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中教师角色构建在高校教师职前教育中的应用

2016-05-30 21:51白雪
继续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PBL教学法教学改革

白雪

摘 要:当前我国大多高校教师并不具备师范教育的背景,因此对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都可以体现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PBL教学法是指“基于问题式”的自主互动学习模式,自1969年创立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在该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和角色构建都较传统模式下有较大转变,而准教师能够做好适应性调整是PBL模式得到有效实践的关键变量。阐述PBL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相互关系带来的影响,然后对教师职前教育中如何培训教师在该教学方法下角色定位与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职前教育;PBL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论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的学历要求往往更多关注专业学历和学术知识,导致高校教师普遍不具备师范教育的背景,因此高校教师对于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掌握并不充分。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提到“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初任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技巧和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利于高校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针对于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尤为重要。随着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和进化,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多元而复杂的,本文仅就“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教学法探讨一下该方法中教师角色的定位和构建在高校教师职前教育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首先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 Marster大学创立,他提出“PBL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通过解决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习者获取关键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策略;作为学习方式,通过系统方法的运用帮助学习者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该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国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实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多元化发展特色,并且已经渗透到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教学体系中。大部分情况下,研究者和实践者得到的结论是:该模式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学习能力,促进了教学互动和师生共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总体上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这一方法的实施与实践中,很多教师并不能掌握在这一过程中自身的角色转换与定位,仍然保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自我认知和要求,导致这一方法的有效性欠缺,因此在教师职前教育中针对该方法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非常有必要阐述和重新构建。

关于PBL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构建问题,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阐述,如陈庆章等介绍了PBL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从认知取向、合作学习和建构主义三个角度分析了该模式的本质,并就教师在其中的角色给出建议。刘东提出在PBL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情境的领导者、实践性学识的知识权威者,构建与新模式相适应的教师权威。于瑛英等从PBL教学实践出发,剖析了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职业素质、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素质要求。许宁等提出教师的单一身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中的PBL模式,应该不断摸索、调整和学习。由此可见,在国内PBL教学法已经由医学领域扩展到了多项领域,对于PBL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也有了一定的见解,但是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对教师如何认知和培训的内容较少。本文首先阐述PBL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相互关系的影响和冲击,最后探讨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如何帮助教师实现适应该方法的角色定位和构建。

二、PBL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影响和冲击

PBL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将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模式扭转了传统模式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一言堂”和学生“被填鸭”的局面,“问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精髓和归属,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提出问题——组成小组——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汇报总结——评价反馈”的流程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与传统的以学科为流程基础、教师为课堂中心、讲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有明显差异,其中对教师和学生相互关系的影响和冲击是其中重要部分,应首先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关于这一方法的培训里予以明确。

(一)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和“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分离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聆听及消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主要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集中测试等形式,并且在效果反馈中也较难有效分离出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的权重。在PBL教学模式的培训中,应让教师了解“教”和“学”的过程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参与者,双方是平等、合作、互促的关系。

(二)主体转换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主体是教师,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往往以支配者的设定出现,学生需围绕教师的流程安排和思维方式,被动地适应教师授课节奏。在PBL教学模式中的培训中,应让教师了解教学主体需转移到学生,这不仅需要学生在观念意识上发生转变,更需要教师调整心态、深刻理解并积极配合这种转变。

(三)教师权威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握整个教学流程和课堂局面,通过专门的知识技能和身份定位成为绝对权威者,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具有控制和支配的话语权。在PBL教学模式的培训中,应让教师了解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及反思创新的能力,倡导师生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真理化身”,更多应体现为倾听者、交流者和指导者。

(四)评价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这种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化。PBL教学模式将学生定位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那么作为教学一部分的考核和评价环节也应充分考虑主体的能动作用。在PBL教学模式的培训中,应让教师了解评价过程至少应包含三部分——学生的自我评价、组长对组员的评价、教师对小组的整体评价,这样即考虑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也兼顾了评价结果的综合性。

三、职前教育中明确PBL教学法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能否取得更为理想和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要求的效果,其中的关键在高校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如何指导教师本身,其意愿、思维、素质、能力等能否担当新模式下的要求。如果教师意愿迟疑、综合能力达不到要求,极有可能造成PBL模式流于形式,甚至事倍功半。因此,在高校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应辅导教师转换为以下几个角色。

(一)培育教师成为流程推动者

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应该强调,PBL教学模式下教师最主要的定位就是整个学习流程的推动者。虽然学生已经成为教学主体,但还需要教师把握教学过程。一般情况下,PBL模式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分成小组-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形成结论——总结评估”,这一整体流程要求教师非常熟悉,能够把握整体流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并且善于控制课堂节奏,成为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建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兼顾难度、深度、热度和实用度,同时把握讨论的方向和重点,避免在无关紧要的环节上浪费时间,以便提高整个流程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多关注信息,勤于实践,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出问题,并能够将结构松散的问题转化为实际学习的重要材料和来源。

(二)鼓励教师成为氛围营造者

在教师的职前教育中,指导教师应多启发受培训教师如何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思考空间。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需要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因此教师需要致力于启迪并激发一种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分享自己观点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给予学生更多的示范、鼓励,让学生能够充分自主、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内在潜力。在学生出现学习目标偏差、学习方法失当、学习情绪倦怠等情况下,能够及时地给予干预和调控,让学生有足够的自由进行独立探索,避免对学生的学生和探究过程产生消极作用。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职前教育中能够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恰当的说教方法,并能够进行反思。

(三)训练教师成为有效评价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作业、测试、论文及考试的形式来体现的,这些考核方式相对来说客观化,虽然教师打分的主观因素有限,能够基本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过程,但是这种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评价并不全面。PBL教学模式下,除了学生自评和互评之外,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不限于作业或考试的结果,而是贯穿在教学全程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小组完成情况评价、对小组中每位成员贡献的评价、对小组成员最终完成成果的评价,都需要教师从各个细节加以把握。此外,这种评价相对来说缺乏客观标准,评价结果是否公正、客观,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对这种模式的认可程度。因此,应该在职前教育中为教师训练如何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体系,指导其如何能够使得评价过程和结果更为合理、公正、有效。

四、职前教育中PBL教学法下教师角色构建路径

(一)在职前教育中进行该方法的实战演练

要想学生能深刻了解PBL教学法优势、过程和效果,首先要求教师对这种新教学模式有充分的认知,如果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尚一知半解,或者只了解其形式,不知其内涵,这种新模式的实施将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该教学模式精髓和实质,熟练教学流程,不要流于形式。PBL教学法如何能在教师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实践,其最有效的途径应该是在职前教育中准教师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组成团队,以学生身份接受这种方法的实战演练,让准教师明确了解该方法的整个过程,错位思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整个实践过程不断进行思考和改进,让准教师非常清晰自身在新模式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起到的作用。

(二)引导教师具备真诚的实施意愿

PBL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虽然其效果已经被大多数实践者证明是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但是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尝试这种改革却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首先,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定位将由“教书匠”变为“专业导师”,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学识素养,并消耗更多的备课精力。其次,这种新教学模式将给予学生更多的质疑空间和机会,教师在面对疑问和质疑时能否应对并得体的给予学生满意的回复,这取决于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临场应变水平,而这无疑面临风险,大多数教师不愿意让自己置身于这种不确定性中。从大多数教师本身来看,教师主动实施这种改革的驱动力并不强烈,甚至部分会出现抵触,这难免会极大影响新模式的改革效果。因此,在职前教育中应注意培训教师不惧困难的精神,必须从主观上具备强烈的实施意愿,不是从个人而是从教学整体效果出发考虑得失。

(三)在职前教育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当前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这对于新模式的尝试和应用是较为不利的,因此在职前教育中需指导和培育教师具备非常高的职业素质去应对这种转变。首先,教师在传统模式中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重心,以往观念中对教师权威的强调也固化了这一点,因此在职前教育中应指导教师在新模式中弱化自我的核心地位,将教师权威由外在形式转为内在本质,同时让准教师明白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大量信息支持,“问题”是整个流程的引导,在职前教育中应培训教师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敏感性,将概念间的复杂关系和分析中的逻辑思路巧妙地设置和融合到亟需解决的“问题”中,这与现在大多数高校教师仅有单一学科知识背景的现状是相违背的,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和优化知识结构。再次,当前很多高校青年教师更多在本专业领域内见长,但缺乏对于教法的学习,因此应在职前教育中补充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技巧等相关知识,让教师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乔玉全.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Barrows S,Kelson,A.Problem-based learning: A total Approach to Education[M].Illinoi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3.

[3]杜翔云,Anette Kolmos , Jette Egelund Holgaard.PBL:大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09(3).

[4]陈庆章,古辉,王子仁等.PBL理论探讨及教师的角色认识[J].计算机教育,2011(9).

[5]刘东.对PBL中教师权威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2(3).

[6]于瑛英,蒋洪伟.PBL教学模式对教师及学生素质要求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

[7]许宁,徐璐,段磊.浅析PBL医学教师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猜你喜欢
PBL教学法教学改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财经类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实践效果研究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改革的探索及应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