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合作学习策略探析

2016-05-30 10:48:04柴璐璐张志彬
继续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职教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柴璐璐 张志彬

摘 要:从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合作学习应用在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优势。从重构教师与学生定位、提升教学内容质量、学习软环境创设及创新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及相应操作要点,旨在优化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传统教法,拓展及丰富信息技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职教学;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对高职生而言,在当今互联时代,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一样,信息技术已成为个人职业发展所需的必备素养。正因如此,高职院校对通过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完成高职生信息素养培养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综观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仍发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有碍于高职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包括:

(一)课程定位失真

受传统课程设置的影响,现阶段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主要依托诸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得以实现。通常情况下,课程类型是公共必修课,授课对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教学目标也是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偏重知识本身,欠缺技能培养的拓展性,并未将其做为一类职业能力或终身学习的能力来培养。基于这样的课程定位,各教学环节和要素在设计上相对保守,未能像信息技术本身一样,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做到真正满足时下各行各业的岗位需要。

(二)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的选取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进程,且更新很慢。在有限的课时下,教学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未能体现高职教学应有的特点,即以技能训练为主,这很难满足学生毕业后所面对的岗位需要。同时,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这是由于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此类课程当作基础课来教学,没有将各类信息技术与不同专业或是其所对应岗位的特点和需求融合起来,即便是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差异,对于专业的学习和岗位应用而言,这种程序式的教学严重脱离了实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单向

对于这类以培养实践技能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目前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未与一般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区别开来。大多数教师仍采用类似“PPT+讲授”的方式完成课堂上的灌输,且不说学生接受程度如何,单是这种缺少及时反馈的单向、死板的教学方法与灵活多样、应用为主、遵循用户感官的各类信息技术的设计初衷格格不入。面对这类对教学互动要求极高的课程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课堂上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牺牲教学效果换取课堂上教师讲课的效率,有违教学的初衷。

(四)考核形式欠佳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多采用传统终期考核,这种考核一般是统一进行,通常是综合项目作业加上期末考试的形式,这对于这类以技能习得、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并非最佳形式。一是无法反映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真实情况及信息素养水平;二是统一的试题并不能准确的捕捉每位学生学习效果间的差异,更难以做到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样是出于课程定位的原因,这类考试一般很容易过关,学期结束往往呈现师生皆大欢喜的局面。然而,从各类等级考试及工作上岗后传达回的反馈得知,教学与理想效果存在差距,仍需要从中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合作学习对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优势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始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19世纪早期传入美国,其理论基础包括目标结果理论和发展理论。目前,围绕这一概念和理论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一般的观点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化的学习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互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个人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小组整体成绩,最终获得小组奖励。

(二)合作学习对于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挖掘课程教学的衍生价值

合作学习所倡导的理念与信息技术类课程深层次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有利于挖掘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衍生价值。在加强高职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借鉴信息技术本身所倡导和体现的经典理念“学习者既是知识、信息的享用者,又是知识信息的创造者、贡献者”,进行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独特优越性,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重构,最终,使学生得到知识、技能及学习能力的多重提升,为其终身学习、泛在学习奠定基础。

2.有利于解决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针对上述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存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认清这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这类课程,理想的教学无疑是通过真实项目案例调动起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内容,在实践训练中,实现操作技能的提高。对于这样的要求,合作学习提供了成熟的理论框架,如分组协作、社会性心理气氛的营造,不但有利于完成教学过程,对高职生职业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实践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实现平台,增强了可操作性,对带动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具有切实的效用。

三、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合作学习教学实施策略

(一)重构教师与学生定位

在合作学习模式为主导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尝试转变传统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改变师生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简单线性关系。这是保障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第一步,也是其它策略有效执行的基础。首先,教师应由传统教学中的“教练”转变为“陪练”,由绝对的“主宰者”“组织者”转变为“观察员”“引导者”,整个教学活动,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提醒和调控教学节奏。其次,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接受者”“享用者”转变为“创造者”“贡献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占据主体地位,主动完成知识的搜集、整理、理解及应用。同时,师生要努力完成学习网络和多种连接的创建,共同构建起整个合作学习网络,在这一网络中,通过下达任务、组员分工、制定策略、问题解决、总结汇报等环节创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各学习小组之间的连接,实现多方互动。

(二)提升教学内容质量

由于合作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教学内容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保证所学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岗位就业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具体来看,教师可以动态讲义代替固定教材,随时跟踪、搜集、补充前沿信息技术理论和应用案例, 使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发展同步。教学内容着眼于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层面,弱化对信息技术原理本身记忆的要求,强化实际应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改变和便利。以案例贯穿教学内容,利用经典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再针对高职生学习基础、兴趣倾向及接受程度量身安排各专题的内容。同时,教学内容增加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道德规范、信息技术应用敏锐力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三)重视学习软环境的创设

重视学习软环境的创设,使之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展开,根据合作学习理论,注重社会心理气氛的构建。把握教学节奏紧凑性和适度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软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注重各类教学要素的设计及学习支持的提供,如在为学生设计项目案例的同时,要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工具,设计时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学习共同体,可利用《学习者学习风格量表》使学生了解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倾向。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合作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机会均等,并在完成一定项目之后进行角色间的循环调整,明确各自分工及担负的责任,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组成小组,使其成为本组内各自领域的“专家”,迎合接下来不同专题学习的需要。

(四)创新课程考核内容与形式

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要体现合作学习的特点,优化现行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评价方法,着重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能力及其信息素养程度。首先,在考核内容上,要契合教学目标的设置,为学习小组中的成员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这一部分着重考查知识技能的掌握效果及相关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其次,考核形式上,由对学生个体考核转变成以学习小组的整体视角进行的层次性考核,如可按照教学项目的完成情况给学习小组打分,再由小组成员根据自行设置的内部分工安排,为每个成员分配分数,形成最终的个体成绩。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负责的健康价值观,与其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考核方式也更加接近,有利于日后更快、更好的与岗位融合。同时,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及职业精神、协作精神的养成意识。

四、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合作学习教学操作要点

(一)创建学习小组以“有效协同”为原则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创建学习小组并非简单、机械式的分组,不应是流于形式的分组讨论,或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而应以“有效协同”为首要原则。高质量的分组是顺利展开合作学习的关键,只有充满和谐、协调、合作气氛的学习小组,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具体说来,分组要打破传统的做法,如按成绩分组,也不应选择放任式的随机分组,教师要在这一环节应起到引导专家与咨询顾问的作用——根据学习者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完成异质分组,缩小小组间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倡导“互助、互动、互学”的理念,在教学进行中,设定每位成员的具体分工,又不刻意强调其界限。按照群体动力学的理论,使学习小组成为成员之间可以互赖变化的“动力整体”。使成员之间在知识和技能层面能够接受其他成员的有益影响,获得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教学以“学习需要”为依据

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决定了每位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的差异,面对学习基础、需求、能力完全的不同的学生,为保证合作学习能够激活每位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设计教学要以学习者的实际学习需要为依据。首先,异质分组使小组间的差异控制在了基本平衡的范围,这就实现了总体教学策略的普适性。其次,依靠小组成员间的调控,即小组内部根据成员情况自行分配组内任务、制订计划、制定方案,包括相互鼓励,轮流发言,使每位成员都获得“不可替代”的体验感,增强学习信心的同时,也取得了相对均等的学习机会。

(三)设置“多层次目标”保障教学长效性

相较于传统课堂,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起到了更加主动、重要的作用,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会变得轻松。相反,为保证合作学习的长效性,对教师的教学预见性与可控性要求大大增强,可通过调动学生的“双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所谓的“双感”即“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与“取得学习成果时的成就感”。主要通过教师设置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迅速找到自己的学习起点,了解自身知识欠缺情况,据此做相应的补充;使每位学习者学习目标明确,收获切实的学习效果。同时,目标难度应有梯度,呈现递进式,使学生有能力完成当前目标后,充分获得成就感,从而有足够的信心和兴趣去追求更高的目标,进入到合作学习的长效循环之中。

(四)深入理解“多元化合作”内涵

把握合作学习的理论精髓,从多元化的视角,深化对“合作”的内涵理解——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学习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主要指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反馈,将学生的原始学习基础做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将其习得知识和技能的结果做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学生与学生之间主要指要满足“互助、互动、互学”的要求。小组之间则强调要加强教学中各种维度间互动,类似于企业中各部门间的协作,只有这样,对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才会更加积极和灵活。

以上从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合作学习对于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的优势,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及操作要点。旨在优化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传统教法,拓展及丰富信息技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当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尚需依靠大量实验使这一教学模式不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一展.合作学习在美国学校公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4(6).

[2]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3]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DB/CD].http://www.gov.cn/ 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15999.htm

猜你喜欢
高职教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浅谈民办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28:07
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智能手机的实践应用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1:40:22
论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创新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