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从严
【摘要】 数感是人们对数与数的运算的一种感受和理解,是一种自动的、主动的态度情感,它是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本文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基本体验,通过拓展训练策略,让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产生感悟,使之能够巧妙灵活地运用数感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数感;口算;公式;判断;估算
什么是数感?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 简单地讲,数感就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拓展训练:
一、口算培养学生的数感
口算是心算或者说脑算过程,我们可以这样地训练,让他们具有这样的体验和经历:
(1) 25 + 26 = 25 + 25 + 1,39 + 17 = 39 + 1 + 16,12 + 15 = 10 + 10 + 2 + 5.
(2) 45 - 27习惯是按顺序法运算,45 - 27 = 45 - 20 - 7,还可以这样计算45 - 27 = 45 - 25 - 2或45 - 27 = 47 - 27 - 2.
(3)25 × 16 = 25 × 4 × 4.
二、公式运用培养学生数感
(1)加法结合律与交换律.
例如:2 + 17 = 17 + 2,24 + 87 + 13 = 24 + (87 + 13).
(2)乘法交换律与分配律.
例如:18 × 25 × 4 = 18 × (25 × 4),4 × (25 - 7) = 4 × 25 - 4 × 7.
(3)乘法的首同末合十与末同首合十.
例如:25 × 25 = [2 × (2 + 1)] × 100 + 5 × 5 = 625,54 × 56 = [5 × (5 + 1)] × 100 + 4 × 6 = 3024,34 × 74 = (3 × 7 + 4) × 100 + 4 × 4 = 25 × 100 + 16 = 2516.
三、找对应结果来培养数感
不计算直接判断连线.
75 × 48 20 × 69 36 × 69 82 × 11 81 × 12
1380 3600 972 2484 902
学生可以根据乘法结果的数位,个位上是几等多种体验,来判断积的对应位置.
四、填写计量单位培养数感
(1)一支钢笔长约170( ).
(2)小明的爸爸身高170( ).
(3)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4)一块橡皮重25( ).
(5)一个会议从7月28日开始,8月3日结束,这个会议开了( )天.
五、填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1)数学教科书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分米.
(2)大拇指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厘米.
(3)课桌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分米.
(4)一枚小纽扣的质量大约是( )克.
六、选择判断培养数感
(1)□7 × □8的积可能是( ).
A. 10256 B. 3886 C. 5614 D. 96
(2)某鞋厂有女职工1200人,男职工占全厂职工人数的40%,男职工有( )人.
A. 2000 B. 1500 C. 1000 D. 800
七、估算中培养数感
(1) 鸡兔同笼,有8个头和26只脚,鸡、兔各有多少?
(2)一本故事书9元,全班43人,每人买一本,全班大约需要多少钱?
有的学生这样估算的:“10 × 40 = 400,在400元左右. ”有的学生可能是“10 × 43 = 430,不到430元. ”有的学生可能是“9 × 40 = 360,比360元多”等等. 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与鼓励,因为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特有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不但掌握了乘法的意义,估算积的理由也十分合理.
八、数形结合培养数感
(1)合唱队六年级的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倍,下面图示中是四年级学生人数,请画出6年级学生人数.
四年级学生人数:
六年级学生人数:
(2)2 ÷ 5 = 40%,画图表示.
九、利用数学广角培养数感
如排列组合问题、容斥问题、植树问题、烙饼问题、鸡兔同笼、鸽巢问题、称次品问题等等,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引导学生探索数据间的关联,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合作探究,只有这样,学生的数感才能在反思迂回中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内的充分感知、体验和强化逐步建立起来.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钻研教材,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知识的应用,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教学环节.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数感体验,多活动、多思考,只有对数有了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才能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成绩才会提高,数学素养的提升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文彬,译.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石迎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