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秀容 陈伟
摘 要: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阐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当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归纳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模式,最后提出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11-03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教师缺乏一线企业实践经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明显滞后于社会市场发展需要;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手段陈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各种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规模相差较大,且能提供实习的职位也较少等。因此,如何构建运作良好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对校企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层面
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能从企业岗位课程、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规范、产业发展要求等方面入手,动态构建课程体系,准确定位培养规格与目标,系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从而满足企业的最新需求。
2.有利于实现双师结构教学指导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人员与专任教师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3.有利于学校里实践性教学资源与企业生产性资源的同步更新,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企业层面
1.有利于企业增加收益,节约成本。企业可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与高校联合开发培训课程,企业可利用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如举办面向本企业招生的在职进修班等,同时也可面向整个行业开设各类技术培训班,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
2.有利于增加企业人才储备。企业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与学校合作,可将培养员工的工作前置,学生毕业后也能够顺利地实现从“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企业直接拥有可上手的员工,从而为企业及其整个产业提供能立即上岗的人才储备。
3.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扩大企业知名度。企业可将与高校开展的协同育人和承担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社会责任纳入其宣传策略中,开展对外宣传从而提升其社会声誉。
4.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利用高校人才、信息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与高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难题,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企业动力不足
当前,校企协同育人缺乏稳定的、长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利益驱动力不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运作主要依靠企业的投入,而企业的投入却很难得到认可和合理的补偿。(2)企业难以承担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激励法规,企业可能会承担更多的法律风险。(3)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多数高校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也缺少专门负责的机构,企业担心在合作中权益受到损害。(4)缺乏行业组织统筹协调服务。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由于企业往往需要多专业方向的人才,迫使企业需要同时与多家高校开展合作,人财物上的压力使得部分企业放弃与高校的合作。(5)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二)校企协同育人合作不深入
目前不少院校的校企合作育人仅局限于聘请企业人员到高校为学生做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企业走走看看等,而诸如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材编写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设、联合科研、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却非常缺乏,因此很难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协同模式和交流沟通平台,虽然各学校都很重视校企合作,但是多数校企合作并不深入。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模式
(一)基于研究项目的协同育人模式
基于研究项目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校企协同育人中最常见的模式之一。企业因某个项目急需技术和人才支持而临时同高校建立一种短期合作育人关系,一旦项目完成后双方的合作关系即刻终止[2]。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方面是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能尽快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该模式由于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具体项目为纽带在项目期内开展的校企合作育人。因此,各方合作层次较低,合作关系较为松散,但该模式灵活性强,适用于一些科研水平不高、行业背景不强的学校和中小型企业。
(二)订单式合作模式
该是企业与学校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双方联合招生、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等,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该模式直接把企业培训引进校园,有效地实现了实训、实习,以及教学和就业一体化。这一方面能为企业输送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减轻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学生也可通过在校园内接受企业培训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三)平台互助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由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引导,企业与高校分别投入一定比例的人财物共同建立协作育人平台,校企以人才培养平台与科技研发平台相结合。平台由校企双方组建研究机构,以科技研发为目标。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将先进技术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将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寓教于研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中的平台如果侧重应用基础研究通常设在高校,侧重产品技术开发的平台一般建在企业。该模式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中合作层次较高、各方关系较为紧密的一种,是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但该模式存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是校企协同育人最有效的合作模式之一,也是平台模式的一种,是人才共育、资源共用、责任共担、效益共享的合作新模式,该模式旨在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更深入、更积极、更主动地与学校一起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参与人才培养。该模式以提供企业对口的人才需求为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学院就做什么。建立企业学院各专业始终紧随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调整升级、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市场需求,校企共商学院的招生专业及其人才培养方案。
(四)战略联盟模式
该模式是以行业部门和政府为辅助,企业和高校为主体,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该模式能形成人才需求共商、人才培养共管、学科专业共建、领先技术共研、优势资源共享的机制;该模式中各方开展全方位的和长期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紧密合作,而不是松散、短期和单项的合作;这种模式是在行业部门和政府调控下的合作,能较为有效地克服其他单项合作模式所带来的缺陷。这种模式由于将各方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和各部门的广泛参与,能将形成的合力聚集在人才培养上,使校企合作育人真正落到实处,合作层次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1.校企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人才协同培养协议,通过明确双方责权利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包括:双方建立高层密切沟通联系机制;双方互派人员不定期走访,确保交流常态化,同时定期召开双方人员参与的座谈会或研讨会,讨论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双方及时通报相关的重要信息,如双方的重大改革事项、重要政策调整、人事变动,以及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及人才需求等信息等;相互尊重,对方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要认真考虑并及时反馈。
3.校企双方成立专门的校企协同共管机构,组织协调与统筹工作,并负责承担校企合作方案的设计,在该机构下还可设立项目组,负责落实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宜。
4.加强合作过程监督。加强合作过程监督可从激励考核、标准规范和教学检查三方面入手。分类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和实践教学标准,规范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对各环节的方法、组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双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双方的配合情况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情况等方面进行监测;双方共同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对所有参与实践教学的人员实行定期考核,并与其岗位津贴、评优评先、职务(职称)评聘等挂钩。
(二)校企合作共建师资教学团队
为了提升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就需要共同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校企教学团队包括企业兼职实践教学队伍和校内专职实践教学队伍,共同组建一支包括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1)企业人员与专任教师通过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形成紧密型的教学团队,参与项目指导、课程教学,审定课程内容与设置,监督教学的质量和过程,指导编制人才培养方案。(2)实践性、操作性课程主要由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主讲基础性课程,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学院每位专任教师要定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脱产完成一定期限的跟岗实践和实地锻炼[3],使学校专业教师更懂专业,也更有企业素养。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校企共同承担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为增强学生的产业和行业适应性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这一体系中,企业一般需要参与以下工作[4]:一要在师资、技术、设备、管理和场地等方面给予学校支持,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条件;二要参与学校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实训、实验和实习等具体环节的教学与指导;三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评价标准的制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从而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构建一个完整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良性的校企合作下得到培养。具体包括:
1.课程教学内容由企业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教学内容构建时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的发展要求,全面、及时地跟踪本行业的新情况,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既发挥企业专家自身特长,传授一线工作实践经验,也发挥学校专业教师教学特长,将岗位实践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保证学生所学技能与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技能与企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2.校企联合导师制。(1)实验、实训和实习方面。实习开始前,双方导师共同制定学生实验、实训和实习任务书;实习过程中,学校导师主要任务是监督学生的实习表现,企业导师则主要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2)毕业论文方面。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界定双方导师的职责,既明确分工又通力合作,同时通过共同选题、指导和评价,使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更切合实际,从而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四)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接触最真实的实际场景,使其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体验企业文化,真切地进行规范化训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爱岗敬业和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实习实训基地:(1)引入企业项目,推行项目教学。以基地为依托,把企业真实项目导入教学,可确保推行项目教学的项目来源。(2)引入企业资源,营造仿真工作氛围。实习实训基地可通过校企协同改善基地资源,让学生一进入基地就能感受到与课堂里不一样的氛围。同时,在奖惩设计、人员安排、项目运作等方面按照真实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3)引入企业准则,保证实习实训质量。实习实训基地可适当移植企业标准进行运作,使学生的实习实训从流于表面变得有据可依,可以实施和验收,保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运转的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
(五)校企共创职业培训网络平台
在线交流模块可以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网络平台[5]: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突破时空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平台,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信息;教师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未来的职业和岗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强了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降低了设备耗材等的消耗,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尤其对于一些实践条件受限的学校或专业来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产学结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该平台也可以为企业一线员工提供理论和技能学习,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 杨前华,徐胤莉,汤昕怡.校企合作培养实用性人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5):7-9.
[2] 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3] 成秀萍,唐祥金.企业学院及其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5.
[4] 白非,万圆.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路径与关键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85-90.
[5] 陈惠静,李星活,林家铸.欠发达地区校企共创职业培训网络平台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7):20-21.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