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松 韩叙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逐渐推广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逐渐的走进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的形成,因此关注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德育问题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用网络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具有不可否认优势,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但是网络也越来越多的为学生道德的形成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网络为小学德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论述,试图探索化弊为利的方法,力求找到保证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德育;对策
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间,网络发展的异常迅猛,从最开始的只被少数人所拥有发展到覆盖全球。网络不但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渐走进学生的课堂,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课外娱乐的重要平台。小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大千世界,学到了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知识。但是,由于网络的监管不当,小学生在网络中会受到网络暴力侵害,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误导,严重影响小学生道德思想品质的形成。因此,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将成为重要的、恒常性的课题。笔者在下文中先对网络给小学德育带来的利与弊进行论述,再谈谈自己的一些解决对策。
一、网络对于德育工作开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中小学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影响。网络由于其包罗万象的优势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此外,网络具有声图并茂的特点,在对小学生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感染力,德育工作者利用网络能够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能够根据德育内容为德育工作开辟新的空间。因此,利用网络开展小学德育工作有着传统德育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网络为小学德育的创新提供契机
由于网络具有高技术含量、信息的海量性、覆盖范围的全球性等特点,网络为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难得机会。首先,德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德育内容,整合网络中丰富的资源信息,为学生提供不同以往的道德教育课程。其次,网络拥有海量的信息,信息种类涵盖面广,并且具有信息传播的及时性的特点,能够使教育者时刻掌握学生的专注热点。有人把网络形象的比喻成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进行传播和转换吸收。教育者利用这条“高速公路”时刻革新传统教育观念,第一时间掌握德育热点话题,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再次,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德育工作者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会自主的转变教育方式,改变以往的说服教育,以谈话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由于网络还具有隐秘性,小学生在遇到道德方面的问题和困扰时,可以改变以往不敢与教师面对面谈话的尴尬局面,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提高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也把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的参与。
(二)网络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平台
开放的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信息和不同维度的文化,为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根据网络具有信息即时更新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实时革新自己的观念,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其次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任何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接受不同人对不同事物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世界观。再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道德教育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认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但不能够让学生及时认识到错误,反而让学生偏离道德教育的主题,排斥与教师进行沟通。
目前有些学校在网络德育这个方面进展的很顺利,结合网络开展了很多相关活动,如德育工作者在网上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学生可以匿名参加课程,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遭到泄露。有些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论坛,制作道德教育课件,开发德育课程。网络德育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德育课程变得生动活泼。网络道德教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整合与共享。
二、网络对于德育工作开展的消极影响
网络在给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利用网络的先进性和开放性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挑战的首要工作。然而,要真正把网络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使其发挥有效性,却面临着诸多问题。网络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肯定网络德育的优点、积极方面的前提下,我们也要充分、正确的认识到网络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文化给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带来了冲击
诚实有信、实事求是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始终是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冲淡了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中华美德,在网上发布谣言、传播虚假信息、人肉搜索等网络软暴力现象屡见不鲜。网络非主流语言广泛流传,如 “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一百块都不给我”等等,被许多中小学生津津乐道。这些远离现实的虚假内容,使人善恶难定、真假难辨、是非难分,无形地腐蚀着小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它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场合、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往,万象纷呈,构成人间光怪陆离的迷人现象。”[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催生了中小学生思维的模糊和价值的紊乱,这对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不良文化会扭曲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青少年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的选择信息,虽然内容丰富,但却庞杂,质量不容乐观,有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的生活方式,以及许多庸俗情趣,其中色情、暴力的宣传影响大,危害重。青少年正处在认知能力尚未定型期间,对接受的信息的辨识能力弱,抵御外部不良刺激的能力不强,在使用网络时,很易受到这些信息的不良侵染。
其次,网络让一些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脱离现实生活。青少年正处在身心的发展时期,开始形成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叛逆倾向,他们开始抵触大人,不愿意向别人倾诉。因此,逐渐养成了叛逆父母,反抗教师,不信任同学的坏习惯,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但却把内心投向了网络,增加了他们出现双重人格的机率,甚至使他们分不清现实中的自己和网络中的自己。
再次,过度沉迷于网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此外网络暴力和网络犯罪现象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安全。很多青少年形成了网瘾,长时间的上网挤占了学生们的课余锻炼时间,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体魄,如眼睛的疲劳和视力的下降,严重的导致情绪不振。网络犯罪同样对青少年的道德带来消极的影响,由于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弱化、冷漠、自控力低下、双重人格的出现,都使学生无意识的造成网络的犯罪。记得前几年在新闻中看到一则新闻:德国警察破解了一起案件,是科隆的一所高中的枪击案。两名罪犯都是这所高中的学生,经调查,两人都迷恋网络恐怖暴力游戏,并研究了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两人想再现枪击案,因此出现了这起案件。由此可见,网络上的暴力信息的传播严重的扭曲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
三、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的改善措施
开展网络德育工作刻不容缓,德育工作者不能让那些网络道德问题一次次的在青少年身上重演,不能让这些网络失范现象影响青少年健康身心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学校与家庭联结起来,共同为学生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关注真实的网络信息资源,强化课程内容的真实性
尽管网络具有虚拟性,但并不意味着网络信息可以抛弃真实性原则。在网络文化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要关注真实信息、反映真实情况。真实的德育内容能使小学生抽身虚幻,远离虚假,领略真实道德的价值意义。它能“使学生意识到道德的真实存在,感受和体验到真情、真理、真我的丰富内涵。真切的感受和发自内心的领悟使他们在今后更愿表现出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有效防止知德分离和智德分离”。[2]
为了保证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我们首先要秉持求真务实的基本立场。教师可以通过筛选和增添合乎实际、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的典型的网络教育内容,教育学生要时刻结合实际的原则,追求并向往真理。其次,我们要加强网络诚信教育。教师可以建立小学生网络诚信档案、开展网络诚信自我教育活动,让小学生远离制造和散布不准确、不诚实和不真实信息的丑恶行径,建立网络诚信的意识,从而解除网络诚信危机,提高网络言行的诚信度。此外,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可以将自己作为重要的德育素材,为学生作出诚信的榜样,帮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二)加强教师的网络操作技能,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随着网络德育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活动,而为了有效的开展网络德育,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技术。然而,在实际中,仍有一部分老教师不能很快的接受网络德育,也没有很好的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是他们没有及时的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的观念,从而降低了网络德育的有效性。因此,而各级学校领导应充分重视这种问题,可以在校内举办网络德育培训班、请有经验的教师讲课等方式帮助教师学会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达到熟练操作、灵活运用的目的。只有加强了教师的网络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网络德育工作。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的联系
在学生的成长中,家庭和社会与学校一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而社会风气的好坏更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发展。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切不可忽略这两点的作用。学校可以建立网络论坛,通过网络论坛把家长、社区与学校本身联结起来,并通过网络平台对家长进行德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增强自身素质,取得他们对于学校开展网络德育的理解和支持。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专门的网站、讨论组及贴吧等等,鼓励家长与学校沟通交流,这样家长可以及时向学校反映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学校也可以设立对外开放的网络系统,让学生浏览经过筛选的健康网络信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总之,学校应该团结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从而改变德育只靠学校的现象,从而为学校创造跟多的德育空间。
面对网络德育给传统学校德育带来的挑战,我们要积极面对,不仅最大限度的取其精华,并且要积极应对其带来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学校德育工作做得更好,达到传统观念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与统一。以上内容是笔者对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应对措施的一些浅显的论述,希望能给德育工作者带来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杜晓利,代树兴.网络时代大学教育的变革与认识误区[J].高等教育研究报告,2001(3):83—85.
[2]单婵.大学生道德实践中知行不一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在校学生:苗松(1990~),女,汉族,辽宁省锦州市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2014级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在校学生:韩叙(1992~),女,汉族,辽宁省本溪市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2014级小学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