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亚楠
摘要:在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教育部对高校能否培养熟练应用计算机的人才也十分关注。但是计算机基础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非常困难,面对毕业后工作中的计算机应用也无从下手,而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对计算机的需求更多的是如何去应用。因此,本文分别介绍了工学结合模式、项目教学和分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进行课程改革、实践结合和分层教育,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及实践应用,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工学结合;项目教学;分层教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09-0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能否熟练应用计算机成为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非常看重的一个条件。为了满足时代发展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及帮助学生找工作时增加自身优势,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内的一系列计算机学习课程。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重要载体,拥有数十年的教育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一些限制,导致学生虽然计算机考试中能拿到很高的分数,但在真正应用时还需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如何应用计算机来处理生活及工作上的事情,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很大的用处。所以,如何改革高职中的计算机教学,使计算机应用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仍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需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高职院校是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地方,但是由于介于中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其发展遇到了很多瓶颈。本科院校近些年的连续扩招使本科学生数目大大增加,企业的优胜劣汰法则及近几年普遍就业难的形势使大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招聘到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而中小企业的简单化技术操作只需要中职院校及以下学历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一定的知识及技术水平,却很难在求职中脱颖而出,这让高职院校的生存加大了难度。高职院校若想生存下去,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在高校中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学生学到的技术只有完美地结合到企业的生产应用中,才能获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青睐。“工学结合”的模式即以不同企业需求为目标进行学生技术训练和知识学习,学生毕业后可对口不同企业,所以高职院校应以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改革目标,加深与企业的合作,为自身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
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工学结合模式。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工学结合模式首先须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工学结合即是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把学生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紧密挂钩,在培养过程中严格把握实际需求来进行学生训练学习,用“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监督学校运营情况和企业生存情况。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以计算机实际操作训练为主,企业专业软件的学习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以较少的培训时间高效率地融入到企业的专业工作中。再次,学校只通过自己的课程设置很难达到企业的特色化需求,所以学校应选择一批优秀企业并与之合作创建学生实习基地,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切实了解企业所需,从而完善充实自己,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甄选学生为自己所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校企如何建造一支培养学生的骨干师资力量。优秀的高职院校老师应同时具备学校授课能力和企业中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传授知识给学生,所以优秀的高职院校骨干师资团队最好由在企业和学校兼职的员工组成,既可以充分了解企业所需与管理规程,对学校教学也有一定的经验,以该团队为核心,企业和学校可以及时互相沟通,为高职院校培养企业所需的职工打好基础。
二、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优势。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计算机熟练地应用于工作中,教育部参照国外的优秀教学方案提出了“项目教学”的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所学知识及操作的掌握情况,给学生安排适合他们自己的计算机应用项目工作,学生须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该项目。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自己查找资料,与小组中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只负责组织与指导。学生通过项目作业,不仅可以充实计算机基础理论,把理论与实际项目问题相结合解决问题,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己与人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以后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大有裨益。
2.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注意事项。项目教学一旦开始实施,学生即是这项教学任务中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有自己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情况不同、对任务理解不同、在项目实施的时候能力不同、问题解决办法也不同。虽然学生主要负责完成项目,但这也是一项教学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项目实施进行跟踪监督,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在这个过程中观察每个学生的强项及弱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因材施教。学生完成项目后能否合理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项目完成情况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计算机基础本身抽象理论较多,对后知后觉的一些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很用心地学习理论知识,理论考核可能比较优秀,但是对于应用方面比较欠缺,项目完成不尽如人意,教师也应该多给他们锻炼机会,这样他们在以后的项目中可能会完成得更优秀。另外,项目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结合,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情况下,这些实际操作更是企业工作中的任务,所以在完成这些项目时,学生必需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及操作规范,比如对一些特殊项目任务的保密工作,对项目实施时间的合理安排等,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合理的分层教学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义
1.“分层教学”的含义及重要性。分层教学是从国外借鉴来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及认识能力分为三组或更多:理解力较强的学生为一组,他们可以快速理解所学内容并应用,针对他们的教学内容更广阔,教授速度也更快,较短的时间内他们可以接受更多的知识并通过考核;理解力一般的学生为一组,他们对新知识接受速度一般,教师在教授时应根据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适当的结合,加强该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理解力较差的学生为一组,他们通常对新知识接受较慢,对实践操作也更不易入手,教师应针对他们中每一个学生进行特色化的教育,找出他们不易理解的瓶颈所在,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借助补课等形式加强该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懈努力,他们中的不少人的成绩甚至可以达到优良。所以合理的分层教学对于同一环境中不同能力的学生学习极其重要。
2.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改革方向。由于各大高校招生时本身已经把学生进行了能力划分,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出现毫无疑问会使能力高的学生毕业后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在能力较低的组里待的时间越长,其计算机学习效率也更低,产生学习中的恶性循环。严重的学习能力分化会使优秀的学生产生骄傲的情绪,而“差生”更自卑,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情况。事实上,学生有各自的特点,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中,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理解不同,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兴趣也不同。为了避免两极分化的情况,分层教育应纵向和横向交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帮助更大。纵向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及计算机基础学习能力进行分层,对于对计算机基础接触较少、不感兴趣、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应加强该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介绍影像、数据等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本身对计算机有一定基础、对计算机很感兴趣并且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老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使该层学生在宽度和深度上更进一步,在计算机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处于中间层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基础有着一定的认知但不深刻,有一定的兴趣但不愿自己探索,老师对他们应多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弱点,争取可以达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层的水平。横向分层就是把纵向分层的学生再横向交叉,比如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放在一组,把对计算机不感兴趣的学生和对计算机有着自己独特理解的学生放在一组,这样能促进不同能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对方身上找出其优势并模仿学习,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才会更有动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四、结语
虽然计算机基础中包含大量编程、数据库等抽象语言,学生初次面对计算机语言会觉得不容易接受并学习,但是计算机语言拥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计算机基础内容也只是不同计算机符号组成的简单逻辑关系,明确计算机基础的应用目的从而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分层教育,与企业联合通过不同项目学习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理解,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学生通过锻炼,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含量,企业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打造自身所需人才从而促进自身发展,这样的校企配合及改革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52-54.
[3]刘长青.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