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2016-05-30 16:39戴建国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验证提问探究

戴建国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善于提问,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并将发现的规律验证于生活之中。

【关键词】思维;提问;探究;验证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求知欲是人之本能。自远古时代,人类就一直在追求着,奋斗着,试图发现自然,解释自然,利用自然规律,从而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学会思考,敢于提问,习惯探究,本份验证,笔者想这便是当代追求科学的启蒙,亦是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所在。

一、启蒙在于思维

人类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类的意识,这里的意识是指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在此劳动过程中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意识,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思维过程[1]。启蒙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而科学的启蒙关键就在于思维的启蒙,如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成为了科学思维启蒙的关键一步[2]。

很多家长都给孩子买过一套书,叫做《十万个为什么》,书中涉及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人类生活,自然科技等内容,深入浅出的介绍各类科学知识。相信大部分的家长给孩子买这套书的目的不会是希望孩子以后能成为科学家,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便是拓展孩子的视野,锻炼孩子的思维,希望孩子可以了解自然,相信科学,认识科学,在这个科技时代对科学充满着兴趣,充满着欲望,可以善于思考,也可以独立思考,对自然界或者说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随时随地保持着思考,想知道、想了解、想学习。学习不是灌输,是发现加思考[3]。对于孩子们的要求不是要知道多少知识,而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知识,结果固然重要,然而过程更是重要。

踩影子的行为相信很多家长都发现自己的孩子曾经做过,笔者既是一位家长,也是一名教师,其实发现自己的孩子去踩自己的影子,自己是高兴的,因为孩子他有所发现,而在他踩影子的过程中,或许他有所思考,亦或者还没有思考明白,这时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去以何种角度去思考,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孩子的好奇心真的是无比强烈的,蚂蚁搬家可以让一个好动的孩子观察好几个小时,拆卸和组装自己心爱的玩具也足以让孩子全心全意的思考,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对于科学的思考,至于怎么思考,是我们要去引导的。引导不是规划,是建议,孩子的思维很活跃,甚至有些时候的想法让你觉得天方夜谭,但千万不要去抹灭他们这些想法,我们要做的是指导孩子顺着他的想法走下去,至于对与错,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启蒙时期的思维是最难能可贵的,引导不是束缚,是深化[4]。发散思维,才能有创造性,科学的思维在于不断发现,不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道的、想知道的种种疑惑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

二、关键在于提问

思维开拓了,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为什么蚂蚁走路排着队?”、“为什么蚂蚁身体那么小,却能搬动那么大的东西?”、“为什么放飞纸飞机前要哈哈气?”、“为什么体操运动员要往手上抹粉?”、“为什么列车要做成子弹头的形状?”等等。这些问题,虽然都不复杂,但这些问题都是来源于孩子们的身边或者孩子们可以观察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那么麻烦来了,疑问很多孩子都有,然而却一直憋在心里不敢大胆的提出来,引导的第一关键在于让孩子们敢问,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从一个指挥者转变为一个引导者,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孩子们一起思考,一起提问,一起探究,一起动手,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束缚,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孩子们的问题大胆的提出来。

然而在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问题是孩子们目前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得出答案的,有些问题已经超出了孩子们的能力范围,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引导了,让孩子们学会提问,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们的问题继续进行下去,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自己提问,自己解答,得出结论的感觉不断激励着孩子们,这样的引导会使孩子们更富热情、更科学地去观察、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

有了思考,于是产生了问题,只有大胆的提出问题,合理的选择性的提出问题,才能更好的锻炼孩子们的科学思维,无限的满足孩子们好奇心,这是前提,也是关键。

三、基石在于探究

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经过思维的加工,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这和科学家的工作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让学生亲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

提出问题就得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对事物有质的认识,更要通过量的分析得出结论。然而无论是质的认识,还是量的分析,都是探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质的认识是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或者对比观察等方法对事物有一个定性的理解,而量的分析是让孩子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定量观察、测量、分析、整理。例如,在讲到《怎样移动重物》这一课的时候,我们说到了杠杆的装置。首先,笔者是以跷跷板的事例引出,孩子们都知道跷跷板的两边,体重较大的孩子会更接近地面,接着笔者又提出问题:体重较大的孩子会不会远离地面?这时学生们都会陷入思考中,经过一番思考,有的孩子说会,有的孩子说不会。此时,笔者不直接给出答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衡尺来做实验。平衡支点左右各有四格,首先笔者在最左端挂上一个5g的砝码,再在最右端挂上两个5g的砝码,结果孩子们都能理解,这和跷跷板是一样的。接着笔者请了一位志愿者,来试验一下,究竟体重的大的孩子能否会远离地面。要求左边的砝码不改变位置,只移动右边的砝码位置,当小志愿者将两个5g的砝码从支点右端第四格处移动到第三格处时,出现的现象和刚刚一样,这时起初认为答案是“不会”的孩子觉得他们的结论是正确的,认为答案是“会”的孩子脸上露出了失望的表情,而此时,笔者让小志愿者继续将右端的砝码左移,从第三格移到了第二格,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两边平衡不动了。看到这个现象,认为“不会”的孩子开始疑惑了,接着笔者让小志愿者继续移动砝码,当右端的砝码移动的第一格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左端砝码立刻落地了。此时答案是什么,孩子们也都已经明了了,然而结论虽然有了,疑惑却更加浓重了。这时笔者让起初猜测“不会”的孩子上来做小志愿者,而这一次选择的是在刚刚的基础上,只移动左端的砝码。小志愿者首先将左端第四格砝码移动到第三格,结果依然是左端只有5g的砝碼靠近地面,孩子依然疑惑,接着又继续将砝码右移,移动到第二格,此时平衡尺再一次平衡不动了,再接着右移,移动到第一格,右端的砝码终于可以落地了,而此时猜测“不会”的孩子们相信了答案,与此同时似乎也猜到了些什么。定性的答案已经通过实验告诉了孩子们,然而定量的分析才能更加清楚的给孩子们解决疑惑。当然笔者没有直接说出答案,笔者还是先让孩子们回顾刚才的实验然后思考,大家也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终孩子们给笔者的答案是:和砝码距离平衡支点的距离有关。这个答案笔者很满意,这是他们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他们通过发现,疑惑,再结合实验过程得出结论,这就是探索,科学的实验。接下来笔者也详细的介绍了杠杆的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方式的教学,不仅让孩子们锻炼的科学的思维,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让孩子们通过定性的方式和定量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试验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探究是基石,一点也不为过。

四、原则在于验证

当笔者详细介绍完杠杆原理后,再让孩子们利用刚刚所说的原理来验证,让孩子们自己验证这个原理,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更加信服这一原理,也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这一原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让孩子们再回想举例说明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杠杆,这也是对结论的一种验证。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生活,所以发现规律,学习规律,最终要利用规律于生活之中。一切以事实来验证,引导孩子们发现来源于生活,探究寻找结论,最终回归于生活,用生活来验证,用事实来验证。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可以不断的想,不断的问,不断的做,不断的发现。锻炼他们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做一名真正的小科学家。

参考文献:

[1] 威廉·弗莱明, (美)玛丽·马里安, 宋协立. 艺术与观念[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 张杨阳. 浅议小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 考试周刊, 2010(23):218-219.

[3] 魏群洲.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1(11):23-23.

[4] 汤薇. 答案不是束缚思考的枷锁而是激起思维的火花——试谈怎样合理利用答案[J]. 课程教育研究, 2012(31):122-123.

猜你喜欢
验证提问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小题也可大做
弹药保障需求分析实验模型输出数据的验证研究
汽车外后视镜抖动问题模型的试验验证
HPGe γ谱仪无源效率刻度软件验证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