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灵:追寻品德回归生活的本真世界

2016-05-30 10:48方美丹
阅读(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品德教育以人为本

方美丹

【摘要】学生品德的养成是学生在自身建构中完成的,但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如何将课堂的所学、所悟、所感转化为学生发自内心的所知、所做、所为呢?文章从四个方面具体探讨了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抓住学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评价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心灵的触动;品德教育回归家庭生活;在品德回归生活中,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复杂。

【关键词】品德教育 以人为本 回归生活 心灵震撼

学生品德的养成是学生在自身建构中完成的,但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为一名品德学科的教师,应该把眼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震撼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去构建品德的本真世界。如何将课堂的所学、所悟、所感转化为学生发自内心的所知、所做、所为呢?

一、抓住学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我所执教的班上有一个孩子,他头脑聪明,反应灵活,自尊心强,可就是坐不住,上课不是跟这个同学说说话,就是跟那个同学挤眉弄眼,我批评过他几次,可收效甚微,也找他谈过心,他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听讲,可我就是坐不住!”为此,我一直在暗暗寻找教育的契机。

正巧我校要去雨花台春游,班上同学都要求分组活动。我让大家自由组合分成了四组,可在推选组长时,他们组的人选却定不下来,按说他成绩不错,一直在班上担任卫生组长的工作,而且尽职尽责,可就是因为课堂表现不好,有的同学不赞成他做组长。看到他沮丧地低着头,眼圈都红了,我对大家说:“他是第四组的卫生组长,每次轮到他们组打扫卫生,我们班都能得流动红旗,应该说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好组长。虽然他在课堂上有时影响了别的同学,但老师相信他一定能改正这个缺点。这次我们就信任他一次,让他来做组长,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眼里充满了感激。我又不失时机地说:“你看大家多信任你,你一定能做个负责的好组长,也一定能做个上课遵守纪律的好孩子,是吗?”他使劲地点点头,一字一顿地说:“老师您放心!”春游那天,他特意带了一个口哨,制定了详细的游览路线,那次春游就数他们组玩得最尽兴,组织得最好,的确也最让我放心。回来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真不错!看来你是个值得信赖的孩子,别忘了你还说过什么?”“老师,您放心!您就看我上课的表现好了!”他大声地说,看着他红扑扑的小脸蛋和坚毅的眼神,我笑了。果然,他上课越来越专心了,偶尔忘了,只要我看着他,给他一个眼神提醒,他就会马上会意坐好。

课堂上无数次的说教“专心听讲,遵守纪律”,未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更不能让这样的孩子自觉自愿地做到,可如果我们善于抓住学生生活中教育的契机,给学生以震撼心灵的洗礼,并辅之以教师深切的关爱,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看来学生的生活才是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呀!作为品德教师,我们的眼光应该再远些,延伸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评价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心灵的触动

学生在品德课堂上获得了高于自身状态的知、情、意、行、能,可在生活中他们一定能如此这般去做吗?这时我们就可以发挥评价的作用了。

一次学校组织同学周末打扫生活区的楼道,这是一项公益劳动,既累又脏。在动员会上,我对同学们说:“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一课吗?作为小公民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为社会服务,你们愿意吗?”“愿意。”同学们大声地回答。“那好,星期六学校组织我们打扫生活区的楼道,请大家带上抹布、铲子、水桶和手套,记住了吗?”“记住了!”声音比刚才小多了,我分明看见了几个孩子眼中的不愿意,有的甚至小声议论:生活区的楼道脏死了,里面有各种小广告,还有痰迹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周末,同学们准时来到了指定地点,可是劳动时,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看到老师来了才装模作样地擦两下,还有的甚至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只有李同学一人埋头在那里认真地擦着,我心中一动,请大队辅导员用摄像机记录了这个镜头,并在学校晨会时表扬了她。我对同学们说:“做远比说难,看李同学用实际行动赢得学校的表扬,大家的赞许,让我们为她鼓掌!” 李同学开心地笑了,热烈的掌声中更让我感受到其他孩子的些许惭愧,我提议:“我们成立一个五(2)班生活区爱卫小队,宣传爱护环境卫生,好吗?”“好!”同学们齐声答道,班长举起手:“老师,我建议我们把那儿当成我班的包干区,一周打扫一次!”“行呀!”同学们大声附和,我欣慰地笑了。

恰当的评价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督促,让学生在榜样的引导下将课内所受的影响自觉地指导生活,付诸实践,才能引领学生形成习惯。这种针对孩子们出现问题的评价,触动了孩子的心灵,这就是品德回归生活的本真世界。

三、品德教育回归家庭生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品德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教导要谦让要团结,不能打架骂人,做文明的孩子,可到了家里,家长却说:“别人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傻瓜,他打你一下,你要还十下,不能被人欺负。”家长的一席话让学校的努力全白费了,所以,想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一定要先跟家长达成共识,因为我们的教育不能跟家庭教育相冲突,相矛盾,那样,年幼的孩子只会无所适从,久而久之,甚至轻视道德的力量,以为品德教育是空洞的说教。所以品德教育必须回归家庭生活,寻求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该怎么与家长达成共识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与家长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或个别联系,阐述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明确学校教育的目的以及正确的引导方法,家校配合,合力朝共同的目标努力。不但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更在家庭生活中有一个正确的行为导向,将课堂所学强化,减少品德回归生活的负面因素,让学生的心灵坚守着正确的信念,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

四、在品德回归生活中,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复杂

学生不是生活在密闭的罐头瓶里,他们总是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是一个最大的课堂,千变万化令人琢磨不定。这就要看教师会不会适当地运用正面的或是反面的社会生活的浪花去启迪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这课时,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的不便,激发孩子们对残疾人的同情,最后还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去关心帮助残疾人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扶盲人过马路;有的说,帮腿有残疾的邻居爷爷买报纸;有的说在街上看见有的残疾人在要饭,要把自己的零用钱给他等。课堂的教育已经为孩子们播下了同情、关爱的种子,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可两周后的一天,我班的孙同学来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周末去少年宫的路上,我碰到了一个乞丐。那个乞丐真可怜,双腿残疾,趴在地上不能动弹,连声向过往路人乞讨。我想起课上学过的《他们需要关爱》这一课,毫不犹豫地将妈妈给她买早点的三元钱全给了那个乞丐。当我中午饿着肚子回家时,却看见那个残疾乞丐好好的,健步如飞,原来是乞丐下班了。老师,我看到那个乞丐腿断了,真可怜,才给他钱的,没想到这个乞丐是装的,真可恶!”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对全班同学说了这件事,并问他们:“我们在关心帮助别人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有的说要看那个人是不是骗子;有的说要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赞许地点了点头,又问他们:“即使那个乞丐真是残疾,你们觉得孙洁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吗?”沉默了一会儿,有一个同学小声地在座位上说:“孙同学把吃早点的三块钱都给他,自己饿着肚子,能上好课吗?”我肯定了这个孩子的观点,问大家有什么办法吗?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花一元钱买个面包充饥,给乞丐二元钱;有的说,帮他打一个公用电话,通知他的家人;还有的说给110打电话,请警察帮助他……我肯定了他们的说法。

《他们需要关爱》一课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生成了如此多的教育点,教师在社会生活的环境中进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了生活的复杂性,提升了学生的知情意行能。学生最终是将步入社会的人,只有在社会的课堂中,人的品格才能完善,所以我们更要让孩子们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提高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自觉地构建自己的意志品质与是非判断力。

教育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大工程。品德教育塑造的是人的心灵,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打动孩子的心灵呢?我们不仅在课堂中,更要在课堂之外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运用生活中的“活”素材及时地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适应生活,在生活中求生存,在生存中养育德行,让我们追寻品德回归生活的本真世界,培养社会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汉江路小学)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品德教育以人为本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