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美丽的邂逅

2016-05-30 06:37蔡泳仪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用教材教语文味小组合作学习

蔡泳仪

【摘要】 新課程改革以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了教育界的通用语。说真的,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实在说不清。两次机遇,让我窥探一二,不复雾里看花。用教材教,我认为需关注以下问题:精心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二次开发教材;注意知识的拓展延伸;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取得他山之石后,我执教了《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前的冥思苦想,教学时的得心应手,教学后的欢欣鼓舞,如三味真火,去粗取精。

【关键词】 用教材教 语文味 与文本对话 小组合作学习

一、求贤若渴,衣带渐宽终不悔

新课程改革以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了教育界的通用语。说真的,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我实在说不清。在百度搜索一下,大家众说纷纭,比如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教教材,……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3]”再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周彬老师认为“科学解读课程标准、深度研判考试标准、深入分析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走向‘用教材教的三要步。[4]”小学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繁重,哪能静下心来挑灯研读如此高大尚的文章呢?我们需要的是一锅熬得够火候的、能够直接饮用、易于汲取精华的浓汤——相对于“用教材教是什么”,“怎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用教材教的教学”更为大部分一线老师接受,尽管功利性强,也不失为斩乱麻的一把快刀。

机会终于来了。去年,我有幸参加“名思教研”举办的创新课堂观摩课活动,自以为从各位名师身上沾到些灵气。结果,回到自己的课堂上依葫芦画瓢,却是一拳打到棉花上——有劲使不上。唉,有心不得法呀。

二、巧遇良师,得法破迷上青天

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机会再次光临。今年11月份,我参加了2015年佛山市小学语文科组长培训班(第一期)。第一天的第一堂课,是由三水中心小学的王韫钰老师执教的课——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听课后,我第一个感受就是——对,这就是“用教材教”的一堂充满“语文味”的常态课。王韫钰老师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目标“学习运用灵动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表达方式,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进行设计的。从语言表达方式的发现、掌握到运用,王老师都没有强加于学生身上。而是紧扣文本的特点——阿曼达父子间的对话,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

以下是我整理的听课记录其中的一部分:

镜头(一):

(显示)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读的时候,你心里想到什么?

生1:我觉得父亲很伟大。

师:感受到什么?

生2:父亲的心情很激动。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2:句中的感叹号。

师:对,一个标点也会说话,三个连续的感叹号表现了父子重逢的喜悦。再看看,老师对原文作了改动,你还看出什么?

(显示)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生3:这是阿曼达和他父亲的对话。

师:提示语告诉我们这话是谁说的,还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生4:告诉我们人物的神态、动作。

……

师:试着把以下两段文字比较,你又有什么发现?

段一: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段二:

“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生5:左边是结合提示语写的语言,右边只展示人物的语言,没有提示语,而且是独立为一段的。

在镜头一中,王老师先提问:“读的时候,你想到什么?” 问题看似开放,实际上是投石问路——确认学生初次阅读人物的第一印象与自己的教学预设是否一致。接着再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方向很明确,指向文本的词句,乃至一个标点,帮助学生“知其所以然”。然后,王老师对原文做出改动,把第13、14、19、22自然段编排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新的语境。学生很快就发现,提示语有告诉我们这话是谁说的,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功能。然后,王老师把第5自然段和第13、14、15自然段摆在一起比较着读,学生脱口而出,前者是结合提示语写的语言,后者只展示人物的语言,没有提示语,而且各自独立为一段。不知不觉间,学生主动掌握了语言的表达形式。

镜头(二):

师: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车轮声响起》,这篇短文的语言描写与《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生:默读后完成学习单(一)。

附:

在镜头二中,王老师出示另一篇短文《车轮声响起》,让学生就语言描写方面,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并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又快又好,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哪种语言表达形式,是根据写作需要决定的。

镜头(三):

师:想一想,在这38个小时里,阿曼达和他的同学们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如何鼓励其他同学的?请展开想象,运用不同的语言描写方式,写一个对话片段。

生:动笔完成学习单(二)

附:

情景一:在瓦砾底下

“____________”汤姆______喊。一旁的贝蒂握住他的手,安慰他说:“___________”

情景二: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阿曼达的话刚说完,又一阵余震袭来,瓦砾碎片落在孩子们的头上。

杰克_______说“___________”安娜 说“___________”

阿曼达说:“________________”

在镜头三中,王老师从阿曼达和他的同学的视觉出发,创设了两个不同的语境,要求学生运用灵动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表达方式进行实践写作。

三个教学镜头,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归纳——迁移。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保持着“我要学”的精神状态。王老师的指挥棒挥向哪里,那里就会奏起和谐的乐章。

于是,我领悟到两点:一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个“精心”,应该体现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巧妙地创设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5]。当学生觉得自己需要跟文本对话时,便自觉地、主动地走进文本。这个“精心”,不仅面向文本,面向学生,还应该面向教师自己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等上。二是在根据教学的需要,二次开发教材[6]。既然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当教者认为它不能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调整它——或重新编排内容,以求让学生更易于掌握新知识;或补充相关的阅读资料;以求让学生对重点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或另辟途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或像修剪树木多余的枝桠那样,对与教学目标没多大关系的原文内容进行弱化——以往听课时,不少老师总喜欢在“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上下功夫,可王韫钰老师只字不提。

三、牛刀小试, 他山之石可攻玉

“实践出真知。”既然有了些底气,就要趁热打铁了。刚好,下一课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以往,我是单元教学结束后再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这次,我打算阅读和写作齐头并进。我班学生语文底子较薄,每次指导写作而能把一篇文章写通顺的,不超过一半人数,更不要提写具体了。基于学情,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课前:

学生准备:让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信息技术课上网时间和《品德与生活》里的教材内容,任选其一搜集资料:粗略了解中国八年抗战的历史;收集你崇敬的英雄故事;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资料。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自己读后有什么感受。

(二)课中: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后,安排了“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两个方块。

1.自主探究:

(1)默读插图和课文,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2)这些感受,是从哪儿来的?

展示第一个问题时,我用ppt放映课本上的插图,边引导学生看图,边让他们把“感受”写在黑板上:“勇敢”“坚强”“信念坚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大致相同:插图、课文内容、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等等。

紧接着,我出示了先前准备的一段話,并提了四问:

为了上好《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我反复默读课文。每读一次,心头便涌起一个大波浪,连读四次,心潮翻腾,深为五位壮士的英勇行为所感动。

问题1:我和大家都有同感,并且把这翻涌的心情写下来,大家读一读,看看我是怎么写的?

问题2:若你来写,还可以怎么写?

问题3:遗憾的是,因为五壮士的事迹与今天相隔较远,很多人都遗忘了他们。你能简单地向大家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吗?”

问题4:现在,我们一起拿笔为他们正名。就写两个自然段,一是写你读后的总的感受,二是简单介绍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2.合作探究:

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部分的内容?详细地说说你的看法。

我先给学生3分钟的默读思考时间,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四位成员各抒己见,合力完成学习单。

附:课堂合作学习任务分工表[1]

核心问题——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部分的内容?

小组展示时,我当计时员,每小组发言3分钟内。保证让更多小组有发言机会,也保证课堂效率。15分钟后,我说:“其实,刚才大家在小组里、在班上的交流,就是读《狼牙山五壮士》的感受,若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精彩的读后感了。怎么写呢?请大家阅读以下资料。我用ppt显示三段话,再提三问:

段(一):

当我读到“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时,眼前仿佛硝烟弥漫,一阵阵火药味扑鼻而来,葛振林叔叔十分沉着,他左手紧握枪身,右手不停扣动扳机,一声枪响,总有一个敌人倒地,杀到兴起时,连连大吼,敌人闻之丧胆。

当我读到“战士们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是多么可亲可敬的战士呀!敌人近在眼前了,为了尊严,他们毅然跳下悬崖,以身殉国。狼牙山五壮士在抗日战争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④

问题1:你发现什么?

段(二):

当我读到“战士们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是多么可亲可敬的战士呀!敌人近在眼前了,为了尊严,他们毅然跳下悬崖,以身殉国。狼牙山五壮士在抗日战争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每当回想起五壮士惊人的壮举我就感到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退却,有时甚至就放弃了。而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我羞愧万分,不断地责备自己。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7]

问题2:比较着刚才的文段,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后总结:“学到这里,你知道怎么写读后感了吗?”学生回答,我板书。然后告诉学生,读一篇文章后可以写读后感,看一部电视剧或电影后,可以写观后感。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写法大致相同,若想有所提高,可以多读大家的作品。”

小结后,我给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继续把读后感写完。以上部分共用三节课。第四节课,我用30分钟评讲学生的习作。后10分钟,解决两个问题:1、默读课文,利用课后第2小题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意在训练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内容的能力)。2、思考课后第4小题: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进一步认识详写与略写)。并提示学生迁移学法,预习第23课《难忘的一课》思考: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写了哪些事情?试用小标题概括。2、围绕中心,哪件事情详写?哪件事情略写?

四、喜出望外,策马扬鞭再奋蹄

课堂结束后,我浑身轻松,以往为作文头疼的事不再困扰我,课后批阅学生习作,再不用“血流满河”,还领悟到两点:一是找准学生知识的现有发展水平,通过正确的有效的引导,达到可能发展水平。说白些,就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学习上遇到的新的问题。二是注意知识的拓展延伸。比如,上课前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借助其他课程资源的手段搜集五壮士的资料,了解中国抗战的历史等等;当学生感知《狼牙山五壮士》的诱敌上山、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为何详细,接受任务和引上绝路为何略写后,我让他们带着疑问预习第23课《难忘的一课》:课文围绕中心写了哪两件事情?哪件事情详写?哪件事情略写?

叶圣陶先生早说过,教师教语文就是带着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这个“走一个来回”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理解它表达的内容,而且要学习如何表达。怎么学习?就是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去解决字、词、句、篇的问题[2]。如果我们每节课都是这样踏踏实实地教语文,“语文味”不就自然出来了吗?学好语言文字,学生自然就领悟到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趣,人文的熏陶何愁达不到呢?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 从“照顾学生差异”看香港的全人教育[ J].小学语文教学,2015,(11)554

[2] 支玉恒. 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 J].小学语文教学,2015,(11)551

[3] 赵正亮.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何异同[S/OL] .[2011-12-18].

[4] 周彬. 如何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S/OL] .[2011-04-05].

[5] 翟 宏.用教材教的误区与启示[S/OL]. 人教网,[2011-04-21].

[6] 朱 煜.用教材教:内涵与策略[R /OL]. 枫叶教育网.

[7]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留学社区.

猜你喜欢
用教材教语文味小组合作学习
论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三重境界”
有关课程改革的点滴思考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例谈“用教材教”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