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才伟
【摘要】作为一种文体,说明文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和一定的严肃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仅仅关注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而忽略了文章语言呈现的方式,枯燥的分析令学生感到乏味。笔者认为,教师应抓住文本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合理地加以利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关键词】导语 解读 活动 拓展
说明文是一种文体,它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讲究准确、生动。与小学教材中的诗歌、童话、小说等相比,它在语言表述上更为严谨,同时也就有了一定的严肃性。我们的一些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仅仅关注了其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而忽略了文章语言呈现的方式,枯燥的分析令学生感到乏味。其实,这些说明文大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考虑到了小学生阅读的特点,文章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读起来也饶有趣味。笔者认为,教师要抓住文本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合理地加以利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下面笔者就以《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说明文该如何教出趣味来。
一、导语引入要有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秦兵马俑历史久远,它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它具有怎样的价值,为这个“遥远”的故事增添了一分神秘的色彩。而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强烈吸引力。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秦兵马俑》,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秦兵马俑是怎么被发现的?
生:1974年的春天,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于是,相隔2200多年,秦代艺术家们的杰作终于重见天日。
师:你们知道秦兵马俑的世界地位吗?
生:它是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师:它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殊荣?《秦兵马俑》这篇课文将为我们解谜。
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孩子。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者用自由谈天的形式为学生打开一扇神秘的大门,使得他们都想去一窥究竟。导语的巧妙设计和运用,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爱听故事,爱探索,利用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设计导语,或设下悬念,或吊起胃口,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方法解读要有趣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事例等是常用的说明方法。《秦兵马俑》一课,在介绍三个俑坑时,向学生呈现其规模宏大的特点,语言严谨、规范,科学、真实地反映真相。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它语言严谨但并不死板,内容规范却并不空洞。针对这样的表述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兵马俑规模宏大。
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生:“19120”“8000”“14260”“6000”这些数字都比较大,我从这些大的数字知道兵马俑规模宏大。
师:准确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生:我们学校就有足球场,我从“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知道兵马俑规模宏大。
师:用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来比较,陌生的事物更加形象,容易让人接受。
生:我从“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知道兵马俑规模宏大。
师:对,一号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瞧这两个“最”,并且六个数字中有四个是说明一号坑的。(出示图片)这就是一号坑,在三个俑坑中,规模是最大的。在这一段话中,作者用了三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关注到这些说明方法,你再读一读这段话,肯定有更深的感受。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说明文的特点,我有的放矢地挖掘语言训练点,设计了“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和观看、品读中,一步步领会本课的中心内容。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学生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说明文的特点。
三、活动操作要有趣
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教学中,我们要能善于巧妙地创设一个个情境,开放有趣的活动,诱使孩子去主动接近文本,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表达文本、超越文本,让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因此,在对兵马俑个性鲜明这个特点的理解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师:读一读第4至9自然段,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不足之处组员补充。
(生分组汇报。)
(有学生事先打印好兵马俑图片,一边指着图片,一边向大家介绍。
有学生一边语言叙述,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
有学生手里拿着兵马俑的小模型,对应书上语句进行介绍。
……)
师:几位同学惟妙惟肖的介绍,将兵马俑带到我们眼前。这么多种类的兵马俑,真是匠心独运呀。难怪作者说: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说明文实用性的特点,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实际结合,设计开放性的活动。学生将从文本中获得知识,进行吸纳并运用,抽象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要有趣
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教师准确地把握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描写、叙述等方式来辅助说明,那么说明文教学也能有声有色。《秦兵马俑》一文中,兵马俑的不同动作描写,非常精彩。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师:练习2中我们学过了同义多词的表达方式,在这一课中,出现了很多“拿”的同义词。你能填一填吗?
将军俑:手( )宝剑。
武士俑:有的( )着铜戈,有的( )着利剑,有的( )着盾牌。
骑兵俑:右手( )缰绳,左手( )弓箭。
师:瞧,动作的描写多变而又精准,兵马俑鲜明个性立刻呈现于我们眼前。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运用这样多变的动词,你能填一填吗?
菜场里热闹非凡。卖菜的从摊上( )起一把青菜,卖鱼的从桶里( )起一条鱼……妈妈左手( )菜篮子,右手( )方便袋,而我( )着一个大西瓜,满载而归。
师:同义多词可以让表达更精准,形式富有变化,我们今后写作也可以尝试这么做。
先让学生从书本中找动词,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再读一读,感受集群动词使用的妙处,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这样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课本,又超出课文,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符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争相发言。
总之,说明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想要有效地开展说明文教学,教者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应运用好趣味教学这个手段。只有这样,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领悟才能更好地融合,说明文教学才能在小学课堂中得以发扬和提升,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才能贴得更近。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