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护理技能大赛引领《综合实训》教学改革

2016-05-30 10:48:04李宗花何凤云
继续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综合实训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李宗花 何凤云

摘 要:《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是指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专项技能训练后,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在校内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这种训练是以职业要求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从业能力为目标,为学生进入医院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已形成常态化,通过培训和参加省市及全国护理技能大赛,指导教师既开阔了眼界,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于护理实践教学,参赛同学和指导教师把经验带回学校,融入《护理综合实训》教学中,进一步促进了实训教学的改革,最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

关键词: 技能大赛;《综合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自2009年以来,护理技能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常态化,每年有省赛和各高职院校组织的校级护理技能比赛。各级护理技能大赛既是展示成果的平台,也为高职高专护理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使之在护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终实现让更多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技能,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促进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全国高职护理技能大赛的赛项设计

(一)大赛目的

通过护理技能大赛,全面考察参赛选手的临床护理基本技术操作水平、评判性思维能力及职业素养;引领高等职业学校适应行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推进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搭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平台;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二)大赛项目设计

2015年大赛项目设计基于护理工作过程,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给出真实临床案例,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要求,对患者实施连续的、科学的护理。竞赛分别设置健康评估室、抢救室2个考评站点。

在健康评估室,选手根据赛项提供的案例对患者现状进行评估,列出至少3个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案例分析竞赛时长为30分钟,占总成绩的10%。

按照认知规律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逻辑关系,在抢救室设置4个递进式的实训站点,选手连续实施头部包扎、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静脉输液和置胃答四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技术操作竞赛时长为30分钟,占总成绩的90%。

通过案例分析及护理技术操作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大赛的赛项设计能够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职业动手能力、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等方面展示白己,对护理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能充分引领高职护理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

二、《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简介

《护理综合实训》课程是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专项技能训练后,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在校内最后一学期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这种训练是以职业要求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从业能力为目标,为学生进入医院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护理综合实训》的教学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及职业工作范围内的综合能力,包括: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护理评估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等,为进一步提高护理技能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与职业教育发展的适应性,需要的对护理实训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学生进入医院顶岗实习做好前期准备。以护理技能大赛引领《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措施

指导教师通过研讨大赛标准,总结指导经验及听取参赛同学亲身体验,融入实训教学中,促进了实训教学的改革。

(一)以赛促教

1.录制参赛选手视频,提供教学素材

大赛前、后赛录制参赛选手操作视频,并制成光碟在课堂上推广使用,使学生自身成为教学的手段,在学生中起到了示范和标杆作用。赛后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共同研讨,力争使竞赛标准在实训教学中普及化;邀请国赛获奖选手担当小老师,在实训课上进行操作展示和指导,以充分发挥国赛获奖选手在护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发挥案例作用,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大赛充分结合案例考核选手的应变能力和评判思维能力。指导教师在国赛集训期间深入临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案例,这样就为《护理综合实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赛后,指导教师将这此案例素材进行汇总,精选一批用于《护理综合实训》理论考核,运用案例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在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中的评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可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促进护理教师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隙接轨。

(二)以赛促改

1.认真研讨大赛标准,改革了《综合实训》考核方案

国赛公布的技能大赛标准无疑是当前护理教育教学最前沿的标准,在认真阅读标准的前提下仔细研讨,再通过参加赛事前说明会,听取4位全国知名护理专家对操作标准的解读,汇总各省代表队提出的关于操作流程方面的问题,统一了操作标准。在综合实训的考核中,我们借鉴国家大赛的标准,在省内知名护理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制订了《综合实训》考核方案。考核方式由原来的固定考核项目转变成多站式考核。学生首先对给出的1份临床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分析,以书面形式写出主要护理问题(3个);并针对首优护理问题,列出主要护理措施(4条)。然后各学生按抽取的参赛号依次进入相应的抢救室,独立连续完成两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

2.多站实训考核,强化综合能力

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使学生具有形成临床应用能力所必须的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使他们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通过科学设置多个递进式的实训站,按照各站点的岗位任职要求进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临床思维、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推进项目化教学

现在我国高职教育积极倡导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法,如果将其引入到综合实训教学课程中,将会很好地解决技能大赛与教学组织安排相冲突的问题。模拟临床各护理岗位的工作过程,使具体工作情景在教学中再现,使教学更贴近于临床,通过充分利用技能大赛这一平台,推进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技能大赛与综合实训教学安排能深度融合。

由于教学是工作岗位的真实项目,教师和学生要通过设置的情境,将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融于教学,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项目中得以应用和巩固,实现毕业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综合实训》既提高了对护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训练了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

4.以技能大赛为导向,深化校院合作

高职护理专业在实习前开设临床综合护理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护理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实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训教学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聘请临床护理一线教师及各大医院主管护理操作的负责人到校进行集体备课、全程参与授课、进行讲座和辅导,使学校的护理教学贴近临床,使毕业生一走向临床就具备顶岗工作能力,真正达到了与临床接轨的目的。

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尤其外聘教师把临床案例及经验向大家分享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使学校的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保持一致。《护理综合实训》的所有项目,专兼职教师要进行集体统课,使来自多所医院的临床护理教师在实践操作上标准统一、规范一致。通过集体备课将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际护理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临床护理教师提出的临床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实际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强化了护理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专业能力,为学生走入临床、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真正做到了专业技能与护理实践的零距离。

总之,通过培训全国护理技能大赛和省市校级大赛,开阔了眼界,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为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活动提供契机,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护理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了技能竞赛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参赛同学和指导教师把经验带回学校,融入实训教学中,进一步促进了实训教学的改革,最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耿夫利,刘刚,卓丽.“以赛促教”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8).

[2]刘凯.技能大赛与项目化教学相融合的有效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

[3]董美蓉,马如娅.校院合作培养护理人才的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2010(16).

猜你喜欢
综合实训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基于CDIO模式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
价值工程(2016年35期)2017-01-23 20:17:02
“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工程造价教学改革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2:37:38
浅谈技能大赛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理论知识点、国家技能鉴定、技能大赛与教学产品相结合的研究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1:46:14
从世界技能大赛看职业院校竞赛培训制度的建设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1:45:48
高职《室内设计CAD》课程综合实训教学设计
基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信息安全综合实训教学研究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26:41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