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

2016-05-30 14:55:07董清源
亚太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改善途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董清源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其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现状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途径,以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改善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度逐步加深,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呈现极大的复杂性和难度性。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承担着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对辅导员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

借鉴相关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在完成工作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结合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指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目前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可以把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就业指导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以及危机处理能力等,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和国家对国民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也出现了一些瓶颈问题。

1.专业能力相对薄弱。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的辅导员是本校综合表现非常好的留校学生,一般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历。但是,这种录用制度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缺少辅导员工作所需的教育管理类相关专业人员、对学生工作规律不熟、在实践中探索相关的工作技能、学生出现问题时候手忙脚乱……还有部分辅导员的加入是为了能够进入高校工作而采取的一种缓冲措施,这都将给学生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

2.角色定位模糊,压力大。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直接负责人,需要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掌握其思想、学习及生活动态。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的大幅度提高,几乎需要一个辅导员管理二三百人。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是分身乏术的,没办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辅导员还有很多的行政工作要做。高校对辅导员交叉管理、角色定位模糊,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挥和提高形成阻碍,限制了其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3.职能能力提升制度存在缺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进程,需要不断的向前推进。但是目前的制度建设方面明显存在滞后,如何培养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仍然是高校在不断摸索的状态。缺少科学的制度建设作为相应的后盾支持,没有长远的设计。

4.可迁移能力欠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也就导致了可迁移能力较差。辅导员要想能够完全胜任工作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锻炼培养,但是现在招生规模较大,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资配比要求,目前存在十几万的人才缺口。目前,社会上并没有专门的辅导员培训,仅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及教育管理学专业能够提供相对专业性的人才。另外,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缺少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晋升制度,只有较少一部分人能够一直从事该工作,后备人才不足,这就会导致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链接出现断档,可迁移能力欠缺。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措施

通过前文对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加强辅导员个人能力培养。首先,高校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他们的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提高工作的时效性;注重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们健康成长。其次,要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人文关怀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解放;要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帮助其实现自我的成长。最后,辅导员要注重自身能力培养,加强对学生教育的相关技能的学习,同时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有目的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

2.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加强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群体观念的转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辅导员等方面共同努力。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借鉴相关职业化建设的经验,建立相关的职业认证资格制度或者职业晋升制度,引导大家对辅导员这一工作的认同,提升其社会地位。各个高校也应该逐步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认识到辅导员也是高校人才群体的一员,严格落实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保护其权益,增强其工作动力和归属感。辅导员自身也要做到加强自身锻炼,爱岗敬业,实现自身价值。

3.建立健全辅导员组织结构建设。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更需要高校提供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首先,在辅导员招募上,应当注重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背景,严格队伍的准入标准,从基础上把握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其次,在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要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强化其职业能力,在入职以后,也要不断的进行职业能力的再培训,保证工作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再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高校应建立明确的工作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统一管理领导,这样能够帮助辅导员角色定位。最后,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来判定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动力和热情,推动其职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冲,王小丁.近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述评[J].唐山师范大学学报,2013(3).

[2]谢云锋.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的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12,2.

[3]王强.个性化: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新视野[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6.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猜你喜欢
改善途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优质服务存在问题及改善途径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及改善途径研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21:26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6:47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10:41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5:36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