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看”“想”“说”“做”

2016-05-30 02:00:37范文伟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动手实践观察独立思考

范文伟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把“看”、“想”、“说”、“做”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观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想”,自主地“说”,自主地“做”,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一、放手让学生“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观察中不仅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 知识借助观察而‘进行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就不会有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看”, 要引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观察事物,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规律.

例如,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我设计了这样的铺垫练习:把……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将分数转化为整数除法,求出整数除法的商. 如:

3 ÷ 4 = 0.75 7 ÷ 25 = 0.28 9 ÷ 40 = 0.225

2 ÷ 9 ≈ 0.222 5 ÷ 14 ≈ 0.357 9 ÷ 35 ≈ 0.257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看看哪些分数能除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把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母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

4 = 2 × 2 25 = 5 × 5 40 = 2 × 2 × 2 × 5

9 = 3 × 3 14 = 2 × 7 35 = 5 × 7

最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的分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的基础上,引导归纳概括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掌握了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而且掌握了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二、放手让学生“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展开思维想,二是进行联想和想象.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只有开动脑筋去想问题,通过积极主动思考,才能拓宽思路,获取新知,创造性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爱动脑筋、乐于独立思考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做到不依赖,不等待,不断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火花得到迸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放手让学生“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 合理、正确的“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掌握法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加强说解题理由、思考过程,说算理、讲法则的训练,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说算理,学生说算理时往往照本宣科,把教材上的计算法则“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直接叙述出来. 而说不出“因为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减.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数单位不同,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说理. 如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其实质就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同样,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要“先通分”,通分后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因此“先通分”的实质也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这样把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统一起来了,通过说理,使学生深刻理解算理,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放手让学生“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荷兰学者弗赖登塔尔指出:“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 现代教学论也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数学.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 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也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出示“23 - 7 = ”这个算式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计算方法. 先提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使学生知道我们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教师进行策略指导和帮助:请同学们拿出2捆零3根小棒,用操作小棒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想一想:(1)你是怎样操作的?(2)有几种操作方法?(3)这几种操作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4)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接着,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操作活动. 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积极操作,大胆尝试. 最后汇报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操作方法:①先打开1捆,拿走7根,剩下3根和另外3根合并起来是6根,再和另外1捆合并起来是16根,因此23 - 7 = 16. ②先打开1捆,拿出4根和另外3根合并起来共7根一起拿走,剩下6根和1捆合起来是16根,因此23 - 7 = 16. ③先打开1捆和3根合起来共13根,从中拿走7根,剩下6根和另外1捆合并起来是16根,因此23 - 7 = 16. 学生在自主探究算法的过程中,进行了创造性的操作活动,不仅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法则中“从十位退1,个位加十再减”的算理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还感受、体会到了动手实践活动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好方法. 这个过程,学生操作的思路、方法不同,但计算的结果相同,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

总之,“看”“想”“说”“做”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法宝,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方式,抓住有利时机,把这些法宝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

猜你喜欢
动手实践观察独立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谈独立思考
求知导刊(2017年26期)2018-01-04 16:03:17
高效学习三角形的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6期)2016-12-12 14:10:46
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探究性活动的教学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27:47
论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创建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46:44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4:19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6:29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