读书单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学生的能了。更重要的是,在本书中,并未有关于一个知识的固定的教法的体现,更多是在引导学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材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表达上必须遵从人类认识事物和使用者认知的规律。在本科低年级阶段,这些学生的接受心理尚处于高中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同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充满期待和潜在的兴趣,但是学生对本专业又基本上是茫然的。因此,教材须发挥其基本专业教材的引导作用,也在介绍相关知识的发生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方面遵循了使用者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材排列的科学性。首先面对刚进入本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正确地判断了学生为学习前已有的知识和达到的认知水平,即对该部分专业知识的匮乏,头脑中对该专业背景毫无概念,且欠缺引导。教材便着重在此部分进行设计,如每节的知识点如在第三章第二节听力教学中,先讲了据科学研究发现的听力能力中所包含的几十项微技能,再深入分析了听力理解过程的三阶段(并辅以例子),最后与教学相结合,有利于使用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对一些重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着清楚的交代,未有清楚交代的,也会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这一过程。教材的抽象程度和认知难度也十分贴合学生实际,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导致学生在开始阶段就产生畏惧心理等。并且在编写和组织上做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

教材给使用者留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且十分切合其实际。每一小节的最后都留有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可拓展的阅读,问题有助于使用者根据本节知识内容进行总结进行验证,且安排的数量与难度都是恰当合适的(按照知识阐述的顺序,问题数量据章节篇幅而定以及超过章节内容需要扩展的问题一般保持在1-2个)。而阅读书单解决了使用者课后无书可觅的困境,也带来了新的知识补充与深度拓展。书中的知识内容和框架有助于使用者建构起个人的语言观、教学观,这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所谈到的重要点,只有当一个准国际汉语教育教师树立了既符合标准又带有个人色彩的语言观和教学观,才能在日后教授学生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出色。

上述几个方面皆是从教材内容选取与安排(即知识的科学性),同是否符合使用者认知心理规律等方面来进行评估总结。在此之外,本人也发现了一些细小的问题。如教材每一小节后都附上了原典阅读节选,但第一章第一节后选用的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但在索引目录和其他选用的原典来说风格不太一致。具体是其他的外文原典都是用英文,而夸美纽斯的原典目录是用中文写的,不知道是因为《大教育论》没有英文版还是出于其他问题的考虑,不过我个人认为有必要保持风格一致,要么将《大教育论》改成英文版或把其他原典都采用中文翻译版。这与其他教材力图展现给教材使用对象以全貌,但在各小节知识内容的规划上对深度知识体现不够。再如虽然教材设定的适用对象是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但其也是成年人,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应在基础的层面上进行加深。还如在谈论汉语学习者背景和国别化教学概况等方面,和四川大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是有一定出入的。海外志愿者的主要阵地还在于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像泰国这样需要量相当大的国家,理应将其纳入进来让学生有大致情况的了解,这也可看做是对典型化的补充。当然,教材编写是否成功还应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评价,就如理论只有投入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出真正效果一般。如将其投入到本科生教育中去获得了成功,就说明该教材在解决其专业引导方面的问题,那么它就是切实有效的。

但就其总体来说,其出发点、思考维度、教育目的在书中呈现十分明确,各知识点逻辑顺序排列得当,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01(3).

[2]赵勇.几个国外英语教材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兼谈对中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5).

[3]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猜你喜欢
编写评估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3:55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5:36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9:05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