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也在不断思考:一节好的科学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该具体评些什么?要选择来评的就是要能反映教学效果的。那什么内容能反映教学效果呢?应该观察课堂,从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这方面来评价的科学课是否有效。认为,具体可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与交往状态、思维与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学生。科学教师要改变评价观念。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评价 参与与交往 思维与情绪 学习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42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but also constantly thinking: a good lesson of the evaluation of a good science. What is the specific assessment? To choose to judge is to be able to reflect the effect of teaching. That what content can reflect the teaching effect? It should be observed in the classroom, from the student's classroom learning situation in this regar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cience class. Think, the specific can be from the student's attention state,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atus, thinking and emotional st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te and other aspects to observe the students. Science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concept of evaluation.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oughts and emotions; learning generation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处理“评教”与“评学”的关系问题上,课程改革强调了以“评学”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学”的口号。在“评学”问题上,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课堂内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这正像泰勒所说,教学的成效,归根结蒂还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科课改也关注学生是怎样的“学”。这也让确信要将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目光放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上来。鉴于此,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必须伴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为学习的很多因素是无法通过定量方式测定的,也无法在终结性评价中客观反映。因此,开展课堂观察评价,让在科学课堂中亲历着的学生来表现,让他们的表现来“说话”——从学生的学习状况中评价一节科学课的好坏是最好途径和最客观标准。
那么明确了“学生”这一着眼点之后,该怎样具体观察他们的表现,倾听着他们的心声呢?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看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那么,就是要通过课堂观察来判断学习者的学习是否积极有效。认为开展课堂观察评价,确定学习是否有效性,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堂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具体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与交往状态、思维与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
1 观测学生的注意长度,评课堂对学生的吸引程度
科學课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有很高的兴趣,只有学生的注意力被引至正点内容上,课堂教学才真正能产生效果,否则,教与学将无从谈起。学生的注意状态可以从教师的课前导入是否有紧扣课堂教学的意图,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中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地参与了,操作和思维是否有注意到细节问题,探究问题的深度如何……从学生的这些方面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是否起作用了。要始终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前进,科学教师不但要有有效地调控课堂的机制,还要在课前做好不同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中灵巧地生成。比如,一教师在上《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个个探究性的活动,学生始终跟着铁球的热胀冷缩的现象走……有了这样执着的注意力,一定能将科学探究进行到底,课堂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
2 关注学生参与与交往的热度,感知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怎样参与交往以及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
比如,在探究《探索纸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张手工纸,让学生尝试着用这个现成的材料来进行一个“小小设计师”的比赛活动。由于问题的空间是开放的,贴近儿童生活,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当黑板上出现各种色彩的作品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评价搭建了一个平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组同学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大家一起研究确定可研究的问题,并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只见各小组同学纷纷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由小组长把每个人的意见综合起来设计出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各组进行实验方案的交流时,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为别人和自己进行补充、修改,肯定自己的长处,又摄取了别人的经验,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案。然后,他们就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动手进行实验了。汇报时,老师不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还注重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和创新方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师教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人人感受到参与其中就是快乐的。
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达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张扬个性的目的。
3 剖析学生思维与情绪的活度,衡量学生内在成长的效度
思维调控着人的一切行为。有良好的思维才会有出彩的行动。因此,在科学课中,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可以通过语言来直接反映。因此,在科学课中,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一定要先交待清楚设计的意图,接着在介绍实验所用的材料、方法、步骤。在汇报观察或实验结果时,要先讲清条件,再说出现象,接着分析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最后要科学地推导出结论。实际上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推理过程。如果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表明他的思维也是清晰的。因此,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述来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运动状况。
科学探究的目的固然是解决实际问题,但认为,探究所经历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和科学价值观与科学结论的获得是同等重要或更重要的。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评价课堂教学时,也要认真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真正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实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比如,在教学《蚂蚁》一课时,教师在创设蚂蚁走水上迷宫游戏中,学生们刚一看到惊慌失措的小蚂蚁时,有的着急,有的却觉得好玩。这时,老师就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成是水上迷宫中的小蚂蚁,让他们说出此情景中的小蚂蚁会想什么,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蚂蚁的感情。在这样平等的感情交流中,有学生的思维火花在闪耀,还让学生自己感悟出珍惜生命、爱惜小动物的重要性。这样的体验,是在真实的情感促发下进行的真实有效的思维训练,这样的真实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也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把握学习的生成状态,看教学成果是否喜人
一堂真正的好课要实事求是。可以从科学课课堂教学的生成状态去评价科学课的实效。在生成状态中能反映出学生的科学素养,表现出学生活动的情感经历,折射出科学课内在的价值导向。如果它的生成是随着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老师能随时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步调,为了生成更多更好的教学果实,那么,课堂成果一定是喜人的。生成的可能是教师课前所预设的,也可能是随机产生的,不管怎样,看重的是它的生成状态是否真实,是否是一种自觉学习的表现,是否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比如,一教师在上《光的折射》一课时,关于“光的折射”这一科学现象,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他首先让学生观察倾斜放入水中的铅笔,然后借助实验现象解释“光的折射”。学生描述着自己的观察所得“在水中粉笔变粗了”,“水上部分与水下部分错位了”,“把铅笔放入水中,好象断了一样”……这些是学生自己的发现了,是很真实的。此时,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把粉笔贴着烧杯壁放,眼睛也在这一边观察,粉笔并没有这些变化。”学生的这一番话,让全班学生一下产生共鸣,跃跃欲试,更让教者惊喜。接下来,老师在与同学一起归纳整理之后,引导学生调动已知的“放大镜”等知识在比较中理解了这一不同发现。
除了看教师是否能把握学习生成的好时机,在科学课中更应关注学生在生成过程中的状态来评测学生在课堂中的内在能力的生成状态。比如,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积累情况如何……看这些细节就能看到教师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和生成的效果与成果。
将“评学”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势必要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进行重新定位。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板书工整合理,这些虽然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应更多地表现在能否及时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什么;能否為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能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能否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让学生来“说话”,首先要勇敢地站起来;要听到学生给“说好话”,科学教师要努力起来,相信终将达成共识:评价的课堂,就让学生来吧,学生才是最有资格给科学课作出评价的人!
参考文献
[1] 吴光鉴,沈建立主编.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科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6.
[2] 新课程实施过程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3] 《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海南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